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捕捉有效追问的发生点,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展开追问呢?可以在学生思维粗糙处追问,在学生思维流畅时追问,在学生思维阻塞时追问,在学生思维错误时追问,在学生思维矛盾时追问。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 追问 发生点
追问是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进行即时疏导、点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追问更是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那么,如何捕捉有效追问的发生点,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展开追问呢?
一、在学生思维粗糙处追问——深化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和知识储备的有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问题的考虑往往欠深刻、简单化,很多实验因此而失败。如果此时教师能在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慢慢走向成熟。这样,不但实验的效果会好得多,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会因此而逐渐形成。比如,在《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有办法加快糖块的溶解速度吗?”很快学生提出了“搅拌、切碎、加热水”这三种办法。此时,教师在学生的简单思维出现后立即追问:“既然猜测用这三种方法能加快糖块的溶解,那么每一种方法具体的过程步骤是怎样的?需要哪些材料?实验中该注意些什么呢?”讨论中学生不难发现有许多变量在实验中必须受到控制,如水量、水温、糖块大小、是否搅拌、怎么放糖块等。只有有效控制了这些变量,通过比较,实验结果才会明显。所以,在科学教学的实验方案设计中,教师可运用追问洞察学生的思维不成熟处,加以启发、诱导、深化,帮助学生的思维由浅层向深层迈进。
二、在学生思维流畅时追问——19d6be147a6b1f09ae9cae985366ec98活化
一般而言,学生在思维流畅的情况下比较容易作出正确回答。然而,教师在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后,应当及时追问学生的思考过程,充分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比如,在教学《给冷水加热》一课时,当学生在做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实验时,发现冷水放到热水中,冷水是沉的。教师随即提问:“如果把这一小袋热水放到冷水中,它是沉还是浮呢?”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浮的。”教师追问:“这样推断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认为,刚才将冷水放到热水中,冷水下沉,说明冷水比同体积的热水重;反之,热水比同体积的冷水轻,所以上浮。于是教师再次追问:“冷水放到热水中下沉,就可以推断冷水比同体积的热水重吗?”这一追问,就迫使学生运用已学旧知进行解答,于是学生回答:“在《沉和浮》单元的学习中,通过实验知道: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下沉,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上浮。因冷水在热水中下沉,由此推断,冷水比同体积的热水重。”这一追问,强化了学生运用旧知来解决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对旧知识有温故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这种逆向的追问方式,既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还可以对不同的思考途径和方法加以总结。同时,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可以如此追问,以便检索其思维过程,寻找其错误根源。
三、在学生思维阻塞时追问——点化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理所当然地给出答案。但若真要追问其给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时,却总是陷入“话在嘴边无法说”的僵局。此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追问。比如,在教学《水和水蒸气》一课中,教师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蒸发现象,并知道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白汽”是什么的教学。先在烧杯里倒入热水,然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白汽。”“那这白汽你认为是什么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是水蒸气”。此时,教师追问:“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你能看见吗?”学生诧异,鸦雀无声。教师再追问:“白汽是水蒸气吗?”学生摇头否认。这种在学生思维不畅时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原点出发,最后又回到问题原点,发现自己那个认为千真万确的答案是错误的,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很强的求知欲,还可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
四、在学生思维错误时追问——亮化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教师应该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并从发生的错误入手进行追问,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把错误变成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教学《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中,学生通过实验把实验结果都写在黑板上,大多数组50毫升水能溶解14平勺左右的食盐,而其中一个组能溶解食盐的量高达30勺。相同的水,相同的勺子,实验后得出的数据反差如此之大,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但教师最好不要马上“拨乱反正”或“不闻不问”,相反,应该恰当地抓住这一错误契机,利用追问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实证的过程。“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和其他组截然不同,大家想想,可能与哪些原因有关?”教师提问。“可能同样50毫升水,在刻度线上面的原因。”“可能在实验中食盐还没有溶解完就去放食盐了。”“可能每勺盐的量要比其他组的少。”“可能食盐在悬浮中被误认为溶解了。”……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随即追问:“在这一实验中,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应注意什么?”通过追问,促使学生反思实验成功或失败原因,反思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在此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的思维错漏,巧妙加以亮化,追果溯因,终于让学生自己暴露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在辨析中得到了一次关于严谨实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使整堂课的教育内涵得以提升。
五、在学生思维矛盾时追问——催化
科学课堂上,学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有时思维会遇到障碍或矛盾,不能进一步思考、解释、分析。此时,教师就要及时追问,启发引导,催化思维,激起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沙子和水的比较》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沙子倒入不同盛放器后的形状和流动状况。交流中,学生惊奇地发现了沙子也和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沙子也和水一样会流动。“老师,难道沙子也是液体吗?”显然,这时学生的原有经验——沙子是固体和现在的新发现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此时教师应马上抓住时机追问,并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沙子的流动和水的流动一样吗?”经过思考,学生说:“沙子和水流动时,沙平面和水平面不一样。”教师可再次追问:“沙平面和水平面到底不同在哪里?谁能想个办法证明呢?又准备怎么做呢?”……这样,就能够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面对学生头脑里的矛盾冲突,教师不是简单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抛回给学生,通过层层追问、深入分析,使“沙子和水”的区别在学生头脑中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平面变得立体,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课堂追问艺术的成功运用,需要教师学会循着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有效的追问,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帮助其正确建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高效互动中拓展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