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2012-12-31 00:00:00邰凤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11期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历程,总结这一理论的创新之处,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论,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党的历史看理论创新
  回顾党的90余年的奋斗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在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在面临每个历史课题时,都是靠创新精神和无畏斗志,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理论创新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一)理论创新的第一个成果——毛泽东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预见到的畸形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民主和现代文明的四分五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开展夺权斗争,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艰难探索,先在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大、四大又对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等进行了正确分析。大革命失败后又成功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1938年10月,毛泽东更是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到1945年召开七大时,党第一次庄严宣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之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第一个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不承认并实行经济封锁和遏制的情况下,在一个人口众多、一穷二白、有着5000年农耕传统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这又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挑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并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为探索开了好头。虽然后来有过重大失误,但其深刻的经验教训也给后来人以不可缺少的宝贵启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奠基作用。
  (二)理论创新的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过程性与前进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立、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文革”结束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在经过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后面临一场生死抉择的严峻考验。一方面是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与西方发达国家原本已开始缩短的差距又拉大了;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西方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迈上了新台阶,而我们还被温饱问题所困扰。贫穷与落后,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再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就将失去吸引力。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党不得不重新思考这样一个原本认为早已解决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敢于拨乱反正,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以此为主题开始了又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此后的15年时间里,党的领导核心和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的概括和论述从未间断,直到党的十五大将这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它的主要创建者的名字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且写进党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0世纪末期,在我们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同时,国际社会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东欧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发展进程中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出现了剧变和解体,共产党丧失了政权。中国共产党也经历了1989年那场严峻考验。在十三届四中全会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江泽民总书记必须面对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经过10余年的探索,到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高州考察工作时第一次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年5月14日,他又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此后,经过理论和实践不断的探索和开拓,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多次进行了阐述、总结、概括。到党的十六大,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修改后的党章,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身建设的理论创新。
  (三)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之后,随着新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要求中国必须深化对“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为了能够适应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局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创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正式提出。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方针地位,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谱写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结合的新篇章。
  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发展理念贯通起来,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了亿万民众多年实践积累起来的智慧,可谓博大精深。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具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思想品格。
  (一)立足国情,强调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是毛泽东时期就已提出并进行了探索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从1957年开始就出现的失误,使我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大的框架体系上还是照搬苏联模式,并未进行根本的改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邓小平拨乱反正、领导进行的改革开放,才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真正具有了“中国特色”: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成为原则;在经济体制上,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计划经济。这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未论述,在以往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中也没有。
  (二)拨乱反正,重新明晰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曲折失误的根源,即“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提出要重新认识和思考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回答和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写进党纲;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空白,还重新定位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十六大报告等很多重要文献都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当彼此尊重,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同原来那种认为两种制度是绝对对立的关系、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三)与时俱进,拓宽执政党建设的新视野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是每个执政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通过民主新路、解决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现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党在执政后的“两个务必”。八大前后也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阐明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江泽民进一步认识到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对党的历史方位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转变”:从革命党转变到执政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转变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它强调的中心思想是执政,突出表明了我们党执政意识的新觉醒。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执政体制等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标志我们党的建设开始进入新阶段。
  (四)继往开来,强调必须坚持发展的新观念
  围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实践和理论创新,形成指导全局的发展观念,是党的成功经验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党的八大确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初步建立起国民经济体系;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依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提出了“两个大局”思想,强调重点发展,使我国实现了由南向北、由东到西的次第梯度开放,逐渐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和产业布局新态势,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背景下,强调要与时俱进,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都指导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前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倡导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经验的结晶。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我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各项活动的指南。用这一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一是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但世界并不太平,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二是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国际上各种力量的分化整合进一步加剧。三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过程中,我国同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呈上升趋势。四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如果我们不能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就会落伍。五是我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要因素。在多数国家看好我国发展前景的同时,少数敌对势力却把矛头集中指向我国,利用海洋争端、思想渗透、价值观念、粗暴干涉甚至更激烈的手段,千方百计地频频向我们施压,企图限制我国的发展。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政治坚定、思想明确,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势头,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正视经济社会严峻的挑战,发展、创新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21世纪过去的十余年,我国开局良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我国基本国情已表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是处在各种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主要表现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西方国家在过去几百年内围绕工业化等陆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发展的短时间内集中凸显,表现在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各地发展进度不协调、社会发展层次不全面、各界发展收益不公平等,使得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群体多层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空前增大。另一方面是我国的发展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挑战: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短缺,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等。这些都在制约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所以,要教育师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在前进中解决遇到的难题,把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教育工作者特有的使命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在实践中发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新时期对青少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7·23”讲话时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四个特色”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也是我们当前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重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要把改革开放全面引向深入,一方面要大力展示、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党和国家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成绩和教育系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另一方面深入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加深青少年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就是要使这一理论得到升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更是帮助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契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健康自信和朝气蓬勃的人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贴时代脉搏,顺势而行,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程中,不仅使学生明晰理论框架,掌握理论精髓,更要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借鉴和吸收当代世界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政治自觉。
  (作者系河南教育学院思政部教授)
  (责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