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体会

2012-12-31 00:00:00张杰
考试周刊 2012年58期


  高中物理系统性强、较为抽象,学生普遍感觉难学,因而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各方面做了探究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工作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
  1.1重三基。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针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我让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力求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学习《超重、失重》一节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物理情景,我布置学生课外站在磅秤上亲自试验,从而加深了对这一物理过程的理解。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延伸。不要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设法将难懂的知识通俗化,简明易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如:在学习《波的传播》中我把问题口诀化:“上下坡反向”、“向右看齐”等。
  1.2重能力。
  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力求做题规范化,如:在主观性习题的求解中,要求学生指明研究对象,画图分析受力情况,写明所用的定理定律名称,突出关系式等。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运动学时,对一道习题,我用“图像法”“公式法”“实际演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另外,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表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
  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2.1运用简单共存类比。
  简单共存类比是以简单关系为推理中介的类比思维。这种类比最简单,在引入新课时运用得最多,学生最容易接受。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引入磁场概念时便运用了简单共存的类比思维。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一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首先,把电场与磁场有关的相似属性列出:如电荷与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磁极与磁极之间也有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现象;由电荷周围存在电场,可以类比推出磁极周围也应存在磁场;由电荷间作用力不能直接发生,需要电场传递,可以类比推出磁极间相互作用力也不能直接发生,传递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也要靠一种场——磁场;由电场是一种物质,可推知磁场也是一种物质。
  2.2运用对称类比。
  对称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属性之间的对称关系进行的类比。客观世界中也确实存在着许多的对称关系(例如:物体形状或几何形体的对称性、正负电荷与南北磁极的对称性、粒子与反粒子的对称等),这也是进行对称类比的基础。
  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我列出电与磁的对应特征:正负电荷与磁南北磁极相对应;电荷的相互作用与磁极的相互作用相对应;电场与磁场相对应。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电流有磁效应,也就是说“电”可以生“磁”,那么,“磁”可不可以生“电”呢?根据电跟磁的对称性,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磁”应该也可以生“电”。
  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科学家法拉第的想法和做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总结规律。与此相关的还有:从电动机与发电机的对称去理解和掌握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
  2.3协变类比。
  协变类比称数学相似类比,它是根据两个对象可能具有属性之间的某种协变关系(定量的函数关系)进行的类比推理,也就是说:两个对象有若干属性相同或相似,并且在两者数学方程式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推论在其他方面的属性也相同或相似。
  3.运用探究教学法。
  物理教学探究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意志的培养和磨炼的一种教学方法。
  受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法要注重以下几点。
  3.1加强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有一个随意到专注、由表面到深层、由静止到发展、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的基础首先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愿意投入研究的内在动力,教师对这种动力的加强应予以引起足够的重视。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研究性和探究性课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些与教学内容主体联系紧密、难度较低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探讨,然后增加课题的难度,扩大课题研究的范围。
  3.2设计一些简易的研究性课题。
  就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看,适度提出一些简单易行、难度较低的研究课题,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原有物理教材受传统教育思想制约,在物理问题的认识上通常采取理论推导得出结论的形式,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削弱了学生追求真理和科学认识的愿望。新教材在许多物理规律和物理定理的得出上改变了以前重理论推导轻探究发现的办法,特别注重探究的方法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适当设置这类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论素养的不足,对研究性课题可采用“降低难度、适度理性、方法对路、自圆其说”的策略,这样既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又能保护学生的探究精神。
  3.3引导学生学习完整的探究过程。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得出确定结论、运用结论解释问题等基本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透彻的讲解学生感悟到教材是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解释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的,另一方面可以介绍有关科学家的学术研究成果指导学生讨论,学习借鉴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使学生在总体上对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评价和价值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科学、现实的研究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