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角下的中英文影片片名的翻译

2012-12-31 00:00:00叶珊珊
考试周刊 2012年58期


  摘 要: 全球电影交流频繁,影片片名是点睛之笔,影片片名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生态翻译学是一门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强调译者只有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的翻译。作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主要通过“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分析近年来中英文影片片名翻译的优劣。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中英文影片 片名翻译
  1.引言
  如今,人头攒动的现象在电影院屡见不鲜,电影将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上佳选择。当电影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众多选择时,除了影片上映前的造势与预告片之外,电影片名的魅力对消费者的决定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一部影片片名的基本要求是简洁凝练,能表现影片的内容、主旨与基调,赋有美感,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在娱乐全球化的今天,当国人在欣赏英文影片的同时,中文影片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外人推崇。如此,中英文影片片名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众多学者对影片片名翻译的研究一般局限为英文影片片名的汉译,中文影片片名的英译几乎无人问津。因此,笔者将对中英文影片片名的翻译进行研究,更加全面;前人已从众多角度对英文影片片名的翻译进行研究,如异化与归化、语用顺应论、目的论、功能翻译论、关联理论、动态等值理论等,笔者将从一个较新的角度——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分析近年来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以期获得一些新的见解与启发。
  2.生态翻译学简介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门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即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此理论出自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之后对此理论进行详尽的研究与发展,被认为是生态翻译学的权威代表人物。他的观点有:生态翻译学是对其他学科(如:语言学、生物学、人类学、美学)的跨际整合;哲学依据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基本理念是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为中心;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翻译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原则是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侧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评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3.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中英文影片片名的翻译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译者只有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的翻译。翻译的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即与原文语言功能相似且效果相当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翻译。在翻译中英文电影片名时,这就要求译者不能止于语言层面的传递,还应关注文化与交际意图的传达,从而得到最佳翻译。
  3.1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手段,即译者在产生译文过程中首先做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者,然后对译文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产生译文。从中英文影片片名的语言层面看,两者都比较简短,名词或名词短语占主导地位,但同中又存异:英文电影以人名、地名、数字等局部细节命名的较多,表达直白;中文影片青睐四字格,顺口悦耳,含蓄隽永,以烘托影片主题为主。
  影片Sherlock Holmes中文译名为《福尔摩斯》,而非《夏洛克·福尔摩斯》。虽然这位大侦探的姓福尔摩斯与名夏洛克都为大家所熟知,但最终译名选择了四个字的《福尔摩斯》,朗朗上口,简单明了。另一影片Rio如仅翻译成《里约》,相信部分观众,甚至都不熟悉这个地名。在此动画片中,阿蓝是一只世界上极其稀少的蓝色金刚鹦鹉,为了与世上仅存的另外一只雌鸟繁衍后代,被带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开始了一系列的惊险历程。因此,译成《里约大冒险》更烘托主题。Avatar《阿凡达》这个纯粹音译的名字,却以影片声势浩大的宣传、史无前例的3D特效,引人入胜的剧情而深入人心:为了取得潘多拉星的资源,阿凡达计划又名“化身”计划正式开启;此计划打算以人类与潘多拉星球上纳美人的DNA混血,以生物技术培养出身高近三米的阿凡达,并以人类的思维控制,以便在不知不觉中潜入潘多拉星,并伺机采寻矿产送回地球。
  英文影片的中文佳译中,有不少体现了中文的修辞美与音韵美。如Mission:Impossible《碟中谍》应用了回环的手法;Singing in the Rain译为《雨中曲》应用了押韵。这些佳译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汉语语言独特的美。
  中文影片的英文译名在语言层面考虑了英文的语言习惯。如《神奇侠侣》译成Mr.& Mrs.Incredible,《隐婚男女》译成Mr.& Mrs.Single。不可否认,这种译法较大地受到了影片Mr.& Mrs.Smith《史密斯夫妇》的影响,能更快速有效地为英文观众所接受。同理,《花田喜事2010》与《最强喜事2011》则不约而同地译为All’s Well Ends Well。这与莎翁喜剧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终成眷属》相似,内容主旨也基本一致,都为爱情喜剧,男女感情纠葛、打打闹闹,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现有的中英文影片的译名并不全是成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例如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译名有《天上掉馅饼》、《食破天惊》、《天降美食》、《食品危机》、《美食从天而降》等。笔者认为前三个译名更胜一筹:“天上掉馅饼”是中国人的俗语,这等好事人人翘首盼望;“食破天惊”源自“石破天惊”,巧夺天工的谐音,可博得会心一笑;“天降美食”则引人无尽遐想;“食品危机”虽反映了电影内容,但相较之下显得过于中规中矩;“美食从天而降”以一个句子作影片名,略长。又如一中文影片《霸王别姬》,译为Farewell My Concubine(再见我的小老婆),不禁有点可笑,英文译名过于拘泥中文名的字面意思,导致影片名本身的气势或意境荡然无存,很难让英语观众对此经典影片一见钟情。
  3.2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即译者应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从而较好地传递原语的文化含义。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各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等。中英文电影的片名可折射出这一点,因此,影片片名翻译时要译者充分考虑到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层面,以求原语的文化无障碍地被译语观众所了解或接受。
  英文经典影片Seven如译为《七》则会给中国观众一头雾水,《七宗罪》则是个成功的译名——天主教中有七种死罪,然而一场离奇的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死于这七宗罪其中的一种:饕餮、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淫欲。“七”这个数字下的深层含义,只有译成《七宗罪》才能为中国观众领悟。Dear John为什么不译成《亲爱的约翰》呢?其实,所谓“Dear John letter”是指一个女子写给丈夫或男友表示分手的信件,通常是在写信人另有所爱的情况下所写的,且往往写信人不能够或不想要当面告知男方这一情况。约翰在美国是一个超级大众的名字,尤其在这个词组诞生的时候格外普遍,所以《分手信》很好地传达了片名的含义。另外,中国文化较委婉含蓄,不乏有些禁忌或不提倡的题材或字眼,例如“性”。Sex and the City翻译成《欲望都市》不禁让人拍手称绝。
  同样,中文影片的英译充分考虑了英文观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如《倩女幽魂》被译成A Chinese Ghost Story,使英文观众将其与Ghost《人鬼情未了》联系起来,产生了异域风情的人鬼恋的联想。又如《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是对《西游记》天马行空的改编,因此才有“大话”一说,月光宝盒则是时空穿梭的魔盒;在西方,Odyssey可指漫长而艰险的旅程,潘多拉魔盒又家喻户晓。因此其译名A Chinese Odyssey I:Pandora’s Box,形象地将唐僧师徒充满冒险的征程与魔盒的吸引力展现在英文观众的面前。
  但中英影片片名翻译时,由于译者或对译语文化认识不够或受到原语文化的干扰,存在一些误译或劣译。如American Beauty被译为《美国丽人》。一般的中国观众肯定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美国某位女士的影片,但如若抱着此种理解去看此片,看完会觉得影片内容与影片片名实在无无太大干系,其实,此影片是以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焦点的家庭写实片,反映了美国社会及家庭的一些问题,如中年危机。American Beauty是一种玫瑰,代表了美好的事物。玫瑰贯彻影片,暗示了主人公憧憬美好的生活。又如Rambo:First Blood被译为《第一滴血》,其实First Blood有首战告捷的意思,此译名不禁让人误以为还有《第二滴血》、《第三滴血》。
  中文影片的片名很抽象,经常出自历史典故,强调意境,翻译经常有失败的。如《鸿门宴》,英文片名为White Vengeance,翻译为“白色复仇”。导演李仁港解释:之所以英文名不翻译为《项羽和刘邦》,是因为外国人极少有了解那段历史的;《白色复仇》是因为最后一场战役时,刘邦的军队为怀王披麻戴孝,当时又是冬天,漫天白雪,很多白色元素。虽然此解释有理有据,但White Vengeance终归有些不伦不类,莫名其妙,又如《十面埋伏》译成House of Flying Daggers,实在算不上一个好的译名。
  3.3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应把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体现。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交流是其目的。影片的译名在语言和文化层上的转换为交际维的转换做了铺垫,以实现交际功能,即激发观众的观看欲。
  如英文恐怖片The Final Destination译成《最终目的地》,The Others译成《其他人》,则丝毫没有恐怖气息,相较之下,《死神来了》、《小岛惊魂》则紧扣心弦,让人不禁一探其究竟。又如喜剧片Mrs.Doubtfire的一系列译名《道特菲尔太太》、《疑火太太》、《肥妈先生》和My Best Friend’s Wedding一译名《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都不如《窈窕奶爸》与《新娘不是我》上乘,后者透着浓浓的喜剧气氛,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
  英文影片引进时,有时在大陆与港台会产生不同的译名,其中成功的译名越叫越响,可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如Pretty Woman在大陆与港台的译名分别为《漂亮女人》、《风月俏佳人》、《麻雀变凤凰》,毫无疑问,《风月俏佳人》更胜一筹,贴近电影主旨又具风情,成为目前大家公认的中文译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在大陆和港台地区的三个译名分别为《肖申克的救赎》、《月黑风高》、《刺激1995》,虽然大陆的译名平淡朴实,但点明影片内容,港台的译名过多注重刺激,有些过于玄虚,反而落了下乘。
  中文影片的译名在交际维也有较成功的译名,例如《叶问》Ip Man。英文电影观众已熟知Superman,Spider—Man,Batman,Ironman等,自然而然会联想Ip Man是一个正气浩然的侠义之辈,产生心理上的认可与观影的兴趣。其实,这个译名的来源还有一个缘由:叶问活跃于广东佛山地区,后来去香港,“Ip Man”的发音与粤语里的“叶问”非常相似。因此,Ip Man是个成功的译名。
  影片译名的交际功能有时受地域或方言所限。例如The Princess Diary《公主日记》在香港有个粤语译名《走佬俏公主》,如把这个粤语译名应用于大陆,恐怕大部分观众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其实在粤语里,“走佬”的意思是逃走,逃避责任。显而易见,这两个字使人物形象顿时灵活生动,迎合了粤语观众的语言文化背景,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另外,影片片名在翻译时,为吸引观众眼球,会出现翻译的趋同性。譬如Toy Story《玩具总动员》,Finding Nemo《海底总动员》,Cars《赛车总动员》等。
  4.结语
  如今,全球影片交流频繁,影片的译名至关重要,是影片的画龙点睛之笔。生态翻译学从一个较新的视角为影片片名的翻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应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至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方面进行选择性的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笔者通过对近年来的一些中英文影片片名译名的比较分析发现:英文影片的中文译名较成熟、到位,佳译不胜枚举,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方面面面俱到,但中文影片片名的英译虽偶有佳作,但总体似乎比较青涩,尤其在文化维与交际维方面略有不足。分析其缘由,笔者以为有三:一是从历史上讲,英文影片的引进早于中文影片踏出国门;二是从译者上讲,笔者所研究的中英文影片片名的译者一般为中国人,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有一定欠缺;三是从影片交流上讲,中文影片踏出国门较少,对英文译名的重视度较低,但总而言之,令人乐于见到的是,影片片名的翻译这一领域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殷切希望译者能更融于翻译生态环境,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最合理有效地选择性转换,多出佳译。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3]刘艳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9(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