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架构下信息交流模式的不断进步、交流渠道的不断扩展,网络舆论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网民接收和表达信息途径的多样化、网民群体意见的复杂化。尤其是在2009年之后兴起的微博,不但是Web2.0时代新兴的一种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而且已经发展成为最重要的自媒体传播方式,影响甚至改变着现在媒体的生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达2.5亿,使用微博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高达48.7%。微博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正在对网络舆论的格局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微博传播环境
在微博所形成的传播环境中,传受角色改变,“互播”成为时尚。受众摆脱了传统传播模式里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角色,获得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传播自由度大大增加。由于“链状”“环状”和“树状”对话结构的同时并存,话题空间的成长性明显增强。而且,在现实社会话语权力空间中处于弱势的“草根”也成为微博互动再建构的主导性力量。微博从技术层面上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把握话语权、争取多元思想交流的实验阵地。[1]
微博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就是指由微博话题生成网络舆论议题或微博参与传播的网络舆论。较为典型的如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郭美美、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李娜夺冠、石门坎公益活动、陈光诚、独立参选、免费午餐、官员直播开房、小悦悦、药家鑫、织里抗税、李双江儿子打人”[2]等著名的网络舆论事件。在这种传播环境下,舆论主体是参与网络舆论发生发展进程的微博用户,舆论客体是在微博上被讨论的各种现象、问题,舆论本体则是由微博讨论所形成的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由于目前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2亿,涵盖了各个行业的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也为舆论的强度和韧性要求奠定了基础,而微博的转发、评论功能,更是为舆论客体和本体的存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分析2011年度20件网络热点事件时也总结道,“事件热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博发帖数量”[3]。
微博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特点
微博传播环境下网络舆论议题的出现、舆论的生成和扩散、舆论的消解这一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网络舆论场的形成更快速。网络舆论场是指“网络环境中,针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所形成的信息场和网民讨论所形成的民间舆论场的总和”[4]。微博的传播特征使网络舆论场的形成更为快速。
微博的信息传播形态“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其独有的‘信息聚合—临界点—信息裂变’传播形式,在一条信息发布后,经过种种联系产生了许多切入点和信息种类,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迅捷和广泛”[5]。“六度分离”理论也能解释这种状态,这种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5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微博正是如此,除了不分时间、地点的便捷发布方式之外,还有就是转发、评论、加关注和搜索等功能的无限制使用,形成了独特网状、树状链条,这个关系链条上的任何节点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子网,一个人的微博跟其他人的微博套叠,一个人群与另外一个人群套叠,这种对话结构为舆论的聚合和裂变带来可能,也造成了舆论话题和舆论量的加速度。
舆论场是舆论的起点,舆论的形成离不开舆论场。微博的主要功能和传播特征决定了舆论的迅速形成和裂变,从而促使舆论场的形成更快速。以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为例,几乎在事故发生的同时,新浪网友“袁小芫”发出了第一条微博,令数万网民在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一信息。事故发生后9分钟,第一条求助信息由网友“羊圈圈羊”在出事车厢内发出。事故发生2小时后,微博上出现了献血号召帖和招募志愿者活动帖。当夜,温州血站里就挤满了看到消息后连夜赶来献血的人。从事故发生前后车厢内乘客发出求助微博开始,微博寻亲、微博直播、号召献血均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同时,对救援行动的不满和对铁道部的质疑在微博上迅速传播,几个小时之内声势浩大的网络舆论就已经形成,而网络舆论的力量对事件的后期处理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整个事件中,微博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被看作是撬动舆论的“支点”。
“沉默的螺旋”效应更明显。综观曾在微博上爆发形成并消解的这些网络舆论事件,都有一个基本规律:由个人或组织在微博上爆料,意见领袖们进行转载、表态、讨论,引发普通人群的围观,最后民意或多或少影响事件进程。“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舆论事件中表现明显,而在微博环境下的网络舆论中表现又尤为显著,这与微博的特点和其自身的传播特征不无关系。
微博使用者“加关注”的行为是根据被关注者身份和信息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关注范围来选择的,这种选择无疑是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上所做的选择性行为,不但微博使用者会选择与自己兴趣和认知、思维相关的微博,形成圈子,而且这些圈群之间也因为用户繁多形成交叉。在一个个交叉的舆论群体内,每个人自由通畅地发表自己的信息和见解,接受来自群体内其他人的意见和评论,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源。在这其中,除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就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组织和个人,还逐渐产生了一些举足轻重的意见领袖。比如身份神秘的微博红人“作业本”,粉丝数达400万。一个事件一旦被这些意见领袖转发、评论,就极容易获得广泛关注,并迅速形成网络舆论。而这些意见领袖的态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体的意见,这种情况下,就极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即使在面对一个备受争议的网络公共事件时,多数网民也易沉浸于得到认同感的群体聚集讨论,从中实现自我肯定,面对自己赞同的观点,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少数持不同意见的人被批评甚至谩骂,从而保持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由于微博的身份更容易被识别,因此持少数意见的一方也更容易沉默。
议题替代性更强。微博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议题转换频繁,替代性更强。一方面,微博文本短小,呈现出无序化、碎片化的状态;另一方面,微博的传播链条使微博传播的信息很容易以几何级翻倍的速度传播开来。
相对于媒体来说,微博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先天优势。只要有微博,每个人都可以是发布消息的信息源,都可以设置议题,通过手机等在第一时间将正在发生的事情传播出去,140字符以内的限制完全能够包含新闻事件的核心要素,同时消息的发布受到新闻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道德等因素的约束也较小,发布出去的信息由一点向外辐射,不断丰富和再次传播,多元互动的结果是形成了几乎无限的传播渠道容量和海量的议题。由于用户所提供信息的多样,微博环境下的网络舆论议题更换更为频繁,更容易分散而出现衰变。
如2011年6月下旬出现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在网络舆论围攻郭美美及随后牵连出的红十字会问题,舆论尚未消散时,京沪高铁出现多次故障,网络舆论的议题迅速转向高铁安全,7月下旬又发生了惨痛的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网络舆论的议题再次发生转移。虽然围绕郭美美的这一网络舆论事件最终也未获得令网友满意的结果,但新议题产生,舆论客体发生转移,使“郭美美”及“红十字会”这个议题引发的舆论逐渐进入“长尾”阶段,意见慢慢减少,始终处在消退状态,即使随着“郎咸平采访郭美美”“卢美美”等事件舆论时而反弹,但已经自然衰变,围绕新议题所产生的舆论占据了网络舆论的主导。
微博环境下网络舆论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在形成强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引导的难题。目前微博实名制在尝试推行,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使用户自觉在网络上坚持社会道德准则。此外,从微博环境的特征出发,通过信息嵌入和舆论主体形成对话等方式来引导网络舆论也十分重要。因此,遵循微博的“生态系统”逻辑,充分发挥其自我净化功能,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对保障微博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欢.审视微博:一种技术的话语表达[J].新闻爱好者,2012(1上).
[2]140字的中国:2011微博十大事件[J].财经文摘,2011(12).
[3]人民网-舆情频道.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GB/16698341.html.
[4]罗小红.论微博客在网络舆论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青年作家,2011(1).
[5]司维.略论微博对舆论生态的重塑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2(6上).
(作者单位:河南期货日报传媒有限公司)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