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课如何做到精细和高效

2012-12-31 00:00:00马志强
考试周刊 2012年32期


  高三语文复习,是一门综合了教师智慧、学生毅力、习惯,讲究时间效率的艺术,要使复习效率最大化,关键在于追求精细和高效。
  1.复习课教学设计应该摸清学情,突出针对性。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复习课堂上,存在着“基于教师经验和感觉的无效教学”。面对基本定型的复习知识点,有些老师抛开学生实际,按照自己的经验,从考点要求到考试大纲,从考点理论到试题答案,环节齐全,一点不缺,学生却收获甚少,最后师生都满怀怨气。
  近年来,一部分高三教师已将作业前置、先学后教、集体面批的先练后讲式作为常态复习课来开展,他们的做法一般分成五步:①课前作业(模拟试题试卷),上课前批阅并做相关的统计分析;②上课时依据课前第一批改获得的学情,进行分类讲解;③针对典型案例,或用试卷,或用投影,进行微格式的集体面批,剖析问题;④介绍、分析、肢解参考答案,指导答题技巧;⑤归纳相关题型的共性问题或共性主题,复习整理背后的相关主体知识,并通过作业、考点过关予以落实。这种复习课注重基于学情,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知能结合,注重落实。
  了解学情的途径很多。注重课前与各类层次学生的简短谈话,观察记录课堂上不同层次学生的表情、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所用时间,检查学生连续几次模拟考试错误类型的总结,翻阅学生课后积累总结的笔记,等等,都可以使教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有所了解,从而增强复习课教学的针对性。
  2.强调学生动手做题,从学生做题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
  复习课堂,大量的理论讲述,已经被实际所证明,是枯燥乏味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纯粹的理论讲授,显得过于空泛、虚无,离学生太远,无法使他们得到感性体验,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一种颠倒了认知顺序的做法。
  近年来,我们调整改变了做法,鼓励学生在接受老师教授的理论方法之前自己先动手做题,从做题中感知特点规律,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技巧,注重学生动手过程中的体验和方法的生成。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任务是了解发现学生做题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补充。
  来源于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是最直接典型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补充给他们的方法和技巧也就是最直接有效的,这样的复习课堂,是精细高效的。
  3.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重点放在“改”上,使学生明确满分答案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随着教育教学和生活实际的变化,我们发现,目前相当数量的学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重参与重过程却轻结果轻实用的特点。大部分学生有做作业的积极性,也很认真、仔细,可是不注重答案的修改,不追求答案的精细全面,没有对答案完美化的追求意识,没有追求高分满分的意识,考试中过程付出很多,最后得分不高,令人遗憾。
  面对学生这样的实际,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答案进行精细化研究,引导学生对最后的答案进行修改,让学生体会到对自己完成的答案进行一番推敲、补充、修改的好处,感知做修改工作的成功喜悦,逐步养成习惯,慢慢明确规范性,积累形成完美答案的条件,追求答题得分的高效。
  这一训练工作的最基本表现,就是使学生在语文题作答时,充分发挥考场上发给他们的一张演草纸的作用。名句名篇的默写,诗歌鉴赏的作答,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文学类和实用类试题答案的组织,语言文字运用中仿句、排序、句式变换、信息筛选等,以及最后考场作文,无一不需要科学严格的修改,无一能够离开演草纸。充分发挥演草纸的作用,对试题答案进行精心修改,明确答出满分试题的条件,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4.注重对学生进行个体化指导。
  班级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有不足和弊病,这种授课方式和学习模式着眼于学生整体而忽视了学生个体。近年来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改变这一状况的必要性,比较功利一点的考虑,大家都把眼光投向中等生以下的学生群体,走向了符合教育正常要求的轨道。
  对学生的个体化指导,包括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课业学习和社会意识的指导。生活、思想心理的指导,是为学生的课业学习变得更加优秀服务的;生活、思想心理和课业学习的指导,又是服务于对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的,是为了使掌握了知识技能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道德、国家法律、民族传统、种族文化的要求,成为合格的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在生活、思想心理指导上,及时的物质帮助,推心置腹的心灵交流是比较具体有效的做法,是学生较为顺利完成学业的保证;在课业学习上的指导上,则具体表现为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专题的知识的学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性的问题,了解学生个体性的思维特点,认识学生个体性的错误类型,教给学生符合其个体性特点的方法。这样的指导训练,是对班级集中授课的补充和提高。
  5.作文训练应精细指导。
  日常作文训练,既涉及对班级学生的集体性要求,又符合学生个体特征。对班级学生集体性的要求,就是我们平时教给学生的作文立意角度和方法技巧、引经据典进行论证的要求、深刻分析讲述道理的角度和方面、开头结尾及标题的拟定等。这些都是概括的方面,是基本要求和总体要求,这样的方法常常效果不佳,很多学生学完依旧一头雾水,不知道在实际操作中该怎么具体应用。
  作文的精细化指导,就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阅读的积累、作文中语言特色、习惯性的篇章构思、最熟悉的事例材料、分析说理的深入程度,明确这个学生在各个环节的优点和缺陷,知道这个学生对哪种文体比较熟练,该怎样去概括他积累的材料作为作文的论据,哪里增加一些原因、本质、结果、影响的分析,文章就会深刻一些,在哪里可以再下工夫把语句改变一下,使用一些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文章就会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有气势,等等。这都要求教师要面对个体学生的具体作文练习,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推敲、探讨、修改,耳提面命,和学生一起写出一篇较为理想的文章,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思路、方法、规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