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的教学实录与设计思路

2012-12-31 00:00:00赵平
考试周刊 2012年95期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8—89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究9加几的方法,初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9加几的加法。

(二)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算法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原理。

(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9加几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多样化“凑十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小棒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1.填一填

9+□=10

2.抢答

3.口答

9+1+4=?摇?摇9+1+3=?摇?摇9+1+7=

9+1+5=?摇?摇9+1+6=?摇?摇9+1+8=

(二)探究新知。

1.从具体到抽象、理解计算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出示:会场情景图,并配有声音,学校正举行秋季运动会(现在进行的比赛有跑步、跳绳等,此外还有拉拉队)。

教师:运动员很辛苦,我们给他们送点饮料(出示饮料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教师:说图意,并出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的特点,以运动会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师:如何列式:9+4=

师:怎样计算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汇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一个数出来的,9盒加4盒,就是9再往后数4,是13。还有的说9盒,我再从外边拿一盒凑成10盒,再加上外边的3盒,共13盒。

(2)动手操作,理解计算方法。

师:9+4该怎么算呢?把你的想法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电脑依次显示各种方法)。

师:重点演示“凑十法”9盒加4盒,箱中的9盒饮料(闪动)箱外4盒饮料(闪动),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现在的饮料,列式:9+4?摇?摇把4盒的1盒放入箱中凑成10盒,外面还剩3盒,10盒加3盒一共是13盒,所以9+4=13(动态显示)。

(设计意图:边说边演示,把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凑十法”的方法,降低了难度,夯实了算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9加几,板书9加几。

师:刚才我们用凑十的方法算出了9+4=13,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如果出现拆9与4凑十的方法,也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要对这种方法给予肯定,让学生学会探索、举一反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9+4的方法,体会算法的灵活多样化。)

(3)填写框架图,再现计算法。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帮学生一步步地过渡,逐步脱离操作,借助框架图理清计算过程,夯实每一个环节。)

(4)回忆,形成表象。

师: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9+4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把具体的思维利用头脑再现的方法,由形象形成表象,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学习。)

(5)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9+3、9+6两道题吗?

学生口答后,师:在计算这两道题时,9+3、9+6与9+4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脱离实物计算。

(1)提供教学素材,抽象出算式。

师:运动会上参加项目人数如下:如跳高5人,跑步9人,跳远6人等。

师:你想统计哪两个体育项目共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请把算式写在纸条上(师抄写在黑板上)。

(2)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你会计算哪道题,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重点说“凑十法”,体会“凑十法”即可,拆大数也可拆小数(板书框架图),师对这两种方法给予肯定。

第二层次:在这里学生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来计算,师要适当引导,但不作为重点。

第三层次:任选一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讲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的练习为学生创造机会自主互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8、7、6加几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又巩固了基本的“凑十法”,使学生体会了到算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课后做一做

(2)直接说得数

(3)在○里填>、<或=

9+2○10

13○9+4

9+4○8+4

9+8○8+7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既巩固了9加几的计算,又引导学生体会比较大小的不同策略,有的可以计算比较,有的可以直接观察两个数大小来比较。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小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所学,夯实基础,畅谈收获,感悟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