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这些都属于“科学素养”的范畴,这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教学必须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许多知识点很抽象,很多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难以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环节时,就利用一个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当我们来到河边,要到对岸时,就需要付钱让船工用船渡到对岸。与生物学中物质的运输相比,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付的钱相当于能量。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对于进一步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很有帮助。
二、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究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和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时,教师如果纯粹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必定是很肤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处理的:1.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经过讨论,学生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已领悟到了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思考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发掘学生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是其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23a34c85803bebff920dcf2e903c57441948a949d8774a384bbbec61761af2c1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我在教学“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个实验包括两个小实验,实验前,我向学生说明了科学家当时的探究思路、欲解决的问题和相关的背景资料。还指出只有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而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艾弗里的实验不令人信服的原因是没有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后面发现问题进行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稍后,学生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一是首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不是没有。二是其后的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不是没有。三是为何首个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而其后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却蓝红两色兼备。四是为何离心分离后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却比较重。有了上面的铺垫,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
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完全明白,我认为这对学生学习并不一定有益。一位优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遨游。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双方的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期坚持以兴趣激发疑问,加之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责编 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