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历史使命 谱写时代华章

2012-12-31 00:00:00金志毅
新闻爱好者 2012年21期


  2011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国家“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步之年;这一年也为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肩负起历史使命,谱写时代华章的舞台。从推荐上来的参评作品就能看出,全省新闻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许多作品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如获得本届特等奖的河南日报长篇通讯《英雄不老》和获得特别奖的河南日报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两个系列评论发表后,在中原大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场静悄悄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由此引起。新华社曾发文盛赞《河南日报》九论十八谈引发的效应,称之为“中原大地掀起了一场解放思想、加快转变的‘春潮’”。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翟惠生称“九论十八谈”是一次新闻创新。综观本届河南新闻奖的评选,无论是从推荐上来的未获奖参评作品,还是经历过关斩将的获奖作品,可以看出我省新闻界为营造科学发展、中原崛起良好的舆论氛围所付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笔者集中评委们在评选中的意见,从言论、消息、通讯等方面点评本届评选中的亮点。
  亮点一:本届新闻奖评选,评委们认为最大的亮点是作为新闻的眼睛,报纸的旗帜言论有明显的提高。言论一直是新闻奖评选中的弱项,每年新闻奖评选中评委们认为言论不仅推荐的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推荐上来的言论参评作品社论少、本报评论员文章少,署名小杂文多。但是本届言论项目的评选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大家反映2011年新闻奖评选中变化最大的是言论。3个特别奖中有两个是言论。210篇文字作品奖项中有28篇言论作品获奖,且多是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如获特别奖的河南日报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前后发表九篇,简称为“九论”。“九论”发轫于一篇千余字的短文。省委书记卢展工2010年6月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署名文章,提出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命题,点明了解题的思路。随后,河南日报以“何平”为笔名,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关键词入题,连续推出了九篇大型政论文章,围绕“以转变促转变”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和论述。“九论”每发表一篇都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的反响。“九论”主题重大、内容丰富、思想饱满、文采激扬。“九论”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可独立成篇。“九论”站位时代的高度,以深邃的理性思考,充满张力和思辨的逻辑表达,深入阐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九论”语言优美,文字洗练,构思严谨,逻辑周密,行文大气磅礴,节奏铿锵有力,论述鞭辟入里,论点切中肯綮,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局,直击当前领导方式的问题症结,找到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问题,提出了治本之策。“九论”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省委的重要精神,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思想解放,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一次较好的思想和舆论准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和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2012年10月份,何平九论又获得了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同样是获特别奖的河南日报《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也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2011年4月至6月,由何平编写的“十八谈”,是全省十八个省辖市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查摆问题,明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做好为民服务的系列文章。“十八谈”的每一篇文章和每一篇“何平感言”,都是旗帜鲜明,主题鲜活,这十八篇文章,从主题确定、谋篇布局,到章节段落、字字句句,编辑组的成员认真和主创人员反复斟酌,从初稿到见报,每一“谈”都是十几遍、数十遍地修改打磨,细抠一字一句,修改到发稿前的最后一刻,可以说是精雕细刻。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报道称:九论十八谈的连续推出,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引领和营造了一场“没有动员会、润物细无声”的思想解放,形成了“一股强劲的观念转变冲击波”。作为破解学习难题的创新实践,“九论十八谈”在河南上下广为传诵,热烈议论,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个响亮“品牌”。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参加“中国新闻奖”高端研讨班时说:九论十八谈是以评论的形式将“中原经济区”这一概念新闻化的成功尝试,这本身就是新闻创新。
  这两篇系列评论河南日报是以“何平”的名字发表的。“何平”是谁?“何平”实际上是河南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何平”是以河南日报评论部为主的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
  在入选的言论中还有获一等奖的河南日报《论务实发展》、署名文章《有感于“媒体是第一传达室、第一监督室、第一监察室》都是立意高、角度新,引证丰富,语言文字优美,时效性强,充分展现了党报言论的高度和深度,引领舆论的作品。
  在获得一等奖的言论中,郑州日报署名文章《关键在做》也值得称道,该文仅500多字,但是短小精悍,文采斐然,语言精练,没有大话、空话,没有必须怎样、应该如何的指令性口吻,而是运用群众的语言,通俗家常,读起来激情洋溢、韵味独特。据作品推荐表介绍,该文当时被在河南视察的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看到,给予肯定和表扬。再如,郑州晚报《精简会议体现领导方式转变》、信阳日报《关键时刻考验谁?》、南阳日报《一切立足于实》、许昌日报《切实把农民利益解决好》、开封日报《开拓奋进不停步》、平顶山日报《要在转变中探索新方法》、大河报《你担或不担责任就在眼前》、大河健康报《从染色馒头看食品欺诈》、中国平煤神马报《入党为了什么?》等等,都是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焦点,正面舆论引导精品力作。
  亮点二:消息作为评奖中的主角,依然保持强势。在本届新闻奖评选中消息依然表现出主角的强势地位。从作品评选结果看,共有68篇消息作品获奖,占总奖数的三分之一。评委们反映消息作品的整体水平高于去年,有三个方面给评委们留下较深的印象。一是紧扣重大主题和围绕中心工作。2011年务实发展的河南脚步铿锵有力,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在中原大地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强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等中心工作获奖作品都有反映,如获一、二等奖的鹤壁日报《我市创全国5万亩连片小麦亩产量最高纪录》、河南日报《三门峡“函谷红”茶走俏中原》、河南日报《河南企业首次冲进世界500强》、洛阳日报《振兴民族工业的“争气机”在洛诞生》、许昌日报《许昌越调曲声渐强华彩再放》、开封日报《朱仙镇木版年画获绿色“国际贸易护照”》、信阳日报《商城县党务公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焦作日报《袁屯村合村节地崛起新社区》等消息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反映了河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取得的新成就、新面貌。二是关注民生,热点引导。如获奖的济源日报《“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引发一场养老革命》的消息。三是弘扬传统美德,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如获一等奖的京九晚报《养母爬行19年把她送进大学》的消息、新乡日报《邢老汉10年义务照料病人79名》的消息、洛阳日报《连救26人后,他栽倒在暴雨中》的消息、周口日报《项城:66万名参保农民搭上“幸福快车”》、许昌日报《我市230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都有卫生院》、河南工人日报《全省6万多家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河南日报(农村版)《6万多农户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等。在获奖的消息作品中有十几篇就是在第一时间报道平民百姓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的。
  但是,作为主角的消息从参评的数量和质量上看稳中有降,有下滑的趋势。有的报社一篇消息都没推荐,有的是推荐的数量少。新闻奖评选通知中明确规定消息不得少于推荐数的40%,但大家都未认真做到。评委们认为无论是采编人员还是报纸编辑部都应树立正确的消息观,拓宽消息的报道面,记者要精心写好消息,编辑要细心编好消息,努力坚持让消息在报纸上唱主角。实际上消息是宣传党委中心工作的利器,若运用得当效果会更好。
  河南日报在这方面始终做得不错,推荐作品总数12篇,其中有6篇消息,占总数的一半,反映出河南日报对消息作品的重视。
  亮点三:通讯类参评作品与往届相比势头仍然保持不错,质量和水平仍有较大提高。无论是从推荐作品还是获奖作品中都能够看出从不同的层面和方面,都是紧紧围绕省委和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百姓关注民生,宣传经济建设这些主题。本届通讯参评作品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反映平民英雄、典型人物的作品多,且佳作迭出,像隐姓埋名的老英雄李文祥、郑州街头的“送水哥”等报道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河南日报的长篇通讯《英雄不老》,堪称近些年不多见的佳作。这篇作品是近年重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巅峰典范之作。在众多媒体对英雄老人李文祥的大量报道中,它因宏观、深度、重磅而出类拔萃,勇踞时代高度,深挖典型内涵,创新报道结构,树立清新文风,成为催人泪下的震撼精品。2011年1月4日,省委书记卢展工下乡调研走访时,偶然发现英雄老人李文祥的事迹。在媒体第一波报道后,本文作者迎难而上,4月份开始了新一轮的采访,深入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贴身采访李文祥,并且精心成稿,6月28日发表于《河南日报》,全省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同日隆重推出,一时掀起宣传、学习老英雄李文祥的热潮。
  河南日报的通讯《中原熟,天下足》系列报道说的是2011年我省夏粮再获丰收,实现九连增,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如何总结丰收的成果和经验,记者始终关注这一重大事件,提前精心策划,深入产粮大县一线,采访了众多种粮大户、地方官员,掌握了大量生动的新闻素材,并走访了相关专家、学者,汲取了他们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使文章站位更高、立意更深,既饱蘸激情,又充满理性色彩。这组系列报道刊发后,中宣部《新闻阅评》曾出专期,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该组报道选题立意考究,问题抓得准,切合实际,评析切中肯綮,总结的经验有价值,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原经济区建设探索的是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好路子。
  大河报的通讯《69岁老太舍命救出3个落水娃》,报道的是南阳市内乡县赵店乡红堰村一位叫柴小女的老太太救出3个落水孩子后,在救第4个儿童时英勇献身的事迹。这篇作品报道非常及时,且是独家报道。由于记者采取白描的手法,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柴小女老人救人时的真实场景,因此显得朴实、情真、感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这是这篇通讯的一大特色。这篇通讯的另一个特色是:既报喜也报忧。文章不仅报道了柴小女的英勇献身精神,还报道了村民们反映的当地政府不及时修通断桥、不制止非法采挖河沙的问题,这不仅没有冲淡主题,相反还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避免了危及当地百姓生命的事件再次发生,也使得柴小女的在天之灵能得到一丝慰藉。该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广大读者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柴小女也因此获得“最美奶奶”的称号。
  在获奖的通讯作品中,鹤壁日报《一诺坚守十四年》、南阳日报《一个村庄与三个国字号工程》、洛阳日报《洛阳焊工“焊接”世界》、开封日报《控告信 道歉信 表扬信》、郑州晚报《郑州“送水哥”》、京九晚报《石家庄市市长向商丘菜贩老王致敬》、医药卫生报《豫新兄弟同心 千里爱心接力》、河南商报《老家》、中原石油报《千金一诺兄弟谊》、义马矿工报《生命重于一切》也都是上乘佳作。
  说到李文祥的报道,要说一下同题材“撞车”的问题。在市报复评时濮阳日报也推荐了通讯《流动的岁月 不变的情怀——记革命英雄李文祥》并作为特别奖推荐候选。在定评时同河南日报的长篇通讯《英雄不老》撞在一起,受获奖指标和同题材只能一个获奖的原则,濮阳日报的作品被淘汰了,为什么?因为从时效性上来说,濮阳日报的通讯发表晚于河南日报的作品。同题材相比较时就是看谁发得早,看谁写得好。
  (作者单位:河南省记协)
  编校: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