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在中国,英语属外国语言,大多数学生是在课堂中学习英语的,这与自然习得环境截然不同。在自然习得环境中,学习者在工作、社交中能接触该语言。若学习者是个孩子,目标语言就是每个孩子的母语,教学针对的是母语使用者而不是语言学习者。反观我国传统的英语课堂,其中存在的一些缺点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动机不强。
经过对传统英语课堂缺点的细致研究及对国内外有关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动机论文的认真研读,本文提出了一些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
2.英语学习中的动机
没有什么比面对一群对老师所说和要求的毫无兴趣的学生更令人沮丧的了。简而言之,这些学生缺乏动机。动机是一种多层次的心理现象。天资、环境与动机在语言学习中最为重要,其中动机可以提供主要动力推动学习及后期的动力维持长时间和单调的学习过程。
关于在二语习得中动机的作用的研究有许多。总体研究表明动机与二语习得的成功与否有关(Gardner 1985)。
什么是动机?动机(Brown,1987)通常被认为是使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刺激、情感或欲望,即人类普遍具有各种需要和动力,这些需要和动力或是天生的,或是后天形成的,但是它们的强烈程度受环境制约。
语言心理学家们从不同方面解释动机。David Ausubel(1964)将构成动机结构的人类欲望或需要分为六个方面(Brown,1987):(1)探索的需要,寻求未知;(2)控制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控制,从而促使其改变;(3)活动的需要,身体和心理的活动与练习;(4)刺激的需要,被环境、他人、想法、灵感及感觉刺激;(5)知识的需要,加工内化探索、控制、活动和刺激的结果;(6)自我完善的需要,被他人认可、接受和赞同。
3.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想学的学生比不想学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Patsy M. Lightbown & Niana Spada,2002)。来到教室的学生有不同的背景与人生经历,这些都可以构成学习语言的动机。教师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营造一种支持性的课堂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刺激,参与与其年龄、兴趣及文化背景相合适的活动,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其中有成就感。这反过来可以形成积极的动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
3.1在教学中重新构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Wang Cairen教授(Jia,G·J·1996)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探究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至关重要,是当代英语教学法的出发点与立脚点,也是教学指导思想转变的基本点。他若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两种活动模式:教学与学习,一个通用对象:外国语。根据他的理论,对于不同的教学主体,“外国语”的表面构架是相同的,但是根本的构架完全不同。当主体是学生时,作为认知对象的是外国语、符号系统及功能。当主体是教师时,作为认知对象的外国语就不是符号系统而是与外国语相关的抽象规则,即怎样学习的规则。
这种新观点一旦形成,教师就成为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而不是老式单一的知识传播者。教师要基于各种语言特性与不同学生组组织与指导每项英语学习活动。实际上英语是学来的,而不是教来的。在这个意义上,监管“学习”意味着抓住要点。英语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多提“开放式”的问题(要求学生发表看法、意见,进行阐述或讨论,有多种正确答案),而不是“封闭式”的问题(要求学生背诵知识,只有唯一正确答案)。White & Lightbown (1984)指出这种方法使教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发挥时间。小组或双人活动可以营造更为自然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他们就可直接获得学习与掌握语言的机会。他们也参与到自身学习的时间分配当中。所有这些都将使学生更加积极并对自身负责(Allwright,1991)。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有提高的感觉,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更希望在后续活动中展示他们的进步与能力。这样,强烈的学习动机就形成了,这是增强教学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坚实基础。
3.2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活动
有成千上万种活动课供教师选择,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需要决定怎样设计与选择合适的趣味性强效果好的活动或话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毫无疑问,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年龄、学习方式、智力与情感需求、学习目的与兴趣来选择活动。教师也应当明白不同活动的特质并从教育学角度评价它们。
我们将分析三种最为常见的活动:问题解决、头脑风暴和短剧表演。
3.2.1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活动旨在给学生提出问题、谜语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了得到答案,学生要使用目标语言进行讨论。此时学生的精力集中于问题本身,而不是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发现本活动是一个有用的交流活动。可以是简单的问题,比如在地图上指路,也可以是复杂的问题,比如解开一个谜。
学生乐于作这种问题解决活动,因为这也是对学生智力、细心、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挑战。在仔细阅读故事后,学生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和理由。当他们想要相互理解或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答案时,就必须进行协商。问题解决活动的缺陷是一旦一组学生中的一位有了答案,其他人会一致同意,则该活动就突然终止了。该组就没有再讨论的必要,而其他组学生可能仍在讨论。
3.2.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指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或话题产生新观点。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头脑风暴的要求是每位参与者都有创造力。头脑风暴可以在小组或者整个班级内开展。如果组织有效,头脑风暴就是生动有趣而具有启发作用的。
在进行头脑风暴期间,小组或整个班级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禁止批评,参加头脑风暴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
(2)自由畅谈,参加者应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
(3)追求数量,需要一定数量的观点,常常是越多越好。
(4)不仅是词汇层面的,句子层面也需要,这样可引出更多想法。
分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头脑风暴类型。在分类中,要求学生将话题或概念写在纸中央,然后围绕中心概念对观点进行分类。
头脑风暴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机,尤其是当竞争引入本活动时就更具趣味性,有些像是小游戏。这样也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减轻学生的焦虑。进行头脑风暴时,学生常常专心听取同学观点,因为他们不能重复已经说过的观点,所以他们必须认真听讲,防止有重复。听取同学的观点也可以诱发他们思考出新观点。头脑风暴是一种非常有趣且受欢迎的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更加快乐。
3.3通过信息反馈来巩固动机
行为心理学家首先发现反馈对动机有巨大影响。Weinstein(1989)曾清楚地指出教师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数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意识、成就感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外国语教学中,反馈是指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可以是对正确答案的肯定,也可以是对错误答案的批评。反馈可以是表扬、评价或沉默。通过教师的反馈,学生可以将学习动机和他学习行为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大进步。以下的实验记录,可以反映反馈的教学效果。
上述实验的研究对象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A\B\C三个班的学生;实验时间从二月至六月;实验方法是每场测试后给研究对象及时反馈;实验目标是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学习进步。在实验期间,教师用反馈的方法对待每次测验,分析及概括典型错误,使学生熟悉错误类型,这样他们就能够掌握改错技巧,从而指导他们的学习,提高改错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成绩并增强自信。教师表扬最好的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鼓励有进步的学生,肯定有进步的小组,但是对于后进生不给压力,只是发现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测验期间,B班和C班的研究对象及时得到了反馈,掌握了应对该题型的技巧,慢慢取得了巨大进步;而A班的研究对象因未获得反馈而没有明显的进步。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反馈对学生形成自我认识、掌握学习技巧、建立自信至关重要,可以增强学习动机,在短期内增强学习效果。正如Ausubel所说,如果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学习。完善学习行为可以调动学习动机,反过来,学到的东西又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学习,而不能强迫学生。教师只有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他们对英语感兴趣并愿意花时间学习。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知道动机的重要性并能够创设合适的情景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旧式“教书匠”的形象正逐渐被一种充满活力的形象取代——教育研究者。作为研究者,教师必须不断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促使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Gerald Fox,The Internet:Making it Work in the ESL Classroom,Sep.,Vol. 4,1998,(2).
[2]Lee Gunderson,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econdary ESL Teaching and Learning,2008,(4).
[3]Sue S. Minchew & Peggy F. Hopper,Techniques for Using Humor and Fun in the Language Arts Classroom,2008,(5).
[4]Alain Jehlen,How To Motivate Your Kids to Learn,Sep.,2007,(8).
[5]Michael P. Breen & Andrew Littlejohn,(Ed.),Classroom Decision-making,China: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6]Patsy M.Lightbown & Nina Spada,(Ed.),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China: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7]蒋景阳.外语课堂交际活动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