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教育实施的第一场所,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和互相合作的过程。父母通过训练和榜样示范塑造了儿童获取规则的能力,并且通过亲子交往实现。以上的亲子沟通的学术性定义对于普通家庭父母来讲是比较生疏的,在家庭中,人们对于亲子沟通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源于亲情与责任。在中国父母的普遍意识里,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均是出自于爱和责任,但爱及爱的行为有发出者,也必须有接受者,发出者对于接受者的需求、理解力的掌握对付出是否会产生对等的成效有较强的预测功效。如果父母能了解并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儿童需求,在教育中因势利导,所想所做顺应儿童发展,在家庭中做到有效的亲子沟通,将会对子女的教育大有裨益: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将有益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亲子沟通中父母的困惑分析
以往亲子沟通的研究多从亲子沟通的内容、结构、风格等角度研究亲子沟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理论性较强,对于现实家庭中父母的指导作用不明显,这里将从亲子沟通的实践观察角度对来自30多个家庭的父母对亲子沟通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以帮助生活实践中的父母找到打开儿童有效沟通之门的钥匙。
(一)不知道怎样做孩子才满意
中国的现代家庭结构较以前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倒金字塔型家庭比较普遍,对子女的态度大多为只要孩子要的,父母会尽全力满足,甚至是父母揣摩着子女需要什么,早早就准备好的,但孩子却表现出处处不满意,觉得父母根本就是不懂自己,不理解自己。在这样的亲子互动中,父母普遍表示不知道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满意,父母和子女都觉得委屈,亲子沟通不良,这是在儿童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容易出现的状况。
(二)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有一定比例的父母抱怨,自己为子女付出那么多,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父辈为自己的付出,但孩子总是不理解,父母做那么多,为了子女的发展辛苦地工作,尽力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期待着子女会有优秀的表现,但子女的表现让他们不满意,甚至失望。
在许多父母所掌握的词汇里,付出即为爱的表达,父母为子女付出那么多,不要求子女怎么样孝敬自己,只要求子女表现出色,让他们在人前有面子,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理想就已经足够,要求这么简单,子女怎么就不理解呢?
(三)一向听话懂事的孩子突然特别不听话
有不少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本来很听话,喜欢和人打招呼,邻居、朋友、同事都很喜欢,突然孩子就不愿意和人打招呼了,大人怎么说都不配合,甚者大哭,使父母和周围的人都比较尴尬。还有的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突然就不听话了,和自己对着干,甚至顶嘴,反抗父母的管束,说出让父母伤心的话或做出出格的行为。
这些现象一般出现于一个年龄发展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时期,是儿童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比如幼儿两岁多到四岁之间,还有小学3、4年级时,或者初二、初三时。许多的父母对这时候的孩子的表现很困惑,一味地指责儿童不懂事,进一步引发沟通不良,甚至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
(四)孩子很自私
有些父母反映,自己对孩子无微不至,随着孩子的长大,觉得孩子应该懂事,对父母的付出感恩,回报给父母应有的爱护,但孩子表现得非常自私,凡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父母的感受……
虽说言传身教,但父母过度的单向付出过程并没有给儿童爱是相互的感性教育,故孩子的表现只是说明了爱的给予也是一门艺术,给予的方式方法不对,一味“亲力亲为”,会造就孩子的自私。
二、幼儿及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解析
人的一生是发展变化的,其生理和心理都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分为:婴幼儿期(0—3岁)、儿童期、青春期。当然,人的发展是连续的,尤其是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这些分段是相对的,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儿童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了解和掌握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会帮助父母在亲子沟通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婴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0-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无条件接受期,是儿童生长发育较快的时期之一,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即所谓的无条件地从外界学习模仿的早期过程。这一时期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社会对儿童的要求包括基本生活能力,感觉运动能力发展,运用言语能力和交往能力,如辨认物体和人,学习进食,学习控制大小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要求,称呼人,按照吩咐或执行一些简单指令。此期人格发展的特点是儿童自我概念初步形成,知道自己与别人差异,表现出各种基本情绪活动特点,如焦虑、恐惧、羞怯、敌意和愤怒。性格的内向或外向特征也在这一阶段逐渐明显。在这一阶段应着重关注儿童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1. 0—1岁中信赖感的获得。在1岁左右的儿童若能得到适当照顾,形成信赖感,产生希望品质,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就非常重要。
2. 2—3岁自我意识的增强。在2—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探索环境活动增多,并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时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此时若父母管制太多,对儿童的不当行为加以过分责备甚至惩罚,就使儿童产生怀疑的性格,对自己和对别人不信任,若父母能够理解儿童行为,以引导、鼓励和适当批评相结合,就会使儿童增强自信,促进自主危机的解决,形成意志坚强的品质,树立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3.依恋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依恋行为通常指婴幼儿寻找并保持与抚养者(通常是父母)亲密关系的行为倾向和表现。依恋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对其社会化和人际关系发展有重大影响。在这一阶段,养育者的温饱、感情接纳、微笑、鼓励、拥抱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
(二)学龄初期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从五岁前后习得规则,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服从权威,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班级,教师有着较强的认可心理,家长应更多从实际出发,抓住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多和老师沟通,家校一致,以培养儿童的好习惯为目标,培养儿童做事不拖沓、认真、守信等品质。
(三)小学高年级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增强,自主性增强,处于渴望独立,但能力有限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阶段,判断事物的标准已有自己的内在判断。所有的父母都应意识到一点:在人类之间的所有类别的爱中,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以团聚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孩子能早一些自理、自立、独立,就是教育成功的表现。对于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除了能够给予的最多的爱和最好的教育,民主与尊重是亲子沟通最好的催化剂。
三、亲子沟通的基点与技巧分析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儿童需求的满足是亲子沟通的基点,正确把握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理解儿童,有的放矢地和儿童沟通、互动是一切操作技巧的根本。
Nielsen在1998年从自我观念理论出发,提出了五条帮助父母理解儿童,改善亲子沟通质量的原则,理解起来,可表述为如下内容。
(一)尊重孩子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庸,更不是父母完成自己未了心愿的工具。若父母能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自我成长,按照与儿童的自我观念一致的方式行事,遇到儿童自己的事情时,就能倾听儿童的看法和意见,对于儿童的品质培养和人格建构都会大有裨益。
(二)接纳孩子
在日常互动中,父母应该无条件持续地接纳孩子。父母是儿童最后的避风港,应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父母应在孩子受到委屈、犯了错误来找自己时,帮助孩子,帮助孩子改错。被人接纳,尤其是被自己看重的人接纳是人的重要需求,父母无条件的持续的接纳会帮助儿童获得被爱的感觉和归属感,帮助儿童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和适应能力的获得。
(三)理解孩子
儿童渴望被人理解,尤其是父母的理解会让儿童积极地面对人生,这一方面,父母的移情能力很重要。把自己放在儿童的立场上,谈谈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如何,关注儿童渴望成长却又内心充满矛盾的状态,适时、适度地给孩子所需的帮助,对儿童获得社会支持感至关重要。
(四)为孩子负责
父母对于儿童的重要行为要负重要的责任,父母既是儿童的亲人,又是儿童的监护人,在儿童成人之前,父母要对儿童的教育引导负起责任。
(五)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
面对孩子,父母应该意见一致,态度一致,让孩子有明确的方向感。
四、结语
正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在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氛围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家庭教育的金钥匙,也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谷传华著.儿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Arnold D,O’Leary S,Wolff L,Ackerr,M.The parenting scale:A measure of dysfunctional parenting in discipline situations,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3,5:137-144.
[3]Nielsen K.Principles Oriented Parent Training Manual.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Practice,1998,1,(4):15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