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构思与实践

2012-12-31 00:00:00李春璐
群文天地 2012年20期


  摘要:通过对高校人文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构思分析,对高校人文体育教育教学的构建与实践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高校人文体育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人文体育;构思;实践
  一、关于高校人文体育的教育内容构思
  (一)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重新定位
  高校人文体育教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学生,人文体育教育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而人文体育教育的关键点也在于以学生为本,使得教育教学的方式、目标、内容、任务、策略、形式都要符合大学生的具体需要,适合高校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且通过教学内容的制定与实施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少讲,学生多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
  (二)以健身为主,竞技为辅
  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重在让大学生形成锻炼的习惯,帮助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形成终身健身的理念。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取进行体育活动的各种功能:娱乐、健身、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身体素质等。因此,在对人文体育教育的内容进行构思时,应全方位考虑体育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功能性效果和体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以身心愉悦为主,不求达到某种竞技目标,以显示出人文体育教学的宽度、厚度。
  (三)重点攻克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现象不断出现。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体育锻炼是及时排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放松心情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对教育内容制定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切实把握好体育锻炼的度,不能让学生过于疲惫,增加抑郁和焦虑问题。
  (四)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合作性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方法、情感性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切实感受各种情感。在合作性教育中,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需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探究性教学中,需要他们明白在前进的途中,需要面对的挫折、失败,并且很快振作起来,积极面对,历经情感的历练。在情感教学中,主要是利用体验性体育锻炼领悟在收获后的情感经历。通过这些方法来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得到提升。
  二、关于高校人文体育的教育实践探讨
  (一)人文体育教学理论的制定与落实
  在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前提,可以使学生在对历史、文件、法律法规的认识基础上,形成自我对人文体育的认识,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目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教育。一方面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借助体育锻炼的外在形式和内容,将对学生情感、心理的教育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给予学生相应的自主实践,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活动中感觉到自我的家孩子,认识自我、鉴定自我。从而使学生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体育锻炼之路,从气质、能力、智力、需求、自我意识等方面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肯定,充分尊重并给予个性发展的支持,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三)创新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生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正常进行。人文体育教育除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外,还需要利用体育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四)积极开展公平公正的体育活动
  公平公正的体育竞赛活动,有利用体现体育的人文精神。例如,在体育竞技活动的规章制度对每一个人都是有效的,无一例外,公平公正的对待,使得每一个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并且,在参与体育活动中,遵循规律是举出,违反了规则会被罚,创造了成绩会被嘉奖,这是对人文社会契约精神的遵守。从而,达到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目的。
  (五)创新人文体育教育的组织方法
  创新人文体育教育的组织方法主要是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一方面重视显性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通过隐性课程教学促进显性课程的教学。从而,达到对学生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的培养。将课内、课外的体育教学相结合,达到人文体育教学组织的要求,以小群体教学、团队教学、层析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的方式,将原本枯燥无趣的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其教育内容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内涵,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弘扬人文精神,历练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实施人文体育教育也能够帮助高校构建人文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冯海峰.我国高校人文体育及其实践[J].体育与科学,2010(4).
  [2]谭清川.人文奥运对我国大众健美操运动发展趋势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6).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