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多维教学法的运用

2012-12-31 00:00:00周雅莉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11期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多维教学法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所谓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地激励、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曾从以下六个方面去努力。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并产生共鸣,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让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有关春天的音乐,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也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架起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引发学生对文中小姑娘的形象进行综合思考。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预设悬念要从呵护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一目的出发,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世界,积极地领悟和理解。教师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乐于创造。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文中人物的命运会怎样等,教《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等经典文章时都可以这样进行,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和思考兴趣会大大增加。另外,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生疑激趣、交流讨论是语文课上启迪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交流讨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对有分歧的问题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下结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对课文深入理解。②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讨论,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③对反常性问题的交流,要引导求“常”。④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暗示的方法有多种,如围绕疑难问题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又如“拎”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缺漏和荒谬;再如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向真理的闸门,像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四、讲述故事,缩短距离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中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喜欢有趣的故事。语文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逸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授课前,教师可以用极短的时间绘声绘色地讲述一则相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缩短师生间、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说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特定氛围中受到了感染,自然而然就进入了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五、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 “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常见的点拨有:①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有联系的直观演示,发展学生的思维。②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由此及彼,探本求源。③迁移式点拨。即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举一反三。④诵读式点拨。即在朗读中进行指导,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六、抓住重点,触类旁通
  抓住重点并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踏春时的所见所闻和当时的惬意心情。学生触类旁通后,才能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点拨重点使学生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想象,进行再创作。语文教学在抓住重点的同时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精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后来可能发生的故事,或自己动手试着续写故事,体会主人公的感情。
  (责编 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