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温情

2012-12-31 00:00:00春眼秋手
美文 2012年21期


  春眼秋手
  辽宁沈阳人,现为北漂。 2008年误入文化圈,一干就是4年。与字为伴、与书为伍,泡微博、混豆瓣的出版工。
  在胃里的食物是生活,在记忆里的食物是文化。
  信陵公子——张佳玮最新美食随笔集《无非求碗热汤喝》才发了预告,各大书店和网店还没正式开始发售,就已经登上豆瓣读书首页,可见书品之高,人气之确凿。也可见吃货之多,减肥之艰难。
  可以说《无非求碗热汤喝》整个就是一部“谗言”。公子因馋而著书,又搜集了那些古今中外由食物引发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食物,终于成功召集大批同道中人。作者反刍,观者垂涎。共迷馋宗。
  张佳玮:2002年底开始以信陵公子为网名写东西。2004年4月被《南方都市报》列为“八十后实力派五虎将”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倾城》《加州女郎》《朝丝暮雪》《再见帕里斯》等。目前为《GQ》《时尚先生》《博客天下》《人物》《世界博览》《上海青年报》等杂志撰写专栏,豆瓣关注人数超过38000。
  关于馋,公子追忆道:
  我从小是个馋人,见着好吃的东西挪不了步,推而广之,看到描述吃的字句或影像就目不转睛。看书看电影,总是对吃喝的情景记得最熟。小时候常为此惭愧,自觉贪图吃喝,境界不高。
  再长大些,看欧洲某位尊姓阿尔伯特的社会学家言论,说发现新大陆外加与东方的通航对欧洲最大的影响,并非那些被殖民者坚甲巨炮所俘虏的异洲人种或是被抢劫的黄金象牙,而是引入了番茄、香蕉、咖啡、玉米、米饭、茶、甘蔗,烟草和东南亚五彩斑斓的香料,这才觉得自己贪吃有理。天下之事,莫大于食。
  《无非求碗热汤喝》就是公子一系列与食相关的随笔,从家常食话,到零食小点;从应景吃食,到各地风物;从文化掌故,到童话臆想;信息量之大早已超越了饮食范畴。联想起韩松落的《为了报仇看电影》,食物也好,电影也罢,都只是信息爆炸的导火索。叫人惊讶于作者文风华美,博学广识以及思维泛滥的能力。
  虽然食材千百年不过荤素,关于吃!吃什么!怎么吃!更关于吃的心情,这些万变不离其宗的之外,唯有陪你吃的人,你吃的时候想着你和你想着的人却是因人而异的。
  说到陪你吃的人,公子似乎很钟情黄蓉款式的姑娘。黄蓉之可爱,在于家有黄药师这样的大才,做得了“玉笛谁家听落梅”这等神菜,一路四咸酸四蜜饯挑着嘴,可是跟着郭靖就吃西瓜、偷鸡、吃压扁的点心,什么都肯。所以,人生找吃饭伴侣,就要找肯和你午饭金堂玉马吃鲍汁鹅掌枸杞牛尾汤,晚饭坐在路边摊吃碗麻辣小面的姑娘,上到鱼子酱,下到麻辣烫,夫复何求?
  说到你吃的时候想着你和你想着的人,那就当属爸妈了。因为远离家乡,不时想起老妈做的鸡汤、老爹的豆腐干丝这些家常,思而不得,于是随笔记下,饮食记忆又最凿深难忘,所以人走到天涯海角,胃与口舌总还是认祖归宗。每个成长起来的饮食男女心底,都有一道带着父母温暖的家常菜。以书籍传说里龙肝凤髓孔雀舌的豪华,也并不比家乡冬季的焖肉面、蛋炒饭、汤泡饭来得伟大。
  本书视角在美食与人之间不断切换,因为对美食的追求就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写食是形,写人才是真正的内核。文字间弥漫的温情与现在最热门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谋而合,但平易如家常一碗热汤的气质又与其大相径庭。
  在胃里的食物便是生活,在记忆里的食物便是文化。人生在世冰霜苦旅、得失流离,到头来,真正能令人慰藉的,也无非就是朴朴素素求碗热汤喝。这也就是最朴拙的生活和最打动人心的文化了。
  《无非求碗热汤喝》
  作者: 张佳玮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页数: 329
  定价: 26.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