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

2012-12-31 00:00:00贾惠芬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11期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充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我在我校分别选取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各一个班级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有29%的学生喜欢自己自学、思考,有预习的习惯;近63%的学生喜欢先听老师讲解,有时预习一下;8%的学生几乎没有预习过,只是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听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遇到简单问题时,学生基本上都能独立完成。当遇到不懂的题目时,极少数学生表示不去想了,少数学生马上想到问老师,大多数学生主张自己先想,实在想不出才去问老师或同学。学生的表现基本分为三种:一是自己先想,实在想不出才去问老师或同学;二是自己先想,实在想不出就不去想了;三是有一小部分同学不去想,当其他同学想出来之后,自己照抄同学的答案。
  这说明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普遍不强,发展也不平衡,也没有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学习的氛围,更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和指导。
  自主学习是一种在教学条件下以学生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有效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遵循一定的路径,这个路径不是固定的,而是多样化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依据实际学情尝试和探索了“摸、探、展、测”四步教学法,并以此为载体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摸
  摸,即学案导学,自学摸索。我们鼓励学生在面对一个新文本的时候,先摸索一番,看一看石头有多大,能不能踏过去。联系郑州市教研室提出的“调节教学”,这一步可以理解为“自学释疑,整体感知”。我们要求学生明白学习的三个状态:“!”“。”“?”,其中“!”代表学生已经成竹在胸,完全明了;“。”说明学生基本会了,掌握了,但是还缺乏一定的自信,问题可以在讨论的时候或者合作学习的时候解决掉,并产生新的认知;“?”代表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合作学习也可能解决不了,需要请老师来帮忙。
  二、探
  探,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这是在“摸”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大意之后,围绕一定的问题和任务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分为两种方式:一个是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自行探究,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独立的人格;另一个是合作探究,可以是两个人的互动,也可以是多个人的互动,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都属于这一类,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的目的不仅是要解决问题,更是为生成新的问题服务的。解决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展
  展,即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这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前提是学生把已经学会的和现存问题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教育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都获得发展、提高。如果说前面两步是基础,那么这一步是关键,是一节课教学的核心。联系“调节教学”,这一步也可以理解为“反馈提高”。因为提高是在反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类:一是吃不饱的学生,一是吃的刚刚好的学生,一是吃不到的学生。吃不饱的学生在这一阶段会有很大的提升,他们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甚至是老师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吃的刚刚好的学生会在吃不饱的学生的带动之下思考新的问题,也许不一定得出答案甚至不会懂,但至少开动了脑筋,作出了努力,时间长了自然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吃不到的学生在这一阶段也会受到刺激,首先他要在别人的帮助下解决一部分自身的困难问题,解决了就是提高了;其次是在别人的启发和带动下对新问题作出尝试性的思考。
  四、测
  测,即检测反馈,巩固提高。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课堂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二是给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新的学习任务。我们习惯上把拓展工作面对全体学生来进行,实际上效果不好。有些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基本东西还没有完全掌握好,你便要他再去接触他根本不懂的东西,借以提高他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这样只能是事倍功半。这就好比人吃东西,原来吃的馒头还没有消化,又叫他多吃水果,补补身体,结果可能导致肠胃疾病,适得其反。
  “摸、探、展、测”四步教学法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第一,教师是一节课的策划者,策划设计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摸”和“探”;第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要把问题展示出来,或者围绕某些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这要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第三,教师是一节课的调控者,课堂上有许多即时生成的东西,为了防止课堂时间的浪费和无用功的出现,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第四,教师是学生探索提高的激励者,要有不断给学生“加温”的意识,这是教学艺术核心所在。
  (作者系郑州市第三十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