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立志办一所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力主学校教育应还原到自然状态,实施快乐教育和人性化管理。每年组织学生骑车远足、百公里拉练,这些让很多校长感到战战兢兢的活动,她却每年都去做。她每天坚持写博客,与师生一起见证每一天的进步。
他,被称作义工、土专家、课改疯子、民间学者,用8年时间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困惑的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创新到学校文化重建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性系统。他在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不停地奔波,踏出了一条学习—实践—传播的课改新路,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分享他的科研成果。
他,在公办学校工作13年,已成为省内小有名气的教师,但是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毅然决然地砸掉了人人艳羡的“铁饭碗”,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民办教育的行列。
…… ……
他们冲破了体制的羁绊,奔走在教育的田间地头,播撒种子、传播理念,以草根的姿态自下而上地发起了一场民办教育的改革,唤醒了众多一线教育者的改革意识,彰显了教育者的尊严,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茫茫人海中,他们行动的火苗显得很微弱,改变的力量也很渺小。正如杨东平所言:“由无数微改变凝聚的公民社会的力量,将会是实现整体性教育变革的基础性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像无数的火苗,集聚在一起,或许就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