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各类经贸活动,我多次到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地,实地感受了广东先进的发展理念、惊人的发展速度、大胆的创新实践和浓厚的发展氛围。应当说,广东近年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令人震撼,经验弥足珍贵,其极具创新特色的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对于苏北县区特别是淮阴尤具启发借鉴作用。
一、转型升级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依靠劳动力、土地和环境等资源优势,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扩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85年到2007年,广东经济总量已连续23年位居全国第一,但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越发难以为继,表现最为突出的是30年的开发已让深圳、东莞很少有地可用,深圳当时未用土地仅剩几个百分点,而广东全省人均GDP水平已排到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后面,并仍有上千万人没有摆脱贫穷,有上千万失地农民生活缺乏保障。
二、转型升级的做法
自2008年起,广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根据全省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本开发的阶段性特征,依靠改革开放打下的基础,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内需稳外贸、“双转移”(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腾笼换鸟”(双转移的通俗称法,是把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从目前的产业基地转移出去,再把“先进生产力”转移进来,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西方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实行这种政策,以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环保倒逼等战略措施。经过4年的实践探索,广东省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转型升级之路,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广东的经济总量显著增强,GDP从人民币3万亿元跨上5万亿元的台阶,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连上4个千美元台阶,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1:49.7:45.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53.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6.3%。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15:1下降为2.87:1。2011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广东全省比重,分别比2007年提高0.5、0.4和0.6个百分点。“双转移”也使得广东在过去5年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47.2万人。
一是坚持理念创新。2008年以来,广东主动顺应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要求,以思想的领先促进发展的率先。最突出的一条就是贯彻“双转移”战略。在具体实施中,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检验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进行转移的意识不淡化,进行转移的热情不降低,进行转移信心的不动摇。根据“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要求,大胆突破影响“双转移”的主观定势和客观障碍,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坚持把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产业发展和人的发展、经济转型和生态优化、珠三角地区提升发展和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很好地统一起来,开创转型升级的新局。
二是坚持举措创新。近年来,广东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在推进“双转移”过程中,珠三角地区积极“腾笼换鸟”,实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促进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从传统工业化转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东西北地区主动“筑巢引凤”,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承载能力,在较高起点上承接产业转移,直接走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例如:中科炼化项目迁出南沙落户湛江,就成为带动粤西崛起的强大引擎,同样也为南沙未来腾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广东还高度重视专业镇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将工作重心从扩大专业镇的数量转变为提升专业镇的发展质量,促进多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引导其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三是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近年来,广东十分注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东莞散裂中子源、华南新药创制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的这些重大项目无一不是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甚至有些填补了广东产业空白或奠定了广东产业龙头地位。2011年11月底,广东又专门出台了我国第一部促进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
四是坚持机制创新。在推进“双转移”过程中,广东既注重科学把握经济规律,又注重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办法。一方面,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要素制约等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以及调整最低工资、提高环保门槛等形成的政策倒逼机制,采取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竞争性扶持等手段,通过政策、资金、用地指标倾斜等方式,因势利导,加快“双转移”步伐。另一方面,主动把握和顺应“产业由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转移,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这个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和客观规律,打破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的格局,推动资源要素按经济区域进行市场化配置,提高了效率和活力。
五是坚持模式创新。在推进“双转移”过程中,广东不断深化区域合作,通过因地制宜创新产业转移工业同合作共建方式,探索建立合作共建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共建管理机制,使产业转出地、产业转入地、转移企业等参与方合理分享相关收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珠三角地区最发达的六个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作为产业转出地,粤东西北地区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相互结对,按照明确的梯度序列、转移轨迹、空间形态等规划要求,建设产业转移同区。到2011年底,全省已规划建设了35个产业转移工业同区,转移就业137.6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468亿元。
三、转型升级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苏北县区而言,以淮阴为例,今后五年是淮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必须在创新二字上下足功夫。
实施创新精神培育工程。思路决定出路,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要观念意识升级,与时俱进,树立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变“要我转型升级”为“我要转型升级”。
实施创新平台打造工程。依托经济开发区、工业新区、盐河工业带三大工业板块,加快建设科技创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倾力为创新创业搭建低成本、高质量资源共享服务和专业支持平台。围绕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台资集聚新高地,以引进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核心,建立一批体现台湾特征的现代农业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科技平台。今后五年区财政科技创新投入确保以每年15%左右的增幅增长,扶持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管理,推动效能提速。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使民营经济的科技化、外向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形成本土企业和外来资本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牢固树立“百姓是天、客商为重、企业至上”的服务理念,努力为投资客商提供101%服务,全力打造投资成本洼地、综合服务高地和创业回报福地。
责任编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