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是发生在高校内部,对师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并影响教学和工作秩序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高校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可通过健康教育和加强心理沟通与心理干预等措施处理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
关键词: 公共卫生危机 大学生心理 心理沟通 心理干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不断涌现,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影响和危害。高校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各种公共卫生疫情传播和感染速度快,再加上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和防御意识及防御能力不强,面对一些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往往是束手无策,缺乏必要的应对能力,给自己和他人及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教育和引导,强化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管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内涵
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内部,对师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并影响教学和工作秩序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
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一些已知或未知的传染性疾病爆发,这是高校较常见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二是食物中毒,这也是近几年来学校常见、多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三是学生心理健康危机。能够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往往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有着较大的心理优势,但当他们迈进大学校门后发现强手如林,原有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学习压力不大,自由支配时间太多,常常觉得无聊,再加上来自校园外界的诱惑、对异性的情感追求等,学生很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开导和处理,就必然会因学生心理健康危机而引发伤害事件。
同时,由于高校是人口密集、活动集中、人员相对稳定的场所,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危害性、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特征。
二、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之前,日常生活起居多由父母照顾,缺乏公共卫生防范意识,对传染病疫情的防治措施不了解,不关心饮食卫生安全,心理卫生的发展也不成熟,而进入大学后,他们不仅缺少了父母对日常生活的关心和指导,而且面临角色转换,往往成为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引发者和受害者。此外,高校学生之间贫富差距大,就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情感纠缠等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疾病的爆发,使得高校因心理疾病引发的伤害如自杀、伤害他人等事件增多。
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由于亲身的经历或受各种外界信息干扰,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和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可能表现出一些异常心理和行为。
首先,大学生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差,认知能力不很成熟,面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时,部分大学生往往会产生认知偏差或认知失调等状况,在一些重大的疫情面前,会产生无能为力感,甚至会悲观失望。
其次,大学生情绪波动激烈。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由于亲身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卫生状况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会自然发生变化,内心紧张不安,存在恐慌、焦虑、悲伤、愤怒、抑郁等心理。主要表现为:一是恐慌心理。表现为面对危机事件发生时,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二是焦虑心理。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出现回避、烦躁等心理,呈高度警觉状态。三是抑郁心理。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通过应激机制增加了抑郁发生的危险。四是其他心理问题,如易怒、悲痛、不满、懒散、厌世、绝望、无助甚至睡眠障碍等情绪反应。
(二)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面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大学生的行为因不同时期而不同。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的早期,大学生由于对其预防和救治知识知之甚少,往往会产生恐惧和恐慌心理,面对危机束手无策,此时往往首先选择逃避行为,采取各种方式避免与外界接触,甚至逃离事件发生区域。例如2009年“甲流”流行初期,有些学生出现发烧等异常症状因害怕隔离而擅自离校回家,试图借此保护自身安全。洁癖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急性传染病流行时很容易形成的另一种行为,洁癖行为表现为反复地重复某些动作,如频繁洗手,反复消毒,不停擦拭物品。另有部分学生表现为过分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自己,生活被动,行为幼稚,出现类似儿童的行为。还有部分学生表现为典型行为习惯的改变,没有食欲或暴饮暴食,过分依赖药物等。部分学生还会出现某些过激行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违法行为或自杀。在事件开始阶段,部分学生由于对事态的严重性估计不足,会存在侥幸心理,表现得满不在乎,不进行认真的个人防护,出现症状不进行及时治疗。
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后期,大学生的行为将随着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心态的调整而出现明显转变,逃离疫区等过激行为显著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科学、规范的行为。学生不再讳疾忌医,出现症状会尽早到医疗机构就诊;不再盲目使用预防药物和采取极端的防治手段,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依据科学知识,采取适度的预防措施;不再封闭自己,而是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外界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某些妨碍大学生健康的陋习被摒弃,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始在大学生中复苏或萌生,越来越多的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宿舍良好卫生,宿舍和教室经常通风,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文娱活动,注意合理膳食,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护周围的卫生环境。
三、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开展科学的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培养。
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提高应对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的有效方法。健康教育可以迅速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健康相关知识、观念、行为、技能、技术等,使大学生准确、及时地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和相关信息,快速掌握防护技能,自觉投入到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闭塞和知识技能欠缺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及时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平衡,改变消极与不良认知,缓解情绪,化解恐慌。
在危机事件发生初期,高校应及时采取讲座、报纸、校园广播、网络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形势,了解和掌握相关预防措施,提高师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将危机事件控制在萌芽阶段。在危机事件的发展阶段,加强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事件发展的真实信息,并积极采取防治和自我保护的具体措施。在危机事件结束后,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理,走出危机事件的阴影,及早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二)加强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外界影响的适应能力。
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专题讲座、专题教育或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疾病的相关防治知识,科学面对危机,培养正确的疾病观,运用心理卫生的知识和原理解决自身问题的矛盾。
其次,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面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心理状况,并与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及时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积极地看待生活,以积极、乐观、阳光的态度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最后,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危机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当高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时,积极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事件引发的强烈的恐惧、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心理失衡造成的自我伤害。
(三)建立通畅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
建立通畅有效的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对于稳定学生情绪、控制疫情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期间,不实的信息传播可能会比危机事件本身对学生造成的恐慌更严重。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发生期间,高校管理部门应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网络等载体或通过院、系、辅导员等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将掌握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即时信息公开发布给学生,使其能及时了解真实状况,稳定情绪。学校还应与医疗行政部门和卫生系统保持联系,及时汇报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发展情况,确保紧急情况报送渠道畅通,及时争取到上级行政与卫生部门的支持,接受上级行政、卫生部门的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石红梅.试论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的科学决策[J].科教文汇,2008,(1).
[2]韦柳.从甲型H1N1流感疫情看高职院校心理危机管理[J].传承,2009,(5).
[3]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2003,18(4).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高校公共卫生现状与对策研究(09SH2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