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进入招聘季节,又将有一批新记者充实到新闻战线上来。怎样才能快速从学生转化为记者,笔者结合自身新闻从业经验,从思想和业务两方面总结出几点经验,希望能给新入职的记者些许帮助。
思想上做好准备
要吃记者的“苦”。车接车送写不出好报道,打几个电话更写不出好稿子。最优秀的新闻来自最一线,“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说明你离战火不够近”。要拿出肯吃苦、能吃苦、爱吃苦的精神,多跑基层、多跑一线、多跑现场,肯定能写出生动有趣、读者爱看的报道。
要适应记者的“独”。此独指的是独立作战的能力,不是离群索居的孤独。虽然说现在大规模的策划行动、集团作战越来越多,对配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记者必须有独立思考、独自作战、独当一面的能力。
学会独立思考。一个新闻事件、一个新闻线索,最先接触到的不是总编、主任,而是一线记者。对什么能报、什么不能报,什么能浓墨重彩、什么应轻描淡写,必须有自己的判断。一定要主动思考,主动自信地去给部门领导报选题,不能光指望领导给你派任务。
学会独自作战。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很多采访都是突发性、稍纵即逝的,没有时间等待援助,这时候就要勇敢地冲上去。所以不仅要能独立写稿,而且最好能成为复合型记者,写稿、摄影、摄像、组版、驾驶等都要会点。
能够独当一面。每个记者分的有不同的线口,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可能为新记者做个备份、备个保姆。凡事要努力自己完成,领导分下来的任务,执行不要找借口。
要赶上记者的点。就是要适应记者的工作节奏,赶上记者的时间点。新闻事件就是命令,就是冲锋号。现在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新闻事件发生后,一定要在最近的出版时间把新闻赶出来。
要拿出记者的样。这不仅是指记者要注意衣着外表,同时也要拿出记者应有的心理定位。要自信,不要自卑、不要自大,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代表的是所在的媒体,是这个媒体背后的所有读者。不论面对的是伟人圣贤,还是三教九流,要不卑不亢,学会平视,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
要保持记者的心。简而言之,就是要有新闻理想,要喜欢你的工作,热爱这份职业,愿意为追求一篇好新闻而付出、而奉献。这也是决定一个记者能干多久、能干出多大成就的一个关键。
业务上做好准备
线索上广开渠道。新闻线索的多少与好坏,直接决定着新闻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当记者必须不断扩大新闻线索来源。首先,要广交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自己负责的线口、社区、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跑口记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当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方便时,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其次,关注同类媒体。作为记者,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同行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的灵感和启发。再次,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围绕这些热点,深入思考,寻找热点之后的冰点、重点。这里笔者介绍一些找到新闻线索的小窍门以飨读者。
一是脑要活。记者要随时保持新闻敏感性,无论值班还是不值班,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
二是腿要勤。西方人讲:“馅饼专砸勤快的人。”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在接到选题后,要在各事发现场有目的地跑动;在没有明确选题时,要能够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三是要会看。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比如,有年冬天,在一条河边发生一起妇女落水的事件,路人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四是不要轻言这事报过。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抑或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五是动态事件一追到底。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记者,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题。
采写时瞄准细节。好的采访是好的报道的基础,好的新闻报道无一不是建立在扎实细致的采访基础上的,因此要想写好报道,必须学会采访,养成良好的采访习惯,掌握足够的采访技巧。采访要用“眼、耳、手、嘴”,不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用眼看,还可巧妙使用手中的数码相机、录音笔等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
记者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提类似于“这事你怎么看”的问题。提问时要提封闭式问题,要想生动多问细节。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要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记者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地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写作时保持读者意识。在现在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写的新闻稍微平庸一点,立马就会被无数更平庸的泡沫包围、淹没。要想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就要心里始终装着读者,时刻把什么是读者想看的、什么是读者需要的、怎么样对读者是最方便的作为写作选材、构架、作文的标准。
首先,写标题要能抓住读者、服务读者。学会换位思考,从读者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当高考分数即将出炉时,郑州几家媒体同时报道,以下是几家媒体的标题。《大河报》:高考分数线今日出炉(主)今夜12时后,考生可通过规定的五种渠道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副)。《东方今报》:高考录取分数线今天公布(主)明天零时起,考生可通过四种渠道查成绩(副)。《河南商报》:高考成绩明天就能查(主)分数线同时出炉,第二次志愿填报开始(副)。仔细想想,今夜12:00就是明日0:00,但是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他们的查分行动几乎都要从今夜12:00前开始,如果记者把自己想象成考生家长,很容易就能把非常科学的“明日0:00”改成相对人性的“今夜12:00”,新闻事实没变,但是跟读者的距离感一下子提前了一天。
其次,写导语要简洁新奇、吸引读者。写导语之前,要站在读者角度思考,考虑什么是新闻里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在组织语言时,注意凝练简洁,出新出奇。如果在导语里举了例子,那么例子必须清楚明了,能够被立刻理解。
再次,语言风格要通俗易懂、流畅干净。读者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稿子里面都是些专业词汇,很快就把读者吓跑了。有些好稿子让读者觉得作者是在和自己单独聊天,而不是在说教,不会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记者在写稿子的时候要问自己: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是这样说话的吗?这并不是要求记者完全用说话的方式去写作,而是说用接近说话的语气,这样语言就不再是中规中矩的。
总而言之,新闻工作是一个需要理想支撑的职业,勤奋再加上天分,新入行的记者们,既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风格,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扬长避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一定能够成为新闻战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