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教学中应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化 问题情境
在许多学生心中,数学这门课既不像语文那么浪漫,又不像理化那样有趣,枯燥无味是许多人对数学的看法。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承,过于强调集中统一,把自己孤立、封闭、僵化起来,要消除这些弊端,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体验,从体验中促进理解。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现在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少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无法形成量的实际观念和鲜明的图形表象。基于此,我认为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式发展。下面我就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商榷,求得共识。
一、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材料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会更感兴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往往只对身边耳闻目睹的事例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沟通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选取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境。如我在四年级上了一堂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课。课一开始,我微笑着说:“同学们,上星期我校举行了‘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老师摘录了四、五年级组部分同学的比赛成绩(投影出示)。现在请你做评委,你认为哪个年级组的成绩好?”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一看表中熟悉的名字,都露出好奇的神情。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人认为四年级组好,因为最高分在四年级,总分高;有人认为不能用总分比,因为每组人数不等;有人认为用平均成绩来比较……
这时,我说:“大家的意见都有道理,如果比赛规则是按平均成绩取名次,那么哪组平均成绩高呢?这就是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就来研究平均数问题(板书),你想知道有关平均数的哪些知识?”
接着,我引导学生动手摆方块,发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使每堆方块数同样多,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但是,如果每堆块数很多,堆数也很多,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就不方便了。在学生疑惑不解之时,我提出:“请你们动动脑,怎么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把各堆的块数加起来,再除以分成的堆数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统计时,经常遇到类似这样求平均数的问题。于是投影出示例我班一组同学身高统计表,我让表中的五个学生站起来,报出自己的身高,把数据填在表中。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这五位学生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其他学生则跃跃欲试。我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从这张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2)估计他们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为什么?
(3)要求平均身高,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从表中可看出朱怡乐最高,王富最矮;有的说:他们五人身高都在146厘米以上,152厘米以下;有的说:他们身高大约在149、150厘米左右……并且计算出正确结果:
(147+152+149+146+151)÷5
=745÷5
=149(厘米)
这时我又问:这五个同学平均身高是149厘米,实际上每个同学身高都是149厘米吗?是怎样的呢?学生说:有的比149厘米高,有的比149厘米矮,有的一样高。
我启发道:“选出的这五位同学身高很有代表性,你能推测出什么?”学生说能推测出我班、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在体育组了解到的全国城市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的数据,学生惊讶地发现,我们班这五位同学平均身高已超过全国平均值6厘米。“你看,政府每天给同学们提供的营养餐,使大家长得更快了。”我笑着说。同学们也都开心地笑了。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
二、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还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数学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练习设计中,我出示下表:
花岔学校用电情况统计表
一看是自己学校的用电表,学生又来劲了。
首先,我问:前三个月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度?学生列出算式:
(408+405+402)÷3。“太麻烦了!”马上有学生说。
“我还有简便方法,用移多补少方法,移三月的3度到一月,平均数是405度。”
“还可以用400+(8+5+2)÷3。”
“我还有方法:402+(8-2+5-2)÷3。”
我给予充分的赞扬和肯定。趁着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我问:从上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我校每个月的用电量很大,要节约用电。紧接着问:为节约用电,学校想使前四个月的平均用电量不超过400度,四月份最多用电多少度?你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把结果告诉总务处主任,叫他想方设法控制这个月的用电量。
在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力量。
三、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特点是乐于迎接挑战,他们想通过战胜挑战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数学教学中就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常常把自己当做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应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会大大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对儿童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数学是“不完整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