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习作的契机

2012-12-31 00:00:00余萍
考试周刊 2012年95期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就目前情形来看,学生见题头疼、提笔挠腮之现状实在普遍,究其原因无非是言之无物。这固然与学生的不善观察、缺少积累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不少老师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导致阅读课上热闹闹,作文课上挤牙膏。窃以为,小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阅读这个主阵地的作用不容忽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作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特点,相机为学生设计即时习作的训练,不失为良举。

即时习作,即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将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文本的理解有机结合,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就写多少,没有限制与要求,真正“以我手写我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任务,而是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以此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激情。教者需要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架构一个即时习作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创造精彩。

一、画外之音巧练笔

画外音也叫旁白,是舞台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关键处使用点睛之笔,对人物内心、故事情节等予以解读,或启人智慧,或发人深省。课堂上,捕捉机会,试着让学生为课文的插图或留白情节配上画外音,不仅丰富课堂,而且激发孩子的兴趣,又把练笔引进课堂,从而有效增强训练效果。

如教学《天游峰扫路人》时,我抓住结尾“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为此情节配一段画外音。这个形式很新颖,学生饶有兴趣,纷纷举手,有的说:“一位与天游峰朝夕相伴的老人,一位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老人。”有的说:“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他不是英雄,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座英雄的丰碑。”再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文,结合插图,引导学生配上画外音。有学生这样说:“刘老师,你手中握的不是风筝线,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您放飞的不是风筝,是您的理想与信念……”

从一段段画外音中不难看出,孩子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创意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的语言,源于对课文的理解,源于孩子稚嫩而纯真的思想。

二、以情牵情促练笔

苏教版五语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写一个印象深刻的老师。每学期,孩子写这篇习作都叫苦不迭,所有事例基本生搬硬套,很少有真情实感。是什么导致孩子们感受不到老师的关怀,对老师的爱视而不见、漠然置之?不是学生冷漠,而是他们没有找到情感的共鸣点。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师恩难忘》,通过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认识教学有方、循循善诱的田老师,感受到作家刘绍棠对田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然后引导学生在平凡的每一天中发现老师对自己的真诚关爱。在讲到田老师给孩子上课时,我趁机提问:是否也曾有一节课,某个老师的一个细微举动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烙印?学生“哗”地打开话匣,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想起老师温和地鼓励自己大胆发言,有的想起老师课间巡视时弯腰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笔,有的想起曾经在课上做小动作被老师的眼神制止……一个个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全在孩子们的叙述中鲜活起来。这样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回顾、感受、对话、表达,再安排练笔,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思,引领了学生走进文本,再穿过文本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平凡的小事中体验师爱,感悟师爱。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学生书写的笔自然不再生涩。

三、精彩句段仿练笔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每个孩子都是模仿天才。孩子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阅读教学中,精彩语句或有特色的段落,都是孩子们可以依样画葫芦的“瓢”。如《孔子游春》第二段描绘了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教学中先引导孩子们反复咀嚼段中的精彩语句,感受景色美、语言美,再抓住“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这组排比句,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让他们仿写。于是,一个个天才的比喻如雨后春笋般露出了“嫩芽”——“漫天的白云是她神秘的面纱”;“淅淅的春雨是她甜美的乳汁”;“绽放的花儿是她美丽的脸庞”;“碧绿的草地是她拖曳的长裙”……模仿优秀的作品,不但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可以使孩子们在模仿的同时,感受作者表达情感、运用词句的匠心,锻炼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展开想象续练笔

波德莱尔说过:没有想象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可见,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么重要。一篇篇含蕴深远的精彩文章,总能活跃孩子们的思维。我们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挖掘出文本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引导学生植根于文本,想象于文外,进行说写训练。更要给孩子们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尽情地放飞想象。

如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后,结合文末“南郭先生面对喜欢独奏的齐湣王,只好逃走”这样的结局,引导学生猜一猜,南郭先生逃走途中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南郭沿街乞讨无人同情,最后饿死街头;有的说:他被官兵追杀,最后坠落悬崖;有的说:他后悔不学无术、滥竽充数,发奋改过自新,重新学习吹竽,再次赢得齐湣王的信任……孩子们兴致勃勃,自由想象。孩子们在文字中充分展示,尽情创造,描绘了一个个精彩的片段。

难怪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想象中,孩子们可以飞上无尽的太空,可以潜入深深的海底。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在阅读教学中做有心人,一起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可以自由驰骋天空,让孩子们尽情地飞翔,让孩子们自由地表达。

由此可见,即时习作小练笔,不求文法,不论字数,小巧而灵活。只要抓住一点,便可即时创作,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模仿,可以在想象中创造。练笔可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随时,随处,切入点小,难度低,孩子们也易于落笔,写起来轻松自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只是提供一个范例。”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们应立足课堂,潜心钻研教材,为学生选择即时习作的落点,让课堂即时作文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