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惰性与改进动力

2012-12-31 00:00:00朱晓枫
职业 2012年9期


  惰性,似乎人人生而有之。生活之中,任何人都会产生惰性,或多或少,缘由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克服惰性的意志力并非与生俱来,或来源于一个值得所求的目标,或来源于对生活的一种执著的感情并由此衍生而来的对事物不惧困难的精神……目标高低不同,执著程度不同,意志力便有所不同,惰性改变也自然不同,每个人便由此走不同方向的道路。
  一、组织惰性的产生及后果
  组织惰性,是从人的惰性引申而来。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这样一些困惑:为什么有些事情,明明计划的很好,但实施效果与计划描述总有一些差距?为什么明明已经计划、布置好的工作,却总是需要依赖上级的推动才有进展?为什么看着每个部门都很忙碌,都做的不错,综合起来,却不是公司总体目标想要的结果……
  这便是组织惰性。一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壮大,逐步形成了能够使其获取竞争优势的成功经验,进而提炼成为他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并通过学习而内化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之中,成为了企业的“行动惯性”。在企业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这一惯性将显著有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但当企业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时,管理层中普遍存在加速运用过去“成功方程式”的倾向。然而,过去的“成功方程式”是否能继续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呢?上述的问题便由此而生。曾经的价值观、战略框架、流程和关系等造就企业的成功与辉煌,一旦固化,或许就是导致企业组织惰性的生成并进而导致企业衰亡的加速器。
  与人的惰性不同,组织惰性是系统的惰性、管理的惰性,是对熟悉环境和固定流程的一种自然反应,是对产品和市场稳定之后的自然反应。正如战略管理家Sull所述:“大多数优秀公司都把荣耀归功于自己特有的竞争模式,然而,当公司的市场变化时,原本带来成功的模式却导致了失败。沉醉在过去成功的思维与工作模式中,这些市场领袖只一味地加强曾被证明有成效的活动,虽然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自己从洞中挖出来,可实际上却只是把洞挖得越来越深。”
  组织惰性在企业中的典型表现就是:只考虑本部门的管理和输出,只站在本部门的角度看问题,而没有考虑将个人和部门的最终结果上升到对整个团队和整个企业的负责。由此,如前所述,似乎每个部门很忙碌,做得不错,但企业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而且,出现这样的问题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往往容易找借口、找理由,找人家的问题,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借口,包括流程和管理中的问题,甚至连不合理的考核指标,都成为没有做好的借口。
  如温水煮青蛙,由于组织惰性引发的这些问题或许尚不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切肤之痛,但是,现代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市场,如果没有持续的压力和动力跳出温水,后果可想而知。曾经再成功、再辉煌的企业,一旦陷入一种积重难返的惰性,我们就需要作重大调整,就需要“革命”,这是无法躲避的挑战和宿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克服组织惰性,进而找到进步的动力,才能走出个人和部门的困境,推动企业实现新的进步。
  二、克服组织惰性、引领企业进步的动力源
  那么,克服组织惰性、引领企业进步的动力源自哪里?
  1.要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这是企业克服惰性、持续进步的源动力
  组织惰性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是与个人的惰性息息相关的。因此,这一惰性必须由组成组织的个人自身努力去克服,只有目标的确定、迎接挑战的勇气发自人的内心,事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对组织进行自我加压是真正克服组织惰性的最终出路,当然在很多场合下也许来自于外部的重大压力甚至生存的压力更为直接,更加能够激发组织的潜能。
  而如果不从自身找问题,不从对手中看差距,不从市场的前沿了解竞争的趋势,企业就会滑入衰败的深渊。
  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的树立,需要每个人、每个部门对自己和本部门的工作进行反思——需要来自脑海深处的反思,甚至是触动灵魂的反思。在管理中反思,在反思中找问题、看差距、转换研究视角、突破思维定势,才有可能改变,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保守自满、不思进取,就不可能反思,不可能进步,只会成为制度和流程的奴隶,成为一个过去式市场的牺牲品。
  2.建立追求卓越的目标,是企业克服惰性、持续进步的驱动力
  企业进步的最长久最有效的动力必须来自内在的卓越目标。外在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但只有把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才能成为企业不断进步的发动机。在这种内在驱动力推动下,每个人才有干劲,才有底气,才会生出百折不饶的战斗精神。
  追求卓越,是企业和管理者内心的一种冲劲,需要企业和管理者来自骨子里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面对市场的风云局面、瞬息万变,企业必须要有一种不服气的精神,要有一个高目标来时刻激励自己,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才能促使自己更上台阶,实现质的飞跃。
  3.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克服惰性、持续进步的助动力
  精细化作为现代管理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关注的是效果最佳,需要的是极其负责任的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追求完美、勤恳执著的工作态度。它侧重于对完成目标的细节管理,是企业鼓励员工克服惰性的有效助动力——对细节锲而不舍、力求完美的雕琢过程,是一种不断克服惰性的过程。
  目标考核的可行性,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克服惰性的有效方式。OEC管理就是克服管理惰性的一个成功案例,“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对每天完成的事情都有相关的考核,对每天工作的提高都有考核,考核的可行性使人的惰性无处“藏身”。
  流程标准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在企业制订总体目标和战略规划的同时,需要将目标分解成可以执行的具体流程,并对执行过程进行分解考核,关注、量化每个流程的细节,使执行者必须按照细节要求执行,从而迫使执行者主动克服惰性才能完成单元任务。当然,标准化的流程是把双刃剑,如前所述,对熟悉环境和固定流程的自然反应便有可能产生惰性,因此,如何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发展目标的变化调整执行流程,也是克服企业惰性的必然要求。
  总之,想做事情的人,总会找方法、找资源,把事情做成;不想做事的人,总是找借口、找理由为未做事或未做成事辩护。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只有把事情做成了,才能证明你是成功的。因此,企业之中,每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必须站在公司全局考虑问题,承担起相应的压力和责任,摒除惰性,让自己进步,让企业进步。
  (作者单位: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