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是高职高专电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必需的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电工技术应用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为核心,与企业紧密配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精心构建教学过程,科学拟订教学方案。
2.课程设计思路
将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内容解构,进行行动体系的重构(见表1),按工作过程将课程分为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以生活、生产常用实例,典型产品案例作为载体,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同时,四个项目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电工技术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以职业岗位对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工学结合的理念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具体的工作过程。通过四个学习情境的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全部知识点,而且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实施过程模拟企业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工学结合。以元器件焊接与电工测量知识为例。
资讯:教师下发任务单,布置工作任务并对本次任务进行简要说明;将相关教学资料(元器件的识别、焊接的基本工艺知识、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与测量)、学习工作单分放给学生。
计划:学生分工,确定各自的工作任务;教师对学生制订的工作计划提出修改意见;接受学生的咨询并监控学生的讨论。
决策:学生制订工作计划;教师针对学生工作计划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优化工作计划。
实施:学生将元器件分拣开,并将其焊接在PCB板上;读出元器件的标称值,并用相应的仪器仪表对其进行测量读数,计算标称值和测量值的误差。
检查与评估: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并汇报,老师进行提问和点评,师生互相交流本次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四、课程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来对《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通过“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
[2]孙晓云.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课程改革方案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219).
[3]王丽卿.基于工作过程的《电路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9,5,(1).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信息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各大高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每一个专业都需要进行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才能够很好地符合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旧教学体系的缺点
1.“因材施教”无法实现
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每个学生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大多是比较基础的,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相当熟练,但是有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平时不经常接触电脑,对于电脑的认识甚至都不全面,基本的打字能力都不具备,这样,教学进程就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认为这种基础性的知识不需要学习,否则是在浪费时间,而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看到别人能够很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情绪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更严重的还会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热情。而对于教师来讲,“因材施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实施。可见现在的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因此,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没有与专业教育相联系
数据库的运用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讲是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学习的内容;艺术类的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中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功能需要掌握得多一些。但是就当前的教学情况来讲,不管是在内容上、教材上还是在进度上都没有太大的改革和进步,仍是一刀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就成为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
二、构建“差异化”教学新体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要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重点,构建差异性教学新体系。什么是“差异化”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总体目标作为依据,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并且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且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测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教师构建这种体系,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差异化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具体如下。
1.依据基础差异进行动态分层
在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前,应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一个摸底,了解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等等。例如可以在新生进校后,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计算机零起点,需要将本门课程作为最基础的入门课程的学生;第二个层次为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但是仍需要系统深入学习的学生;第三个层次为对计算机基础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
2.教学目标差异化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将教材的结构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融合在一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具体讲就是根据新生入校后的计算机基础摸底测试结果,可以采取以下三层次目标:基础性目标—强化性目标—发展性目标。
3.教学内容差异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差异化”教学的关键所在。普通班的学生必须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此课程主要包括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 XP)基础、Office 2003应用、Internet基本应用。
在教学内容安排过程中,由浅入深,以第一层次学生为基准,保证他们能够掌握课程内容;适当增加难度,调动第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计算机基础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4.考核差异化
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导向作用,不合理的考试方式会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每个单元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如果只出一些基础性题目,则基础好的学生会感到乏味简单,易产生满足的心理,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基础差的学生会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单元考核时,应实行差异化考核,即考核第二、三层次的学生时,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经过一定的思考得出答案;而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可降低难度,主要考查基本知识。有时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上机操作题。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考核,在尊重个人基础能力的前提下,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会获得相应的心理满足感。
5.教学方法差异化
根据差异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普通班侧重于精讲细练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使用一些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将实际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三、结语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使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罗峰.论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差异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2]王筱超,王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9).
[3]朱连庆,王在云.现代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7).
[4]苏根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6,(02).
[5]曾继耘.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08).
一、引言
随着地区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大学课堂里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以广西为例,随着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将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建成中国和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掌握一定的外语,同时又熟悉外贸业务、东南亚国家法律、金融知识、东盟国家风土人情和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区域性特色人才将成为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市场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国际眼光的人才。因此,加大培养中国与东盟急需的熟悉对方国情和文化的人才已成为广西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广西的高校应该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自身灵活的办学特点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理论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需要大量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外语、实践技能都具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全国的高等教育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但在继续推进教学改革的思路基础上,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高校要将教改进一步深化下去(王国平,2005)。
美国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大学阶段是指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高尚道德的陶冶,个性品质的训练,以及人所共需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罗索夫斯基,1996)。注重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倡导人类的和平与文明也是通识教育向来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识教育更注重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黄坤锦,2006)。通识教育的理念为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北部湾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广西高校的课程应该利用自身的办学特点实现专业技能习得和文化获取的平衡。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传播国际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学生思想观点表达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广西经济形势的发展,广西高校要加强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把培养熟悉东盟各国国情、文化并具有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东盟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和风土人情等作为大学教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要深化广西高校教学内容的内涵,我们必须考虑借助先进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化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理论也为北部湾经济环境下的大学课堂网络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自主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语言学者Holec曾提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就是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学习进程,以及自我评估学习效果。”(Holec,1981)Johnson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只能起帮助、建议和引导的作用,学习任务只能靠学习者自身去完成。这种学习主要是以策略学习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在没有教师支持的条件下能够独立学习为最终目的。研究表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起一种引导作用,学习活动的开展主要由学生们完成,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ohnson,1981)。
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是符合通识学习理论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要求的。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大学课堂教学,它利用互联网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通常由教师教学平台、学生学习平台、系统管理平台三大体系组成。网络虚拟教学主要教学手段有:视频广播、网络教材、视频会议、多媒体课件、论坛、聊天室、QQ等(杨春慧,2000)。网络虚拟教学能突破过去的时空束缚,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而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教学互动中心提供的答疑、讨论、邮件、数字收发箱等工具不仅延伸了教学时间和空间,使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和校园,还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本,同时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对大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1.优化教学的环境。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为大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中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管理及学习交流过程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选择网上课堂学习。教学环境的改善使教师能通过网络迅速及时地将各种信息和教学任务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中了解和接受各方面的教学知识和内容,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丰富教学的组织形式。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拓展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表现出来。在这种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识水平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和自学等形式有机地结合。利用这种声色结合、形式多样的方式能强烈地冲击学生的感觉器官,进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程教材。多媒体网络丰富便捷的信息和资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和关系也随之有了明显的转变,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担当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主要起组织和主导作用,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扮演自主学习的角色。一般情况下,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拓宽教学内容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自身的优势收集更多的有关东盟各国自然、真实、鲜活的教学素材,比如: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宗教、体育、风俗、科技、文学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和素材将会完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作用,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体现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特点的同时,也要发挥网络教学带来的便利和辅助作用。为了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能够紧密结合,加强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密切联系,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完善教学设施条件。学校所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设施条件对网络自主学习的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网速缓慢和网路拥塞很容易导致自制力差的学生放弃参与有关学习的活动,而目前大多数院校现有的供大学课堂教学使用的网络自主学习机房的条件有待提高。因此,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保证学生使用渠道的畅通,各院校必须从政策上和经费上大力支持。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加强网络教学的硬件设备的建设,并聘用专门的技术人员建立网络平台、维护和检修相关设备和更新充实网络资料库里的资源。拥有良好的大学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和硬件教学设施对于建设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2.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网络平台。大学课堂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教材,而是要通过网络自身的优势收集更多广泛、真实的教学素材。学习并非仅限于学习课本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及综合应用能力是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北部湾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熟悉东盟各国国情、文化并具有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人才。为了加强学生这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广西的高校有必要建立独具特色的虚拟的网络教学环境。在这种由教师教学平台、学生学习平台、系统管理平台三大体系组成网络平台下,师生们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在课堂内外了解和运用有关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商贸、商业、科技文化、法律、金融知识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这个网络平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
网络化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大学生课下学习,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任务主要在课下完成,课内时间主要用于活动展示和互动答疑。为了提升计算机和网络的利用效率,同时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和在线交流的效率,课程的学习资源应尽可能一次性集中安装到语言学习中心的电脑终端甚至学生的私人电脑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可以离线学习,这样既节能环保,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我们必须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网络平台,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和资源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3.提高教师的现代网络技术水平。在教学模式改革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熟练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并熟悉相关的网络课程教学理论和方法才能适应以网络为基础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才能对参加网络课程的学生进行辅导答疑、作业评改、成绩管理等工作。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快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对教师的网络课程运用技术进行培训。
4.不断更新观念,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组织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广阔的学习空间、真实的交流平台及通畅方便的交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确立合适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计划。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需求和选择,提供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上网学习,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之,只有在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学生欢迎,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我国的大学中还存在着网络硬件设施不完善、部分学生不能正当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教师不能熟练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网络教学缺少正常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学校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网络的设备,教师和学生要熟练有效地使用网络平台,要随机应变,将人机交流、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保持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王国平.经济全球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J].经济师,2005,(6).
[3]罗索夫斯基,亨利.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4]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argamon,1981.
[6]Johnson K,Morrow.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M].London:longman,1981.
[7]杨春慧.试论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特点[J].外语电化教学,2000,(3).
本论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1ZY024。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效率是值得每一位计算机教师共同努力学习探索的。虽然“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一直都是计算机教师努力探索的目标,但是,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较,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其实践性较强:一节课要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教师需要动脑筋,寻找到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教学途径。这值得计算机教师探索。增强计算机操作的课堂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定适当可行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计算机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素养,把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条件的学生家里有电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但是大多数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不理想,或者父母知识水平不是很高,要么根本谈不上买电脑,要么即使有了电脑也处于无人指导的情况,仅仅有一点计算机方面零散的概念,属于“电脑盲”。因此,确定适当可行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我设置一些比较简单的目标,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测验、提高练习等,并鼓励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选学内容,并作一定的引导,这样就有较多时间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进行指导教学,使他们也可以顺利完成基本教学目标。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实践为主线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认真参与备课,完善教学板块,改进教学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操作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2.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计算机课是有意思、好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越旺盛,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效率当然也高。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3.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适当安排一些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则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一些,等到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且乐于学习时,就可以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合理,教学流程不紧凑,将会浪费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从而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围绕教学目标,使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井然有序,有机整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要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严密的逻辑性,预期的教学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的现象。而部分计算机老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安排足够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老师要精心辅导,学生要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学习效果,寻找计算机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教学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将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好像掌握了,而在课后全部忘记。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同时老师对学生的操作要及时评价,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指导以后,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学习劲头会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
总之,增强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有许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创新,就一定会寻找到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栩,黄琼.计算机操作员初中级工职业技能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
[2]季超群,余卫中.信息技术·初中(第1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09.
电影是一门技术化的艺术形式,艺术化的技术手段。电影中的技术与艺术就如同鸟之双翼,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电影技术是电影艺术的基础,为充分表达电影艺术主张提供了必要手段。电影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只要合理运用,则无不促进电影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深刻变革。而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又反作用于电影技术,促进了技术的应用,甚至催生出了新的技术。电影的发展历程正是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螺旋上升的前进历程。如同声音记录、彩色摄影等技术应用于电影中一样,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全面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电影的又一次全面变革。
一、数字技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大师乔治·卢卡斯拍摄了影片《星球大战》,在该影片中卢卡斯首次运用电脑合成技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将电影的影像展现在银幕上。尽管当时的数字化技术并不完善,但是我们却首次看到了不是完全由摄影机拍摄、被胶片所记录的光影,不是被文明时代的记录—复制技术所“复原”的“物质现实”,而是由人的大脑直接作用于计算机,以数字为载体所生成的影像。这是一个全新的影像生成的方式和过程,而正是这个方式和过程的获得,使电影这一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获得了数字化生存的权利。数字化技术的诞生,使电影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影像领域。
进入90年代,数字技术席卷整个电影界,改变了传统电影曾一度消沉的状态。90年代美国票房超过一亿美元的电影几乎全部由数字化技术制作完成,例如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9.1亿美元),1994年的《狮子王》(7.7亿美元),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20亿美元),等等。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一批数字化领军人物的带动下,数字化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日趋成熟。2000年的《完美风暴》、《角斗士》等让许多影迷为数字技术所惊叹。进入21世纪之后的《最终幻想》系列、《魔戒》系列、《木乃伊》系列、《人工智能》、《黑客帝国》系列、《阿凡达》等影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数字技术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影像奇观。时至今日,数字化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中国电影在进入新世纪之际,越来越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应该肯定,回顾近一个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创作成绩斐然,电影语言、创作手法和技术手段有了长足进步。可见,每一个时代的电影都是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每一个时代的电影又都必须有所创新才能登上艺术高峰。人们摸索着电影艺术形式革新的方法,大胆地体现在视听语言的运用和声画思维的创新上,取得了质的飞跃。随着数字动漫技术对电影产业的深度渗透,它利用数字图像产生原理,通过软件和硬件的配合,实现在纯数字化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对电影画面做实时的、直观的、精确的造型,以及光、色效果再度调整与创作。计算机数字动漫技术的发展,使电影从叙事的模式向奇观电影的图像模式演变,这也是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一种转变。奇观电影强调的是画面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和快感效果,用画面直接打动观众的视觉,因此,用计算机所生成的数字动漫特效镜头对于电影风格的影响是非常直接而广泛的。风格是组织电影技巧的形式系统,影片在创造自己的风格方面要依赖于特定的技巧,而这些技巧由电影创作者在历史条件的限制里进行选择。视觉风格设计的目的是要表现深化作品背后的精神理念,这使视觉设计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计算机动漫技术对电影表现形式的系统性全面介入,使创造者融入了更多的主观成分,使用技术手段达到多样化视觉效果,甚至绘画派别风格,加深电影视觉给人的印象,吸引我们的注意,从而传递更多的内涵信息。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数字电影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影片的拍摄,我国还在北京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建立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实施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工程,建立了完整的电影数字工艺生产线。但是,因为我国数字技术一直是追随着外国数字技术的步调在走,我们目前还没能拿出震惊世界的数字电影作品。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深化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支撑电影产业发展的数字电影技术体系,构建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和存储安全、监管可控为一体的数字影院技术运营及管理新格局,构建集网络、卫星等于一体的数字电影发行传输技术平台,积极推进数字电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尽快全面实现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转换,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缩短与国外数字化电影的差距,做大做强中国的数字化电影产业。
二、探究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数字电影被认为是继声音进入默片、彩色代替黑白之后电影的第三次革命。当然,比起成熟的胶片电影,数字电影还存在很多不足。以目前的技术全数字电影的制作成本是相当巨大的,而且数字图像存储和放映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字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体系的完全建立还需要较长的基础建设过程。但是数字技术正越来越深地渗透到电影的各个环节,会为我们带来质量更高的视听享受和全新的视听理念,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一)拓展了电影的表现空间
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是电影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后工业革命条件下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观念变化的结果。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电影制作技巧的丰富、制作与传播手段的改进,对于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对于电影文化艺术的普及与深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艺术思维方面,数字技术的介入为电影艺术家的创意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其想象力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可以说数字技术的介入,给电影艺术家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使其可以在思想的王国里更自由地飞翔。电影是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影艺术家的创意思维仍应该建立在反映电影本质的维度上,合理地运用数字技术,使数字技术更好地为表现电影的灵魂服务,这才是数字技术的价值所在。
(二)更新了电影的表现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与合成影像,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化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另一方面对传统的电影美学提出了挑战,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改变了传统的观影方式,促进了其他技术的数字化进程和电影的产业化发展。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绝对不是偶然的,百年的电影发展史足以证明,只有依托于科技的双翅,电影艺术才能够高飞。数字电影给电影产业带来一片光芒,对于电影数字技术的研究包括它的美学思维与制作工艺也都在不断地进行中,这既为进一步研究电影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预留了空间,又使得针对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电影艺术的研究具备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三)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是当代数字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艺术生产还是从艺术消费的角度来讲,数字电影艺术都是走在数字艺术前沿的。因此,数字艺术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在数字电影艺术中都可以找到充分的表现。
近年来,正是由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的数字化技术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数字电影不仅完成了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而且凭借内容优势,成为了信息传播的超级媒体。
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影的日趋成熟,也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的转型。中国目前在电影产业的管理方式、运营模式和观念等多方面正在从胶片时代过渡到数字电影时代,但诸多方面尚待改进,如老套的营销模式,如电影的传输、发行和服务管理。数字电影的发展,特别是数字电影院线管理平台的建立和完善,简洁、快速、高效的电影发行放映营销渠道,将促进高水平数字电影的创作。
发展数字电影还有利于拓展中国的电影市场,数字电影较胶片电影运输、拷贝快捷、高效,将减小电影市场的地域差异,使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发展迅速,数字电影对推动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城市电影产业的发展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当代电影,2001,(02).
[2]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当代电影,2003,(03).
[3]廖卫华.试探计算机数字动漫技术对电影风格的影响.电影文学,2010(06).
[4]刘兆君.数字技术与电影[J].剧作家,2006(05).
课题项目:湖南理工学院2010年度校级科研计划项目“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0Y07)。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协调,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可编程控制器(PLC)出现前,在工业电气控制领域中,继电器控制占主导地位,应用广泛。但是电器控制系统存在体积大、可靠性低、查找和排除故障困难等缺点,特别是其接线复杂、不易更改,对生产工艺变化的适应性差。为解决城市控制中存在的这些缺点,PLC无疑成了首选方案,PLC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控制各类机械或生产过程。由于其通用性强、使用简单、可靠性高、维护方便等,近几年来,在城市交通信号灯系统控制中PLC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文主要就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的PLC控制作详细介绍。
职业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最终使他们熟练掌握几种专业技能,而得以顺利从业。因此,计算机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握与突破好计算机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一、全面了解学生和教材是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一环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感性认识积累不丰富,抽象、逻辑思维意识不自觉,综合、归纳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在开学初要做一份问卷调查,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和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大纲,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结构、知识层次、目的要求等。如“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这一节中,我们教学时的重点不是介绍方法,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且大多已掌握,如果不改变重点,学生就会觉得已懂无趣而做别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设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上,通过实例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这节的操作技能,难点应放在教材介绍很少的“文件属性设置和搜索”上,让学生有目的地竞争和学习。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方法突破重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得法,才能最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合理地设计教学步骤,就成为主要的教师行为。教法多种多样且各有所长,何种教法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比较适当呢?我认为:自主学习法和演示法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基本方法。
1.自主学习法。这种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首先进行实践,进行尝试性操作训练,然后给予理论上的指导,促进学生独立操作技能的形成,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这种模式的训练过程为:教师布置训练课题→学生尝试性操作得到启发→反复实践得出结论→教师指导解疑→学生归纳总结→复习巩固提高,对一些理论性较浅、灵活性较大、直观性强的专业动手操作训练,效果很好。如在Photoshop图像处理中,让学生制作新年贺卡或生日祝福卡,学生就会掌握画图板中喷枪、铅笔、刷子等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技巧,利用各种图形形状、各种美丽的色彩创作自己的作品。在教学PowerPoint时,让学生自选题材,每人制作一组幻灯片,先给学生提供可查找资料,查阅资料自主预习;在熟读资料、了解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提出不懂或难懂的问题。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和图画怎么插入、怎样链接……这样,就指出了本节的重难点,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就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就能参与讨论、参与训练、参与创造。经过讨论,相互质疑的问题就会自明。教师着重提点学生认识一张幻灯片制作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幻灯片制作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插入文字、图片、声音,设计动画效果、超级链接等。教师稍加指导,让学生大胆尝试,反复练习,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2.演示法。教师操作,通过电脑屏幕或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边看或看完演示后,自己在电脑上实验操作。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在“Excel函数的应用”一节中,要求学生掌握IF(条件)、COUNTIF(条件计数)、SUMIF(条件求和)、RANK(排名)等函数的具体应用和灵活使用,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如果仅是要求学生自学或教师口头描述,就让学生操作,很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如任务一:对“人力资源情况表”工作表,利用COUNTIF函数计算开发部工人数置D3单元格,计算开发部职工平均工资置D5单元格(利用SUMIF函数和已求出的计算开发部职工人数)。在学生了解了格式:COUNTIF(条件区域,“条件”)、SUMIF(条件数据区,“条件”,[求和数据区])和功能后,教师演示讲解:选定D3单元格,在数据编辑区输入“=”,单击“名称框”右侧的下拉按钮,选择“COUNTIF”函数,在弹出的“函数参数”对话格框中输入“Range”参数和“Criteria”参数(也可利用“切换”按钮用鼠标操作),此时,数据编辑区出现公式:“=COUNTIF(B3:B8,‘开发部’)”,单击“确定”按钮,按Enter键或点击工具栏的“确认”按钮,此时D3单元格显示开发部职工人数。SUNIF函数的使用,依上步骤。理论步骤看上去很多很杂,可教师通过演示,几步操作就能直观地求出结果,学生跟着模仿,并能理解格式中的含义。其他函数也依此类推,教师演示,学生互助操作,都能熟练掌握。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本课的重点,也能突破本课的难点。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都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参与文献:
[1]魏传宪等.参与性教学技能训练.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由此可见,将体验式教学引入思想品德课堂至关重要。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就是指借助过去的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而体验式教学则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反思、分享,获得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生动的感受和认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中去。因此,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课堂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为对象,以任何可用感官触及的媒介为道具(如音画、信息、资料、工具、情景等);学生主要以教材为载体,以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自我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三大基本特征。第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性。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借助一切可能的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知识的大门,让其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经过一系列的体验过程,使其有所发现,有所获得,从而不断增长知识,开发潜能。第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知识是学生在学,而不是老师在学。所以,学生必须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却做不到这一点。体验式教学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系统和思维机器,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提高、创新。第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合作性。体验式教学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在合作中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友谊,在合作中加强师生交流,从而互相理解、关系和谐。总之,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让教师感到学生可爱,教与学任务在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中完成,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做法
创设教学情境,组织“亲临”体验。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由一定的情景刺激而引起的,即通常所说的“触景生情”。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之中,较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生活展现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之中;可以是实物演示场景,使学生进入实景观察和操作之中;可以是图片或录像再现情景,使学生在亲眼目睹中自我感悟;可以是活动营造情景,使学生在参与和表演中实现自我体验;可以是音乐渲染情景,使学生在欣赏中达到感悟;可以是语言描述情景,使学生在语言交流中自我省悟。
情景分析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学习。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三、开发身边资源,注重“亲身”体验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积极开发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可以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情景中去,收到“亲身”体验之功效。
开发学生身边的资源,可以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学生在回忆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感悟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是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让学生自己描述身边的人和事,在描述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把抽象的说教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活动。可以是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认识上的偏见,让学生带着自己关心的问题阅读教材,从而使教学过程生动而富有成效。
开发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要做到具有可感知性,避免由一种抽象代替另一种抽象;具有通俗性,使多数学生能听得明白;具有相关性,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四、营造民主氛围,激发“主动”体验
新的课程改革呼唤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切实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同探究,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了,才能使他们有所体验。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观察、感受和感悟能力,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才会主动体验。其次,要做学生的欣赏者和情感的激励者,在教师的表扬声中,学生才会敢于参与,畅所欲言,积极感悟。最后,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盲从老师,不盲信课本,为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学生的参与越勇敢积极,体验就越深刻广泛。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应该注意:教师必须放下“教育者”的架子,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不能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防止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远离教学目标的“虚假繁荣”。
由学生活动、分析、总结,再到教师归纳讲解,学生从被“灌输”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有了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既获得了感性的体验又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由此构筑起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创设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总之,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合作探究的新理念落到实处,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新课程改革是由内容到形式彻底的教育革命,适应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根本性改变,教学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初中政治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和初中学生身心特点,教学方式也呈现出自身特点。正确掌握初中政治教学科学理念、把握得当的课堂教学方式,必然使教学事半功倍。现就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运用问题作探讨。
理论上,新的教学方式要求发挥课堂教学的“双互动”作用,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掌握现代的教育技术,努力组织、主导教学,力求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理解、掌握知识,力求提高学习效率。
“双互动”理念在现实教学运用中,关键是老师把所要传授的知识以学生愿意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和内容,对参与对知识或内容理解、感悟的过程。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互动应该具有较直观和形象的特点,以感性认识为主体,强调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以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理想的师生互动,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有:情境设置法、设问法、分组讨论、热点讨论、网络学习、辩论、演讲等。其共同点都在于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以学生乐于开展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讨和学习,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借助哪种互动方式是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常见的课堂教学的互动方式有以下三种。
1.设问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通过准备,把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引导其思维走向,以得出知识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缺点是形象性不强,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设问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反复采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其简便和抽象的特点,在讲解一些较抽象的、逻辑性强的问题时,可以连续使用、层层递进。实际教学时可以配合清晰的板书,或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弥补其形象性不强的缺陷,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2.讨论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把教学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设计好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层层递进,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掌握知识,明白事理的教学过程。
通常讨论法有两种形式: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全课堂讨论是全班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一般通过举手发言的形式进行,也是比较常见的讨论方式。它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互动速度快、互动面广,能迅速完成思维的交流,对老师的课堂操纵能力要求高。小组讨论是新课改后初中政治课堂较常用的讨论方式,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教学计划中设计好的问题,再由教师引导讲解,得出结论,达到对知识或问题的理解。它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较大,组织方便,所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长,所以这种互动方式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所喜爱并广泛使用。
小组讨论的范围以前后两排,6个学生效果最好,节省时间,还不扰乱课堂纪律。讨论时间一般在3—5分钟,从讨论结果的集中反馈方面,以全班54人计,9个小组的意见反馈除去重复部分能产生4—5个意向,需用4—5分钟。一个课题的课堂小组讨论预计时间8—10分钟,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再把所讨论部分与全课知识整合,需用3—4分钟。这样,通过课堂讨论的互动方式解决一个教学疑点或难点用时在11—14分钟。课堂讨论教师要注意控制学生的回答反馈,加强引导,总结要简明扼要,直切问题症结所在。
3.情境设置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预先准备,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或加深对问题认识的教学过程。它具有以情动人、感染力强等教学优势,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教育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情境设置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是讲故事,复杂的有播放一段音乐、录音、影视资料。在我校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在网上收集自己所需的教学背景素材是较为简便的方式。
情境设置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要准确把握切入的时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时间上这种设置所占用的时间不宜过长。而情境熏陶之后的总结和结论是教学的关键,犹如画龙之后的点睛,这是教学任务所在,也是情景设计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总之,课堂互动的方式很多,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充学生的知识构建。基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持久的缺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因势施教,才能真正做好政治教学的课堂互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效的师生互动能使师生在互相学习中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师生互动这座桥梁,进入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1.引言
初中政治教学改革呼声经久不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但是这一切也只是在口号和形式的层面上停滞不前,什么使得初中政治教学改革出现了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第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自身并没有从中解脱出来,还是一成不变地沿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总是占去了大半时间,老师一个人在台上绘声绘色地讲,却没有顾及到台下的学生对所讲的东西能否接受和吸收,而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回去背诵和记忆。课改后,独角戏的成分似乎有增无减。第二,政治课程里铺天盖地的理论知识枯燥无味,使得学生望而生惧、望而生厌;加上升学考试中政治学科所占的分数少,导致学科得不到学生们的合理重视,而且学生普遍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课,而那些教条又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导致政治教学改革难以开展。第三,错误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让学生树立了不正确的思想。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所有科目中,政治是最好操作的科目,政治是没什么值得教也没什么值得学的,基本上只要好好把老师圈的重点背了,试卷上面也写了,就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学生的着眼点全部放在了考试上面,考试的结果才是他们关心的,却不曾想到政治课程的学习能为他们带去的实质性的改变。
2.初中政治课改教学建议
2.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面向新课改的要求,政治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学生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因此老师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在课堂上只顾自己津津有味地说,试想一个完全不需要学生参与的课堂,学生学的意义在哪里?如果仍然按照这种逻辑上课,那么连上课都大可不必,因为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书上基本都有,还不如就把重点分印给学生,利用课堂的时间背诵不是更省时省力么?老师应该充分明确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老师只能是作为一条主线引导学生围绕它展开学习,不能再一味地教学生知识,而是要教学生自己发现、解决。如何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具备这一点基本的觉悟,才有可能真正地实施新课改。
2.2教学应该立足于课本、超越课本。
政治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原本就很多,如果老师过分依赖课本,只懂得对书上的东西照本宣科,那么这个老师形同虚设,教学时没有扩展延伸,学生就不可能得到思维的发展和锻炼,最后变成读死书死读书的人。现在的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学生”,在政治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做有生活体验有生活感想的人。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精讲课本,多做分析和讨论。如在教学《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一课时,可以引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分析。广州白云机场一名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位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砸在乞丐的脸上,该名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是伤了他的自尊,愤愤不平地说:“我宁可饿死、冻死,也绝不接受这种施舍。”根据这起事件,许多网友纷纷发表了议论,请问同学们,乞丐有尊严么?目的在于引出同学们对“无论贫富贵贱、老弱病残,人人皆有尊严”这一观点的领悟,从而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2.3完善教学手段,构建有效课堂。
教学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型,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寻找到传统教学与课改教学的突破口,采用新的授课方式,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诱导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性的学习。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也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新时代的老师必须具备熟练操作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要积极把它利用起来,通过课件的制作,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为学生争取更多时间体验课堂,还可以通过课件对枯燥繁琐的理论知识实现声形结合、图文并茂的呈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教学媒介,使得教学更具直观性。例如,讲到肖像权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们课前准备好自己的一张相片,带到课堂上展示,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这一课的知识。老师要善于变化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视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故事典故引用法等,通过形形色色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使得课堂成为动态发展的课堂,解决了单调重复的教学会引起学生厌学情绪的问题,教学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和有效性。再以肖像权一课为例,可以给学生播放生动有趣的小品:朱月坡的烦恼,主要内容是说朱月坡这个女孩子,因为字写得不好,老师念名字时念成了朱肚皮,所以得到一个外号,再有送给同桌的照片,落到他人手里,还为她画了山羊胡子和猪耳朵,影楼里的艺术照未经同意就放在橱窗展示导致她最近很烦恼。在小品引得同学们发笑的同时引导同学们思考:朱月坡最近遇到了什么烦恼?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或许有同学在生活中遭遇过这类事情,让他们在笑声中与小品主人公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课的内涵远比老师一直举着课本强调要尊重他人的肖像权效果要好。
3.结语
总之,课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老师要在教学研究的路上不断努力追求进步,要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为初中政治教学寻求一条正确光明的道路,重新找回初中政治教学“为教书更为育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黎瑞娟.初中政治教学的新思路.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3).
[2]王晓莉.关于初中政治教学的若干思考.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1,(10).
2011年新学年刚开始,我被分派承担初一年级历史教学的任务。看着刚进校门、一脸新鲜好奇的孩子们,我从心底里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历史教学一开始,只要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那么以后的教学任务就能很好完成。因而,我在原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又深思熟虑地备了课。
在这些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深知教学设计做得再好,在课堂上,尤其是现在的开放式课堂上,很可能会出现原本没有预想到的情况,这将是对教师能否灵活机动地营造课堂氛围、巧妙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挑战和考验。如果教师应变得好,将会使课堂妙趣横生,使学生兴趣大增,对教师更感亲切和敬佩,教学效果会出乎意料的好;如果教师应变得不好,则不仅会使学生灰心丧气、失去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甚至厌恶情绪,这节课乃至以后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天我进入教室,进行第一课《中国远古人类》的教学。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穿越时空,就是通过课本文本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穿越到70万年前,想象作为一个北京人,你的一天是怎样过的?问题一出,学生兴趣高昂地开始看书,然后思考、讨论,很快就有学生举手了。
一位男生说:“70万年前的今天,我是一名北京人,我早上起来到河边洗脸,然后我就拿着石矛去打猎了。晚上带回一只鹿,和其他人一起烤着吃了。”
一个女生急切地站起来说:“如果我是北京人,早上起来到河边洗个脸,和大家一块去树林中采野果,采了野果回到山洞后,准备烧烤食物……”
还有几个学生基本上是依据教材,对70万年前人们一天生活情景进行了描述。
有一个同学在别人讲述的时候,笑得很爽朗。我就把他叫起来,让他说一说。他看了看大家,站起来说:“我是70万年前的北京人,我早上起来随便吃了点野果,就拿着我的石器去打猎了,结果……”他停了下来,同学们都看着他,我也在等着他的描述。他低下了头,轻声地说:“我死了。”班上的学生哄然大笑,猛然间,我有点儿茫然。不过,我很快就意识到,他一定有他的想法,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给这个同学熊熊燃烧着的想象火焰上再浇一瓢油,从而唤起所有学生善于想象、勇于创新的激情。
我平静地对大家说:“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
大家好奇地望着我,我揣摩他们可能在想,老师怎么会表扬一个当堂出丑的学生呢?
我提示大家:“为什么老师表扬他呢?大家继续听听他的陈述就会得到答案的。”
那个同学接着说:“我出去打猎,结果被大黑熊给吃了。”
大家又笑了。我说:“你是怎样想到要这样回答的?”他说:“书上说了,那时候人被猛兽吃掉是常有的事。”“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又要选择去打猎呢?”“因为我是男人,为了不让大家饿肚子。”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笑了,那个同学红着脸也笑了。
接下来的环节进行得格外顺畅。大家看书更认真了,讨论更激烈了,思路更开阔了。我心里乐滋滋的。
由于这位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反而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对北京人有了深刻的了解,尤其在对北京人生活环境的探讨中,感悟到了原始先民生活的简陋和艰难,领会了原始人为生存而顽强拼搏的精神,看到了原始人分工合作、在劳动中不断改进工具的智慧,认识了原始人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进程中,为人类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课堂上,生成问题,才说明了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怕难堪,不要害怕学生提出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不要怕学生讲出奇怪的问题或答案。应该鼓励学生有新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这说明他们在思考,在想象。就像赵亚夫教授所讲的:“学习是获得自由的钥匙,要守住自己的好奇心并习惯质疑。”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具有解决学生各种质疑的知识基础;不断学习和总结,有灵活应变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的方法;更有灵活应变课堂上随时出现的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的心理准备。一节课中,有了新的质疑,有了新的答案,反而使课堂增彩。如果只想依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新的问题打乱了教师原本设计的教学程序,教师就板着脸,甚至批评学生,就绝对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平等对待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和爱提偏难怪问题的学生,再加上教师课堂上灵活应变技巧,课堂才会不拘一格、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感受到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的无限乐趣。我认为这就是我想要的历史课堂,肯定也是众多教师想要的课堂。
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弗雷内所说:“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获得探索方针,培养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但愿我们的课堂都能成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弗雷内教学法.湖南教育,19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