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巧开“葫芦”嘴
中牟县实验学校 李巧枝
开学第一天,给新接班级学生排座位,我让学生按身高由低到高自觉站队。同学们叽叽喳喳说笑着,互相比着个头儿,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这时,一个个头儿不高的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低着头,面无表情,双手揪着衣角,溜着墙根儿向队尾慢慢挪动。我走到他面前说:“你叫什么名字?你个子不高,应该往前站。”他不吭声,头埋得更低了。这时,旁边的学生说:“老师,他叫张杰,经常都是坐最后一排。”我陡然感觉心很痛。我不能再让他坐最后一排了,我要他坐在离老师最近的位置——第一排正对着讲台。
随后,我向他以前的班主任张老师了解情况。张老师说:“他父母离异,各自再婚,现在他跟着年迈的外公外婆生活。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很少说话,几乎不与别人交流,学习成绩从来没有超过三十分。真是个可怜的孩子!我关注了他一年,也不见有多大转变。”了解他的情况后,我决定接过张老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关注他。
课堂上,他坐得很端正,但他的眼神告诉我,他根本听不懂讲课的内容,所以我不敢让他回答问题。但是,我也不忍心他就这样坐在同学们中感受着孤独,我要让他有事做,有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真正融入这个班集体。
下课后,我让他跟我到办公室。我搬了一把椅子让他坐下来,笑着对他说:“我叫你来,是想让你帮我一个忙,不知你是否愿意。”他的头稍稍抬起了一些。我说:“这件事不难,但也不是谁都能做好的,我觉得你一定能做好,所以想请你帮我,你愿意吗?”他用力点了点头。我告诉他:“每天我上课前,你到办公室来帮我拎小黑板;课堂上,如果我把黑板写满了,你上台帮我擦黑板;下午到校,你来办公室看一看有没有需要发下去的作业本,如果有就帮我发下去。”他答应了,还只是点点头,没说一个字。我说:“谢谢你!就从明天开始吧。”这次,他说出了一个字:“中。”我笑了,摸摸他的头说:“好!一言为定!”
就这样,他每天认真地做着我交给他的三件事:拎小黑板、擦黑板、发作业。其他同学见了,无不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学生认为能帮老师做事是一种荣耀,特别是小学生)。有的学生在他去办公室时,会主动拉着他说:“我跟你一起去吧。”
渐渐地,围在张杰身边的同学多了,游戏中有了张杰的身影,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课堂上,他不再只是无所事事地静坐,偶尔也能举手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尽管他仍不像其他同学那么活泼,成绩仍然不佳,但他已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孤独者。他已经融入了这个班集体,而且是班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员。我相信,随着“葫芦”嘴的打开,以后他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一声问候,一块石头落了地
洛宁县第二实验小学 宋伟平
她衣着朴素,一脸的木讷,一看就属于性格内向型学生。
开学第一天下课,她在我面前走过时,我叫住她问:“你叫什么?”让我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只是瞥了我一眼,没有回答便走了。接下来的几天,当她从我面前走过时,我几次和她打招呼,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她还是什么也不说。
学生们告诉我:她叫晓怡,以前表现还可以。随着考试成绩越来越差,慢慢就不爱说话了,尤其在课堂上从不开口。
我注意到,她为了躲避我问话,看到我便选择绕道而行。看来我的关爱并没有起正向作用,反而增加了她的心理负担。原本该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她的性格却如此沉闷,连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交流都不能正常进行,长大之后怎么办呢?
我留心寻找着帮助她的机会。
一次活动课上,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组开展竞赛,获胜组可以得到奖品。竞赛共分四个环节,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很强的争胜心,积极展示自己的才能,力争为本组多加点分。晓怡显得也很兴奋,但她还是只做看客,不回答问题。
竞赛进入尾声时,我提出建议:“最后的机会留给认真倾听但还没有发言的同学,回答好的可以给本组加双倍的分。”这时全班只有晓怡没发过言了。于是,同组同学极力怂恿她站起来发言,她脸涨得通红,不肯站起来。同组的同学着急了,有同学鼓励她:“你只要起来回答第几组表现最好就行,要不然咱组就落后了。”同桌干脆直接把她拉起来。在同组同学的鼓动下,晓怡勉强说了一句:“我们组的同学表现很好!”
由于她得到的双倍加分,他们组得了第一,同组同学高兴得直夸她。她红着脸坐下,脸上露出了少有的自信,忍不住对同桌说:“我也可以为集体争光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看得出,她很开心。
有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便有意无意地多给她一些发言的机会,而她在大家的帮助下,基本上都能把问题回答对,我便常常夸奖她。听到的赞赏多了,她课下和同学们玩时发出的笑声也多了,我最初见她时她脸上的那种木讷慢慢地消失了。当她绽开灿烂的笑容时,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
有一天,我来得早,站在教室门口,远远地看见她走过来。有了以前多次叫她不应的教训,我只是朝她微笑了一下,没想到的是,她竟然主动开口向我说:“老师好!”
听到这一声问候,压在我心头的一块石头悄悄地落了地。
源,你过得还好吗?
河南省实验小学 张文捷
源是一个个头儿小小、与你说话时眼睛不敢直视你的男孩子。现如今,虽然他已经上了初中,但不知什么时候,他会倏地从我脑际闪出,远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冲我笑而不语……
第一次与源的接触,是他父母直接来校造访——休完产假后,我接了四年级的8班,担任源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源的父母带着他在第一时间见我,希望我能特别关照他们的儿子。源怯怯的眼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次让我特别注意到源,是开学一个月后的一天。源的父母不请自来,到我班教室对一个男生远提出“警告”——那天下午,我本是想通过学校的监控设备看看教室里的值日情况,不想却看到了发生在教室里的这一幕。家长那天没有来办公室找我,我也没有去和家长谈那天的问题。后来我在班里和学生聊起此事,大家都为源鸣不平。原来,远这三年来常常欺负源。我问远为什么要这样做,远说,源很笨,凡事总是拖班级的后腿,他要让源变得上进一点。远是个集体荣誉感特别强的男孩,出于好心想帮助同伴进步,却用了错误的方法,甚至对源拳脚相加。可怜的源,因此变得更加胆怯,与人无语,目光躲闪。
怎么帮助源变得开朗大方一点呢?我与源的父母深谈了几次,建议孩子去一家全省有名的心理培训机构学习,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在学校里,源上课的座位安排、站队位置、活动时与同伴的合作,我都尽我所能去帮助他,让他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这个胆怯的孩子,其实有着一颗非常敏感的心,来自班集体的温暖,渐渐让他脸上多了些笑容。
源上课时终于敢怯怯地举起手来,我们都很兴奋,我总是优先让他发言。为了鼓励他,他回答问题的声音无论大小,答案无论对错,全班都会自发地给他长时间的掌声。在我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源变得活泼了许多,眼神中的怯意渐渐淡去。六年级时,同学们到林州基地进行野营拉练,源已经开始调皮捣蛋,和他要好的伙伴搞恶作剧了。看到有同学嗔怪他:“源,看我把你干的好事告诉老师去!”然后佯装生气跑到我这儿来“诉苦”,我笑了,跑来“告状”的学生也笑了。源站在不远处也咧开嘴笑了,他那种开心又略带些忐忑的神情至今印在我的脑海中……
一年过去了,曾经在我的班里受到每一个人呵护的源,你过得还好吗?愿老师和同学们的呵护,永远温暖着你的心;愿有缘与你相遇相伴的人,勿扰你那颗纯真、善良、敏感的心;愿你慢慢变得自强自立,早日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不去做的事情
舞钢市第三初级中学 李冬丽
就如同有清浅的小溪也有沉寂的深潭一样,有活泼灵动、爱说爱笑的学生,也有一言不发的“闷葫芦”。
“闷葫芦”总是吸纳着周围的一切,好的、坏的,然后连带着自己的触动、震颤统统锁起来。越是这样,我们和他们的交往就越是重要。同时,在交往中,还要小心翼翼。因为他们是如此敏感。所以,有一些事情我是不去做的。
不和“闷葫芦”谈论他们的性格问题。性格其实无所谓“好”与“坏”。不爱说话,原本也算不上什么缺点。只不过我们都喜欢学生在我们面前袒露自己,或者说,我们总喜欢刺探学生的秘密。所以,我们总喜欢问学生:“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我们经常对不爱说话的学生说:“要勇敢,要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会让他们觉得“我不够勇敢,我没有勇气”“我不爱说话是一个缺点”。
不一厢情愿地制造发言机会。有时候,我们善意地认为,多给“闷葫芦”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鼓动学生给他们掌声,多鼓励,他们就会开金口。对此,我有过很多次失败的记录。学生们鼓了一次又一次掌,我说了一次又一次“老师相信你”“说不好也没有关系,说出来就是勇气”,可是,那站着的学生还是一言不发。最终,所有的人都厌烦起来。想象中的教育契机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激励没有成功。原因就在于,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闷葫芦”并没有做好准备。所以,给他们机会,想让他们发言,必须让他们做好准备。在多次失败之后,我总是提前一两个星期让他们准备在课堂上要读的课文、要发言的内容,以避免出现让他们也让我尴尬的场面。
不总是谈论学习。在我们眼里,学习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事情,甚至是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在学生眼里,重要的事情很多。父母之间的争吵,自己和父母的矛盾,同伴之间的小摩擦,朋友的疏离或背叛……这些都很重要。或者,解决完这些,才有可能谈论学习。当我们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几句话之后就会绕到学习上去。被不同的老师重复又重复的话,在他们听来是多么无趣!所以,我很少和他们直接谈论学习问题。
我们和“闷葫芦”的交流,其实很多时候是单向的,是我们在自言自语。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小心地剔除有可能产生的“尖刺”,避免“划伤”,努力地去走近“闷葫芦”。因为,在我们所有的努力中,总会有那么一两句话、一两件事,在他们的心里留下痕迹。
感谢“闷葫芦”让世界更精彩
万玮
有一句人生忠告,叫“沉默是金”。沉默为什么是金呢?因为有的时候,不说话比说话要好。话说多了,难免有错,叫“言多必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不说话别人摸不着你的底,一说话就把自己暴露了。每一个人的话语背后都有其观点,观点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关注别人的思维方式,无论是读书,还是读人。
李小瑞老师对“闷葫芦”的提问反映了她内心的焦虑:“闷葫芦”是问题学生,而且是问题很严重的学生,因为会“磨得老师没脾气”。
果真如此吗?只怕不见得。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会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那些他们曾经遇到过的沉默寡言的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身心健康。
我们都知道人的性格有内向、外向之分,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并没有绝对的好坏。然而此问题既然提出,必有价值。“闷葫芦”本身不是问题,但是相对于那些开朗外向的学生来说,“闷葫芦”却更可能出现大问题。
原因很简单,外向的人即便有问题,表达出来,已经解决了一半,继而引起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剩下的问题即便不能完全解决,至少也得到控制。而那些内向的学生,等到征兆明显之时,问题已经积累得十分严重,如果不是积重难返,也临近爆发的关口。
作为性格内向的学生,“闷葫芦”通常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天生敏感。他们很少向外界传递信息,因此大部分能量都用来吸收信息。“闷葫芦”通常观察力都很强,对事物的细微变化能有所感知,一些简单的想法表达不出去,而在内心激荡。
二、缺乏自信。即便学习成绩优异,“闷葫芦”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弱势也是一览无余的,在面对机遇时常常瞻前顾后而贻误战机。长此以往,自信心一定受到影响。缺乏不断尝试做事与成功做事的体验,自信心不可能从天而降。
三、渴望关注。每个人内心都有被关注的需要,“闷葫芦”自然不例外。相对于那些“动静比较大”因而容易引起教师关注的学生,“闷葫芦”更可能被教师忽略,而得不到应有的关心与帮助。
考虑到以上特点,教师的策略就可以变得相对简单。在与“闷葫芦”的交往过程中,“鼓励”与“欣赏”当成为关键词。
鼓励“闷葫芦”作尝试,但不强求。尊重他们的个体意愿。无论他们作出怎样的选择,有着怎样的表现,都表示尊重与理解,即便失败,也鼓励其敢于尝试的勇气。
对于“闷葫芦”自身的优点,持一种欣赏的态度,对于其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赞扬。相对于那些爱出风头的学生来说,“闷葫芦”更具牺牲精神,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欣赏。
多年前,我曾教过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上课从不发言,站在讲台上也不说一句话。我并不试图去改变他,他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宁静而宽广,不缺乏乐趣。我所要做的是读懂他,理解他。到后来,我找到了一套我俩之间能相互理解的体态语言,上我的课时,听懂了,他会面露微笑,而我则冲着他点点头。与此同时,我坚持在他的作业本上留言,内容总是以鼓励与欣赏为主,即便是建议,也是以商量的口吻来提。
坦率地说,在我有限的教育生涯中,我真心感激他的出现,让我的教育经历变得丰富而全面。而那种师生之间相互达成默契之后的愉悦,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在学生群体中,绝对的“闷葫芦”少之又少,而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勇于表达和尝试对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从这个角度来说,渴望提升自己的李小瑞老师应该坚持提出问题,如果有些问题暴露了自己的思维短板,不仅不需要沮丧,更应当庆幸。暴露问题,正是改进的前提。
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事之后,最终会变得谨言慎行,也更加平和淡泊。这种境界的“闷葫芦”,是成熟与智慧的表现,想来也是大多数人想要的状态吧。
(本栏责编 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