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应慎用固定模式

2012-12-31 00:00:00李光辉
考试周刊 2012年95期

新课程改革使新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出现在人们面前,它像一座灯塔,为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学课堂应呈现出多样模式,除教会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让学生在多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近年来,基础教育界制造了一个个“教育的神话”,使得许多“乌鸡”变成了“金凤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等学校,据说每天都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教师。既然参观了、学习了,就要落实在行动上。正因为这一个个“教育的神话”效应,许多参观学习后的学校,就要求全体教师或学洋思,或学杜郎口,或学衡水,对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学习,原样照搬。但是,就实际教学而言,这种生搬硬套课堂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更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学习的欢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并学以致用。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活动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不同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实际,都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是同一所学校班与班之间、师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况且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学生的知识状况也就不一样;接受能力有别,学习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的方法要因人而异,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给学文化课的学生上课,完全可用所谓的讨论模式,而给学美术的学生上课就不能以讨论为主,需要老师更多地给予启发与点拨。无论是对模式的借鉴还是创造,都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

二、固定的教学模式不适合新的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gPnGhLgcmdqHisKtRkECLCyz9gJ7oa+2qmUUK1qbOZ8=,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解读,需要每个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突破“标准形式”的束缚,选择和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授课,表现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课文中汲取知识的养分。例如《荆轲刺秦王》这类文言文,适合用质疑提问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歌适合用诵读点拨的教学模式;《荷塘月色》等散文就应该运用综合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要求语文教学灵活多变,如果把别人的某种教学模式奉为圭臬,在教学中一味地运用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无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三、固定的教学模式会限制教师的创新

教师的才识、学养有高低之分,能力、经验有强弱之别。就语文教师来说,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必须广泛读书,深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博采众长,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譬如,同样是讲授《故都的秋》,有的授者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全文范读,震惊四座,他意在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语言风味;有的老师善于分析,重点讲解故都秋的特征与精义,板书设计精美,观者无不深受启发,他意在引导学生咀嚼故都秋的内涵;有的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一些老北京成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故都秋的特点,整个课堂都弥漫着现代化的气息。正是因为听到了风格迥异的课,学生才懂得必须用多种手段获取丰富的知识,懂得要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懂得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即使一个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也不可能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堂上用完全不变的教学模式去“套”,否则,就会掐灭自己灵感的火花,把自己装在千篇一律的套子里。那种强求一律、让不同的教师都用一个模式去操作的做法,无疑会使每一位语文教师失去“自我”,成为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也必将使语文教学走向单一、单调、作秀、浮躁、乏味的泥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坛,理应百花齐放。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要慎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中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风格,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