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才能听懂成人和同伴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见闻和情感,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刻不容缓,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为了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必须为他们创造平等、宽松的良好语言环境,让幼儿有交流的对象、有时间说、有地方说、想说敢说,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创设交往情境,激发兴趣,让孩子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言是抽象的,要使幼儿对它产生兴趣,就必须将语言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相结合。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幼儿语言的源泉,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丰富幼儿语言内容的根本所在。
生活是语言的土地和资源。激发说话兴趣的生活情境,就是在教学中,通过还原生活的真实,把孩子从课堂带入生活,使他们身临其境,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以打开记忆的闸门,为对话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周围自然和生活元素,为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话题。如: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春天来了,带领孩子去户外、到田间、去公园找春天,同时请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发现。如:“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春天来了,花儿笑了。”“春天到了,小鸟在唱歌。”……逢年过节,引导孩子对亲友、伙伴说祝福的话。如:“祝你节日快乐!”“祝你天天开心!”等。将生活中的多种角色的语言介入游戏,发展孩子的语言。在模拟生活的游戏中,幼儿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成人的各种角色语言。如:娃娃家中爸爸妈妈的角色,会使幼儿对父母的语言产生兴趣;幼儿园小老师的角色会使幼儿对教师的语言产生兴趣。有了这种生活经验后,孩子谈起同伴之间友爱、关心的事就有了源头活水。只要老师做有心人,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并与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相结合,一定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口语表达的问题情境,指根据说话要求,调动孩子的认真储备,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探究的过程。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一旦有了学习、交往的习惯,就能达到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目的。许多孩子特别是刚入园的孩子,他们不善于用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某一物体或某一事,往往只会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表述,更多的是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学习语言。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我常常采用问题表演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如:在故事《乌龟和小兔》中,我找来两个木偶动物,即乌龟和小兔,然后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让幼儿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最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乌龟和小兔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它们有什么本领?鼓励小朋友自由发挥想象,相互讨论,然后请个别小朋友来扮演小动物进行表演,鼓励他们模仿故事中小动物的对话,这样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但无论创设哪一种情境,都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只有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孩子的倾听、表达、应对更为积极、主动,语言实践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在交往中体验成功,树立信心,让孩子敢说。
孩子的自信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努力程度。自信心的树立一方面与以往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有关,另一方面与成人的期望和评价有关。因此,要相信孩子能行,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同时提供机会让幼儿独立交往,练习说话,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1.努力创造交谈的机会。在生活中创造交谈机会,老师要多与孩子们交谈。对于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老师要想办法找话题跟他们说话,促使他们积极地与教师交流、与同伴交流。如教师可以主动接近孩子,问问他们:你家住在哪里?你家里有什么人?最喜欢和谁一起玩?最喜欢去哪里玩?回家最喜欢干什么?对于那些内向的孩子还可以采取同伴互助的形式,请一些能力强的孩子和他们一起玩玩具,在玩的同时孩子之间自然有相互沟通和交流,从而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学中要广搭多元的交际舞台,使孩子在真实自然中积极投入到口语交流中,收获言说的自信、沟通的技巧、应对的智慧。要用信任的目光看待每个孩子,用亲切的语言跟他们交流,让孩子多一份胆量。让他们变得勇敢、自信,敢于展示自我,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能在生人或众人面前大胆讲话,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飞跃。老师要多给孩子在伙伴面前表演展示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我创设多种游戏形式,如:每周安排一天让孩子自带心爱的玩具上幼儿园,并把玩具的性能和玩法介绍给大家。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和小伙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想拿到同伴的玩具时应该怎么说”、“你想和别人一起玩玩具时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的玩具让给谁玩了”等,让孩子们学习各种交往方式、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三、抓住契机训练思维,规范语言,让幼儿会说。
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要让幼儿会说,就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定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说前先想的习惯,把想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1.在游戏中发展幼儿语言。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引导幼儿学习语言。每当孩子接触新事物、体验新情感时都要及时教他说有关的词语,千万不要错过跟孩子说话的良机,同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让孩子在不经意中学习发展语言。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角色对话,培养说话能力,发展语言水平,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讲故事时语言应该夸张、生动,富有趣味性,比如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用清脆的声音扮演小红帽,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童话世界,有效地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在争论中发展幼儿语言。争论是幼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在争论中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老师要引导孩子在争辩中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句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对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当他们争辩结束后,老师可在分清是非后,或肯定、欣赏,或质疑、建议,肯定“敢”说的同学,鼓励会说的同学,引导怕说的同学,语言亲切动情。这些恰到好处的串联、提示、点拨,形成一个自然、和谐、愉悦的说话氛围。所以当幼儿发生争论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应给予幼儿争论的时间和机会,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有效训练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幼儿语言大多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具有不完整性、缺乏条理的特点。老师要把握这些语言特点,并进行积极的引导。生活中,要经常提醒孩子将话说完整。在指导孩子讲述时,老师可以引导他们按照“谁、在什么时间、去了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来表达。运用这些方法训练孩子思维的逻辑性,使他们初步掌握按照顺序、有条理地说一段话的方法。这样持之以恒,孩子就能用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等方法来叙述,从而做到言之有序,语言慢慢地就会连贯起来,思维能力也相应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