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2012-12-31 00:00:00杜可
考试周刊 2012年58期


  摘 要: 构成学习能力的要件是什么呢?可将其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所谓“学习风格”可以定义为,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所形成的连续一贯的个性特征;“学习策略”则体现为,学生面对一定的学习任务所能实施的学习计划的设计能力。为此,教学模式可以在此方向上,围绕着岗位目标、兴趣目标、实践目标逐一展开构建。
  关键词: 学习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 学习策略 教学目标定位
  一、对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认识
  笔者认为要遵循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内在逻辑,分别建立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素,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稳定、持久的能力。为此,笔者将分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
  (一)对学习风格的认识
  上文已经提到,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界定,可以提炼出以下两个关键词组。
  1.持续一贯。考查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其所表现的持续一贯性应指向“单词记忆”。这种一贯性的形成,明显归因于中学应试教育。在以测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手段时,背单词成为他们保持到大学的持续性学习偏好。实践表明,这种学习风格并未明显提升他们的课文阅读能力,更不用说口语表达能力了。这就是我国国情,也是优化高职教学模式的出发点。
  2.个性特征。与欧美注重个性化教学不同,我国教育由于受到前苏联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同质化教育。增强同质化教育的重要措施,就是使用同一张试卷测验学生的学习水平。由此所形成的路径锁定,使得我们难以区分出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个性化特征。似乎,个性化集中表现在英语基础上。
  (二)对学习策略的认识
  百度百科对“学习策略”是这样界定的,学习者为了增强学习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从这一定义可知,学习策略的实施者是学生本人,还能推演出,学生通过体验学习策略的实施效果,将能动地对其进行纠正或优化。笔者认为,这已是建构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级层次。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在外力压迫下学生才会建立起主动的学习策略(如,英语过级考试)。然而,如何将这种能力引入日常教学中呢?这仍是需要同行认真研究的课题。
  二、认识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定位
  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其不仅受制于目前教学环境的影响,而且与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不无关系。因此,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现实主义精神,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概括出教学目标定位。
  (一)岗位目标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已贯穿于高职学院的课程改革中。不难看出,这本身就体现了与岗位目标相契合的要求。基于职业教育总目标,在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应遵循岗位目标导向。由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所共同构成的能力要件,又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岗位特征进行能力要件的权重把握。其中,关键在于学习策略的设计方面,如分别突出口语、阅读、写作等学习策略的制定,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切实需要。
  (二)兴趣目标
  学习能力塑造的有效性仍取决于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发挥程度。作为一种素养,学习能力不仅需要学生克服自身学习弱点逐步提升,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引导。因此,应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引入“兴趣”元素。显而易见,只有在激发了学生在口语、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学习兴趣之后,才能加快能力的自我内化过程。此时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兴趣元素应对教学模式中的哪个子系统呢?笔者认为,应在课堂氛围营造的子系统之中。
  (三)实践目标
  实践目标所要实现的,便是促成“知行合一”结果的实现。这里的“知行合一”,则是针对学生在英语能力应用层面的发挥。笔者调研发现,诸多同行在塑造学生的能力素养时,似乎只关心测试层面的适应性程度(如英语过级考试、专升本英语考试等),对于在实践中的能力发挥效果并不关注。当然,这也与专任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空间特点有很大关系。为此,教师还应增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能力形成—能力实践—实践反馈—能力再形成”的闭合循环机制,不断优化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塑造。
  三、目标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构建
  结合以上所述并在目标驱动下,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岗位目标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岗位目标的确立直接与学生的专业要求有关,岗位目标也面临着动态演变的趋势。因此,这里的能力塑造应着眼于基本素养的形成,从而为今后的能力再造提供动力。具体而言,基本素养包括以下方面。
  1.词汇量的储备能力。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已淡化了语法知识的讲授,而是以阅读、写作、听力训练为主。因此,强化学生对英语词汇量的积累,便成了基本素养之一。实践表明,这种能力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为此,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动下,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中逐步实现。教师须对实施效果进行追踪。
  2.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与岗位需求有关的外文文献,不仅为学生练习阅读能力提供了素材,而且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了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在网络收集与专业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在难度十分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二)兴趣目标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文提到了课堂氛围因素。由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难以挖掘“兴趣”元素,因此,营造宽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便是较好的选择。为了克服高职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紧迫感和胆怯心理,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个性的释放与英语能力特长的展示。这里需要指出,诸多同行习惯于按照点名册依次点名抽问。首先抽问的教学形式没有错,但过于规律性的抽问将增强学生的紧张感,只能使他们在课堂中疲于应对,由此,应减少“一问一答”的按学号抽问的形式。
  (三)实践目标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实践目标的实现除了可在课堂内实现外,更主要的仍在课外时间里。对于后者,笔者简单地提出:应充分发挥辅导员教师的岗位职能。特别是许多辅导员教师本身也是英语专业出身,就可以通过他们在主题活动日和其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英语对话练习。当然,这种练习应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和参与性。
  参考文献:
  [1]王雪.高职英语教学如何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2(2).
  [2]吴丽娟.论高职英语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2012(14).
  [3]胡艳丽.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