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

2012-12-31 00:00:00徐以贵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11期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阶段,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找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使其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一、观察比较,感知规律
  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用现实中的例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到规律,加强数的理解。
  例如在学“排列”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首先在大屏幕上显示两组图片:
  然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通过观察,请同学们说出这两组图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如果用“○”表示太阳,用“ ”表示月亮,该怎么画出与这两组图形性质相同的图形?根据观察,请同学们画出第一组图形和第二组图形接下去的图形是怎样的。规律具有客观存在性,但是规律存在于物质表象的背后,需要我们观察寻找。学生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两组图形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并且根据这个规律还可以画出后面的图形。在直观的表象中,小学生感知到规律,加强了对排列的理解,培养了数感。
  二、积极思考,探索规律
  仅仅发现了规律还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把发现的规律用正确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达到解释、应用规律的目的。
  例如,有这样一个实例:1.男生、女生站成一圈做游戏,共有7个男生,每两个男生中间加入一个女生。一共需要多少个女生?2.男生、女生站成一排做游戏,共有7个男生,每两个男生中间加入一个女生。一共需要多少个女生?上面两种情况中,参加游戏的男生、女生数量相等吗?如果不相等,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排队来演示题目,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并且以直观的方式验证他们是否正确。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且引导大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适量练习,理解规律
  仅仅通过一两个实例的探究,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教师还应该提供一定的练习,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设计题目,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小组活动后,小组选出代表,到讲台上演示。这样做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教科书每节课后都有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适当选做这些习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通过找规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最直接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数感的培养对学生加强数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将数学活学活用。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模拟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培养学生的数感。还应该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加强数感的培养。理论结合实际不仅使得教学具有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就感,满足表现欲。
  (责 编 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