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路历程
七月流火。现在是公历七月,近日就是大暑节气,热浪一下子从地缝里冒出来,迎面就被热风吹得到处都是。后来的事情,就是为这慵懒的季节,找出怀忆的理由。城市的天空,被钢筋混凝土,割成碎块,日光杲杲,空气停滞不动,车流滚滚,电动车像过江之鲫,匆匆而过。这季节只属于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午是闲暇的时间。而城里,热流在指尖飞舞,舞台不会停歇,忙碌的人们从匆匆中显现出来,就像音乐没有休止符。像烟被点燃后,一直燃烧下去。
心灵可以寄托在美丽的地方。笔者的家乡在山区,这个时节不像城里那么热。早晨,远方的山峦还没有醒来,霞光照亮了云朵,云朵像奔马,像羊群;因为光线较弱,云层又合成了一处,只有在缝隙里,光线透射下来,在山峦的一侧涂上金光。此时显得有些肃穆,更多的是灵动。早起的乡亲,行走在小路上,两旁的草和灌木还沾着露珠,空气清新得像城里房间内刚喷过空气清新剂。“一日之计在于晨”,农人要趁早在田里耕作,在中午避免日晒。这就是山农的生活。
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好啊,“无忧无虑,农家乐也。”曾经到过一个古村落,房舍大进小间,柴薪灶台诉说着过往。偏房处的“耕读”两字,让人眼睛一亮。据说,那户人家,出了个士人。在千岛湖的小岛上,一家书院,培养出了几十名士生,半耕半读。同样是几百年前,西方,针对教会拥有很多私产、田产,马丁·路德实行宗教改革,反对售卖“赎罪券”敛财。中国的情况稍有不同。寺庙里的和尚,拥有少量田产,自己养活自己,他们与国家当局也少有冲突。更可贵的是,“变乱”之时,挺身而出,仗义行侠。一部《少林寺》,几多欷歔感慨!为之热血沸腾!“耕读”与修身有相似之处。张明敏《垄上行》唱道:“我从垄上走过, 垄上一片秋色。枝头树叶金黄,风来声瑟瑟,仿佛为季节讴歌。我从乡间走过, 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几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过。我从垄上走过,心中装满秋色,若是有你同行,你会陪伴我…… ”
忠、义、礼、智、信,义排在第二位。一部中国史,除了忠良,侠义热肠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场,都无比推崇。礼、智、信也贯穿义字,有义才有礼,那是发自内心的恭顺。中间,漏掉了“德”字。信,诚信,是理想、责任的精魂。而智为饱读四书五经,“半本《论语》治天下。”现代人大量学习科学知识,“格物致知”,格物指自然科学。而“厚德载物”,则不能缺少,它是另一半,德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杭州经常下雨,“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雨多草木就茂盛。下午又有雷阵雨。密密的雨丝,秦时是这样,汉时也是这样吗?《大中国》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最高山坡……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我们大中国呀,好大一个家。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我们大中国呀,好大一个家……”
城里不能“耕读”,莳花种草,聊可慰藉。笔者教书,耕读肯定谈不上。不过住一楼有好处,在院子里,用盆子种了十余株花木。体型大的有榕树,更大的为枣树,较小的有红枫、月季、无花果、文竹、兰花、栀子花等。花木可爱,每日面对,意趣盎然。笔者还买了小小一座假山,约五十公分高,太湖石,缝隙里生长着成把的不知名的小草,另一侧为文竹。太湖石,贵在“瘦、漏、空”,只有这样,放在假山底部的盆子里的水,才会源源不断地供给小草和文竹。我惊叹它们的生存能力,那小草有十五公分长,手握盈把了。每日为花草浇水,乐此不疲。那塑料水管里流出的是滋润生命的琼浆。珍爱之心,弥当可贵。农人与樵夫,自古是浪漫之称,盖因农人培植庄稼;樵夫行走在草木欣欣的山间,拾得枯枝。事出有因啊,我理解了古人为什么要“耕读”了。
杭州的雨天,不要以为都是绵绵细雨。有几天,天一直在下雨,序曲是雨脚密密的小雨,到高潮时,大雨倾盆而下,院子里来不及排走的积水,被暴雨打起一个个大大的水泡。倚窗而立,湿漉漉的屋顶和围墙,闪着银色碎光,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快感——炎热的夏天里,让人手脚生凉。街上是灰色的,背景是黑的树,来往的车辆打起了车灯,这世界全都是水,马路上、屋顶上……与家乡的雨不同啊,家乡的雨多是打在瓦片上叮当作响,密时似双手拨弄琴弦;疏时,似钢琴弹奏。也有大雨,屋檐上流下如注的雨水。青蛙在雨声中高唱;鸟儿归巢,偶有遇雨的,它们箭也似的向远方窜去。高尔基写过一篇散文《海燕》,在暴风雨中欢唱的海燕,迎风博浪,与躲在礁石下的企鹅形成鲜明对比。
我是二十多岁才看到海的。她空旷、寥廓。据说战马都为之长嘶,战栗不已。从山中来,对大海倍感新鲜。“饮马黄河”,豪情万丈。普陀山之巅,触目浩瀚,蔚蓝色的一片,心生层云。黄河两岸,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无数战将在此饮马;而海洋这个生命的发源地,是如此壮美,怪不得她包罗万象,使地球上的生命如此繁多!地球大半面积是海洋,舟楫之便,诞生了近代文明。地中海、爱琴海,荷兰、英国、希腊、西班牙、罗马……掷地有声。中国富有漫长的海岸线,但自给自足的经济,阻挡了它走向世界的脚步,近代落伍了。大海恰似大山。
当国人睁开眼睛,万花筒般的西方世界令人眼花缭乱。近代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戊戌变法”,探讨过君主立宪,还有共和制,谭嗣同为之喋血。孙中山建立了民国。与法国不断发生的复辟以及变更不同,中国是清廷退位。孙中山选择了广东为起事地点,建都于南京。但是要改变几千年旧俗,殊为不易。孙中山的“新民运动”,影响有限,还有“训政”与“宪政”之别。蒋介石以也开展“新生活运动”,但是仍不得法。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积贫积弱,国人普遍丧失自信。民国时,政府竟要求取消中医中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诞生于西方的马列主义,成了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她是更高一阶的社会形态。历史一环紧扣一环,中国的资本主义已有一定基础。是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马克思主义为之消弭,“吸收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广泛共识。
中国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屹立于世界东方。事实一而再地证明,儒家文化圈同样可以发达、中兴的,马克思主义更是适合中国水土的。一代又一代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精髓是要把中国的国民性、历史、传统、山川地理都考虑进去。面对大海,思绪连翩。毛阿敏唱道:“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目睹祖国不断前进、进步,炎黄子孙信心十足。
大海潮起潮涌,世事风云变幻。中国当立潮头。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做时代的弄潮儿,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英勇奋斗。
啊,摇篮!祖国用海洋一样的胸怀,为每一个炎黄子孙,敞开怀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东西,复兴祖国,人人有责。
多雨,频临大海的江南,给人几多遐思。兴起于衰落,在这块吴越之地上。物产富饶、气候温润的江南,是我们的家。杭州尤其是代表。杭州周边有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华东,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其余还有四省,即安徽、江西、福建、山东。这长江三角洲,串起了太多的历史积淀,见证现代的辉煌。笔者曾在上海读书,在外滩,从吴淞口顺着黄浦江吹来的海风,吹乱了我的头发,衣服掠掠作响。有许多东西,已经成为过往,不再重来的一切,以一种固定的姿态留在记忆深处,熠熠发光,沉寂,但不消失。那车水马龙,那江边的长堤,那霓虹闪烁的南京路、金陵东路、西藏南路。是什么东西撩拨着人们的心。现代文明,中西合璧的上海风情!“年少不解风情”。只有离开了上海,才觉得那时的珍贵。“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再后来,开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生活,成长岁月,像风筝飘飞。记忆有深色有浅色,成了弥足珍贵的深浓背景。生活像自己小时候的书包,里面有稚气的弹弓,有潦草的笔记本,也有整齐的教科书。笔记本散乱成册,情感何其之真,何其之深。
上海那万家灯火引起的波澜在自己内心翻滚。有一次也是较初去的一次,是大学本科毕业,工作三年后,去上海出差。当时,电车在南京路踽踽而行,人群摩肩接踵。我从乡下,来到上海,有一种陌生感。因为大学本科是杭州读的,杭州也是一个大都市,这种陌生,是一种心态上的陌生,因为我离开杭州,去了宁波城郊。“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生活的欢乐”,而乡下,田野阡陌交通,公路蜿蜒,还有人烟稠密的市uGSEvUdL/RsYBIpv+Y7+kfjlIlcL+vpgmtfWsKTxNZE=镇,构成了乡下的世界。工厂去宁波市区不过二十多分钟车程。但就是这二十多分钟,成了与城里相隔的距离。其后到了同样位于郊区的一所中专,教化学。书声琅琅,满目青葱,青山逶迤,我在那里度过了一年时光。那次上海出差,就是学校所派。“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傍晚时分,在繁华的南京路,我在自动售货机上,买了一杯雪碧。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横着涂着绿色油漆的栏杆。我在一家一家商场门口走过,只为了感受这现代气息与氛围。南京路作为步行街,是近几年的事。我在街心的本凳子上小憩。能来上海读书学习的话,就能梦圆了。
那时极年轻,不能预知未来。当我看到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其中夹杂着塑料包装味以及各种工业品的味道,它们直冲鼻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商场外,灯红街绿,鬓香衣影,售货员小姐吴侬软语。我为这国际化大都市陶醉了!弯弯的月亮升上天际,俯瞰着都市的繁华,可没有人“邀月共饮”, “对酒当歌”,月亮是不属于都市的。清晨,我看见几个绿衣邮电小姐,骑着绿色自行车,从梧桐树下,街道的深处驶来,铃声清脆,不一会把报亭的报纸换掉了,有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大上海!只是当时还没有接触到市民的市井生活,要深入了解一个城市,这是不可少的。
我只知道我要经过考试,继续上学,才能来到上海。
考试意外的顺利,英语是我的强项,很多人却为之所阻。其它如《红楼梦》的作者,我知道是曹雪芹,《儒林外史》是吴敬梓;朝代更替为唐宋元明清;马克思主义有三大规律和三大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为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宪法上,无产阶级专政、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是国体……
来到学校(上海交大)第二天,就是英语摸底考试,因为成绩不重要,大家都比较放松。“工程馆”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欧式风格,就在高耸入云的现代化的图书馆的旁边,我们在它的二楼一间教室内考试。与以往不同,增加了听力。以前学英语,被戏称为“哑巴英语”,只认词,不对话。此时已起了变化。听力不能抓住听牢(catch)每一个词,只是懂其大意,某种程度上是蒙的。而语法题,过去式、完成时、倒装、虚拟语气、省略等等,因为期间有变化,而且命题者下了套,不是很容易。虽然不重要,我还是为这次考试捏了把汗,万一不好,脸上无光。我猜测自己能得四十几分。
考试结束,回寝室,我的步履并不轻松。当大家聚拢来,谈论考试成绩时,我坦言“只不过四十来分”,让我意外的是,大家显露出十分惊讶的神色。原来这里有噱头。英语考试在九十年代,各种考试普遍的分数是几十分,五十分以下。就像不久前还一直存在着的考研英语现象,能过五十分已不错。三十几分就能被录取!同样刚入学的几位同学说,他们不过二十几分,我已认出一位本科学医的同学。这是先前认得的。至于英语,正如预料,接近五十分。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我前一天,在上海火车站下车后,是乘公交车去的位于徐家汇的交大。具体情景已记不真切。只是当我提着铺盖行李,坐车时,因席子有些挡道,一位大姐模样的上海人,说了一句话:“迪能介带草席来读书(怎么带着草席来上学)”?因为上海的杂货铺,席子到处都有。只为图方便,犯了常识性错误。
还在杭州“工大”读本科时,我是“卖鱼桥”一带店铺的常客,151路电车,从湖墅路并不宽大的街道上驶过;两旁的梧桐树衬映着小街,浓荫密集。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店铺。我就是在日杂小店里买席子的,现在那一带早已改造得面目全非。初来都市“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地方,已无处可寻,只有惆怅。
这是关于“席子”。那天,进得交大校门,门前“交通大学”几个大字的校牌,印象深刻,至今头脑中挥之不去。大门是中式的,毕竟是名牌大学,校门这么有气势,而且充满中式底气。进门不远处,抬头看见了红底横幅,“欢迎XX年度双学位生”,交大这么多本、硕,竟还惦记着我们几十位双学位生!
徐家汇校区是交大本部和老校区,从正门到处于另一端的宿舍,得步行三十分钟,校园相当大了。校园里的草坪,草木菁菁,两旁的道路非常宽阔,法国梧桐遮天蔽日,还有一座学生领袖的烈士墓;铜质“老鹰”雕塑振翅欲飞(后来据老师讲,此地原来是毛主席塑像);道路两旁,多为西式古老建筑,有前面提到的“工程馆”,还有“上院”、“下院”等。教室木地板,里面并没有陈旧感。这是后来看到的。其中图书馆斜对面的一处小巧的西式建筑,为校长办公室,有一位高年级的双学位同学,就留在了那里,成为工作人员。大上海给人一个印象,就是开放、平等观念和大气。
那天,我背着行李,去宿舍附近的报到点,中途看到几个与我相仿年纪,也提着行李的新生在歇脚,不觉好奇。上前一打听,果然也是“双学位”生,前来报到。其中一位就是上文英语考试时所提到的学医的同学,他们来自江苏一些高校,为本科后留校担任思政工作的。我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而他们为“思想政治教育”。后来,两个专业班的同学,常合在一起上公共课,有英语、马列原著选读等,彼此很相熟。
人都是先入为主。初进交大的日子总让人难忘。笔者的社会科学及工程系,座落在学校大门内不远处右侧,原为老图书馆,屋顶“图书馆”三字还依稀可辨。它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社科系位于二楼,一楼为人文系(几年前合并为人文社科学院,现在可能已单独为社科院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人文学院)。办公室门口的空地上,常停着几辆大巴,一些是去闵行新校区的。旁边的道路上有汽车驶过,仔细一看,有的是为学校食堂送货的冷藏车。
我们在系会议室听美、日专家讲座。系办公室有六、七个工作人员,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性,打交道最多,她分管我们的成绩登记。我们常在系办公室走廊内,看一学期的课程安排,讲座介绍等。
那次报到后的次日,系里为我们举行欢迎会。好几个老教授亲自出席。系主任讲话,副主任主持。几十位同学在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有几位是企业来的,其中有黑龙江大庆油田宣传部门的,前来培训,思政专业。
“学在复旦,住在交大,吃在同济”,是当时的流行语。同济自建了冷库,因此菜肴丰盛。而交大的研究生楼有两幢,都有十七八层之高。一幢男生,一幢女生。寝室为套间,二、三个房间各住三、四个人,公用一个卫生间,卫盥设施齐全。走出套间为走廊,很宽阔,一头安装着电话机。我们7楼12楼都住过。洁白的墙壁,表达着它的雅致,红色的地砖有一种亲切感。从窗口望出去,淮海西路与华山路上车来车往,行人如蚁。宿舍靠近后门,出后门马路对面即为一家小卖部,油盐酱醋,一应俱全。这使我想起了杭州的“工大”。
工大当时叫工学院,“工大”现在的翻译为“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浙江技术大学),工学院时为“Zhejiang Engineering Institute”(即浙江工学院),Institute有研究院的意思,Engineering为工程。这翻译肯定参考了国际惯例。我当时学的是机械系“腐蚀与防护专业”。而工大现在已经是文、法、理、工俱全。浙江工学院的校名由全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书。赵先生已去世,享年99岁。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米市巷,也叫长板巷,这个工学院与市区连接处。它是工学院去市区的通道,而不是现在工大朝晖校区的正门。道路不宽,仅容两车交会。两边低矮的民居很多很密。有桥翻越运河,运河在这里转了个弯,从学校当时的大门东去,河水又黑又脏(现在经治理,已清了)。151路电车开往武林门,沿途经过沈塘桥、半道红等站。湖墅路与米市巷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邮局,常去那里寄信还有别的。
现在,有一次回母校工大,宿舍楼依旧,食堂兼礼堂依旧,只是生活区不再有操场和球场,当时我们在此锻炼和上体育课,留下我们年青的身影;当年教学主楼,已并不显眼。依稀记得,我们开学的第一节课为英语课,就是在主楼一楼上的。此次,在宿舍楼前,我看到了崭新的邮局,与交大图书馆前小商场旁边的邮局,并无二致。
在工大时,常去运河边漫步。田畴成片,野草丛生,使人想起故乡。躺在草地上,恍然不觉已来到大都市,开始了求学之路。现在那里早已是成片居民住宅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总让人敬仰,还不乏激动。保尔为了理想来到西伯利亚修筑铁路,有火车开来暂停,当他在冰天雪地里与昔日的恋人,成了贵妇人的——冬妮亚相遇,各自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冬妮亚的裘皮大衣里裹着舒适,保尔则要把一生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人们的解放事业!这部小说是初中的时候看的,印象极为深刻,看到保尔与冬妮亚麦草堆里的一幕,以及保尔坚定的信念和决心,非常感动。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看第二遍。喜欢小说,却没有大量时间以供阅读,只在人生的边上零敲碎打。费玉清唱道:“真情像草原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总有云开日出时候。万丈阳光照亮你我。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就在最冷,枝头绽放,看见春天走向你我。雪花飘飘北风啸啸,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此情长留,心间……”
钱钟书有《写在人生的边上》,我也购买了胡兰成的散文,可惜都还没有细看。胡兰成是汉奸,但听浙大的老师说,其人可废,文不可废。人生景像,变化万千。大漠孤烟,因无风,而挺直,它使人想起家乡的炊烟,以及大人呼唤小孩吃饭的声音;万丈瀑布在岩隙里,磅礴而下,使人想起美国与加拿大交界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我看到过庐山的瀑布,贵州赤水河附近的震耳欲聋的大瀑布,当然还有坐落在杭州九溪烟树旁秀气的小瀑布,还有很多,不能一一细忆;风吹松林,涛声滚滚,使人想到“松下问童子”的浪漫,彼时的松下相必是风平浪静;“独钓寒江雪”,以及“红泥煨火炉”,我真盼望哪个独钓者,钓到一尾大鲈鱼,在火炉上煮熟,品酒祛寒。还有很多、很多。生活的内容是如此之多,也是那么厚重。
求学的路上有艰辛也有欢乐,比陆地广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胸。只要胸生层云,天险可渡,坎坷能变通途。
伟大的祖国,一日千里。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困难。让改革惠及全体人民,把改革改到人民满意为止。笔者在论文中曾提到“政治是调节利益关系的”,这是笔者管见,未曾有人提过。之所以这样提,是因为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调整利益,包括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还有其它。原始公有制,猎取的肉要分得均匀;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社会主义是个全新的社会,不但利益分配均衡、合理,照顾到劳动力强弱,而且进一步提出“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切的背后,有生产力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已能做到这一点。社会主义的中国,其生产力已非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的1848年的德国、法国、英国可比。改革中会有困难,也会有杂音,尤其是贫富差距不能过大。
祖国是人的共同体,每个成员在此繁衍生息。“大河有水小河满”,还是要强调共同利益。当小溪欢唱着从丛山峻岭而来,我听到了祖国的脉息;当平岗风呼,我听到了祖国的召唤。不管你来自何方,都是大地之子,祖国之子。祖国,共同的家园,“你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儿女的心窝。”春风用她温暖的双手,拂过高山、拂过平原、拂过垄畴,山绿了,水青了,庄禾茁壮成长。中国——东方古国,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实验方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古老传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任何故步自封都是不对的;任何妄自菲薄,摧毁自信,也不是中华民族的孝子贤孙。世界本有多样性,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最有民族性也就最有世界性。其中,说明问题的是中医,阴阳平衡同样可以治病。什么是科学,将来或许会有新的解释。“中国应该给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年时期,青年要报效祖国,在为民族复兴的大业中,砥砺品格,创造人生。下面是笔者有关学习胡锦涛同志2012年“五四”讲话精神的体会文章,照录如下:
青年应奋发
——学习胡锦涛同志“五四”讲话
“民族的光荣属于中国青年!”胡锦涛同志在今年5月4日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如是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今后国家什么样子,取决于青年。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还有其重大的社会作用,因为青年少羁绊,多热情、重创造、无负担。一代一代的热血青年,“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中国青年运动展开了浩浩荡荡的发展征程”。
五四启蒙运动影响深远,堪与欧洲文艺复兴比美。欧洲文艺复兴反抗封建和教会,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传统,即民主和科学。中国的五四运动,引进西方所长,指归为“洋为中用”。这里有深刻的原因,即中国传统与“工业文明”有龃龉。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中国青年奋勇搏击,救民族于水火之中。此一时,彼一时也。中国青年当代重燃“国学热”,背后有原因。人类的信息社会露出端倪。工业化已经普及,它的负面效应,即整齐划一,分门别类、刻板单调,显出弊端;环境矛盾突出;由此引起的金钱和消费文化泛滥成灾。前辈们为了民族振兴,殚精竭虑,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青年应接过他们的旗帜,奋勇开拓,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具备世界眼光,立足中国,志向高远,“祖国的未来属于中国青年!”
时代呼唤青年,青年拥抱时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精神的富翁”,要献身于祖国和民族的事业。在校大学生正是努力学习,增加本领和才干的大好时机,大学生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要深入了解国情,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清华学子焦三牛等,在新疆基层当镇干部,后受重用,就是同学们的榜样。不要苦叹报国无门。报国之路,非常之多,也非常漫长。“是金子总有价值”。创业并非一定要在大城市,“孔雀未必全东南飞”。脱颖而出的是尖锐。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前进道路上面对着这样那样的风险和挑战”,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越是艰难困苦,越是锻炼人的好时机。“亡于安逸,兴于困苦”,勾践卧薪尝胆,成就事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同学们要练好内功,既有远大理想,又从现在做起、身边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青年不能辜负党的关怀和信任,共青团要成为党的得力助手。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开拓,致力于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事业。青年大有可为!
青年有青年的特点,身体和心理处于剧变之中,党和人民关怀青年、爱护青年。青年有青年的长处,也有不够成熟的短处。青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大为作为的阶段,为国家和民族增添活力、敢想敢作!“心有千千结”,要的是国家和民族情结,并为此而努力;不光是“卿卿我我”。“亲情、友情、爱情”中的亲情,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博爱”。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力量,应主动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列,为开创社会新风发挥积极作用”。青年人的心是相通的,既具普世价值又具民族价值。要形成具有民族和当世价值的中国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青年人责无旁贷!
胡锦涛同志对青年提出五点希望: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行。这是党中央对青年的崇高要求,也是新的提法。五个方面浑然一体,立意高远,精辟警世。
认识青年的职责,不但是党和社会的要求,对青年本身也意义重大。青年期的重大问题,要用马克思主义作解答。
同学们应当做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这样的青春才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也为人生的华章,描上浓墨重彩的首初之笔。
注:引用的都为今年5月4日胡锦涛同志的《讲话》。
社会生活如万花筒一般,马克思主义光芒四射。过往让人珍惜,脚印串串,迈向前方。笑对人生。谢东的《笑脸》:“常常地想,现在的你,就在我身边露出笑脸。可是可是我却搞不清,你离我是近还是远。但我仍然仍然相信,你和我前生一定有缘。于是我就让你看看我,一往情深的双眼。书上说有情人千里能共婵娟,可是我现在只想把你手儿牵……常常地想,现在的你,就在我身边露出笑脸……”
二、马克思主义解读
由于专业的关系,笔者也懂一些马克思主义。因为不是中文专业毕业,上面所写不够道地。但不后悔学习理论。为了方便起见,不另行成文,对当前的社会情态略作一些马克思主义解读。以求教于同伴和方家。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邓小平语)。中国不但具备而且早就具备进行社会主义的条件。克服贫富差距,主要应按劳分配,恩格斯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1] 社会主义创造了按劳分配的条件,原因是主要为公有制,至于其他,恩格斯还说:“而合理的想法只能是:(1)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2)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趋势”。[2] 按劳分配是先进的分配方式,也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一部分。
社会主义为什么在相对落后的中国和俄国发生?恩格斯说:“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3] 物质决定意识,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只要具备条件,上层建筑就会也能够出现。
使人想起革命圣地延安,物资匮乏,精神富有,聚集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同决定性的作用。普鲁士国家也是由于历史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而产生出来和发展起来的”。[4] 这是恩格斯的话。就整个中国而言,已经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条件。
在交大读双学位时,课堂上老师举过西藏从农奴制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的例子。这是因为西藏周围都已经是社会主义制度。恩格斯说:“要从经济上说明每一个德意志小邦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或者要从经济上说明那种把苏台德山脉至陶努斯山所形成的地理划分扩大成为贯穿全德意志的真正裂痕的高地德语音变 的起源,那么,很难不闹出笑话来”。[5]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笔者本科学的是工科,机械设备都有一个个部件组成,每一个部分都不可缺少;还有机器之间的匹配,要考虑很多因素。工程师很聪明,他们发明了标准件和通用件,否则,举个例子,各种牌号的自行车将无法修理。螺母、螺帽、螺钉、铆钉、一些部件等都是标准件,可通用。然而,理论则不同,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也要用全局的眼光打量事物。“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简单的一次方程更容易了”。[6]
恩格斯曾经引用过摩尔根的话:“只要进步仍将是未来的规律,像它对于过去那样,那么单纯追求财富就不是人类的最终的命运了”。[7]此一时彼一时,人类有史以来就是追求财富的过程,只有原始社会例外。经过否定之否定,人的价值,以及依附于其上的话语权以及精神快乐迅速上升。早在十九世纪,恩格斯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就拿我们今天的欧洲来看吧,在这里,阶级斗争和争相霸占已经把公共权力提升到大有吞食整个社会甚至吞食国家之势的高度”。[9]这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笔者“政治是调节利益关系的”观点,这利益是广义的。
国家政权看掌握在谁手里。“小政府”应商榷。社会主义国家更可以增强服务职能,发展第三产业是手段之一。温情部分地代替利益,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这不仅仅指自发的市民社会。
商品与市场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文明,但它不是最好更不是最终的。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就分析说:“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9]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清廷是退位的。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辛亥革命的进步性,不言而喻。“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10]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上层建筑是革命的,促进并与经济基础的良性互动。共产党成立及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在此不再赘述。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内外原因都存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更是旁门。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大多数就是劳动群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然而,“产品和生产都任凭偶然性来摆布了”必须克服。社会主义是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
恩格斯说:“随着商品生产,即不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换的生产的出现,产品必须易手。生产者在交换的时候交出自己的产品;他不再知道产品的结局将会怎样”。[11]尤其是,恩格斯说:“当货币以及随货币而来的商人作为中间人插进生产者之间的时候,交换过程就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产品的最终命运就变得更加不确定了。商人是很多的,他们谁都不知道谁在做什么”。[12]这番话仍有现实意义。交换过程要克服无政府状态。笔者常去菜场买菜,一个西瓜,瓜农那里拿来五块钱,消费者购买时涨到二十块。这中间环节几多,层层加码。其他商品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长此以往,消费者、生产者都会怨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商文化缺乏丰富的人文精神,显得单调。中国人不重商,为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产品经济的到来,确立了取向。这和中国人“天下大同”的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和解放”所契合一样。“重农抑商”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不这样,会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即使理论上也是这样,马克思说:“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13]应重视和发展实体经济。
而正是产品易手,成了商品,才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有一段话,耳熟能详,那是恩格斯说的,“但是,每个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都有一个特点:这里的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控制。每个人都用自己偶然拥有的生产资料并为自己的特殊的交换需要而各自进行生产。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它的成本,到底是否能卖出去。”[14]市场像魔法一样地出现了,众多的商品生产者在此一搏。
生产者实现价值后,接着就是分配。马克思说:“但是,在社会中,产品一经完成,生产者对产品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在的关系,产品回到主体,取决于主体对其他个人的关系。他不是直接获得产品。如果说他是在社会中生产,那么直接占有产品也不是他的目的。在生产者和产品之间出现了分配,分配借社会规律决定生产者在产品世界中的份额,因而出现在生产和消费之间”。[15]神奇的市场!人不能沦为生产机器和消费机器,要发扬人的主体性,物质消费不过是人需要的一部分。
资本家得到的只能是工人的剩余价值,而机器和高技术的采用,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权利,所以产业后备军产生了,在进行生产的工人工资也被压到最低程度。这样,生活资料的消费就会萎缩。一旦危机来临,“交易停顿,市场盈溢,产品大量滞销积压,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停工,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16]这让笔者想起了中学政治教师讲的一个故事:天气奇冷,小孩问爸爸,为何不买煤生炉子?爸爸说,爸爸失业没钱买煤。小孩不解,哪你为什么不去继续挖煤?爸爸回答是,煤太多了!很说明问题。
生产是根本,交换有它的局限性。我们要分清手段和目的。恩格斯说,危机时“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17] “资本家自己也由于资本的猛烈积聚而感觉到这一事实,这种积聚是在危机期间通过许多大资本家和更多的小资本家的破产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制在它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18] “如果说危机暴露出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驾驭现代生产力,那么,大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向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国家财产的转变就表明资产阶级在这方面是多余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初排挤工人,现在却在排挤资本家了,完全像对待工人那样把他们赶到过剩人口中去,虽然暂时还没有把他们赶到产业后备军中去。”[19]
恩格斯还说“因为正是这种过剩阻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变为资本。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要不先变为资本,变为剥削人的劳动力的工具,就不能发挥作用”。[20]其间有深刻的道理,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就是从“商品”和“资本”入手的,“而现代国家也只是资产阶级社会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组织。”[21]社会主义国家怎可不作为呢?笔者管见,可先从服务开始。宏观调控坚强有力。
关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22]恩格斯也说:“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23]经济震荡,引起社会不稳,承受力有高低之别。这些已有先例。“金融风暴”是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资金链断裂,造成破产,变成悲剧。要维护大局,社会主义社场经济要力求将危机避免之。
关于未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4]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是指公有制。公有制有其必然性。
为了发展生产力,建立自由、民主、公正、文明的新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我们要利用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历史有它的承继性。社会主义有自身的原则。历史不能割裂。尤其是东方文明长期萎靡,现在,世界看好东方,期待东方民族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世界只有协作才能进步,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自信。世界是多样化的,每一种文明都是生态的一部分。生态只有平衡,世界才会多样和繁荣。
马克思曾经引用过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人士的一段话:“但是有人会说,经济生活的一般规律,不管是应用于现在或过去,都是一样的。马克思否认的正是这一点。在他看来,这样的抽象规律是不存在的……根据他的意见,恰恰相反,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25] 马克思并不赞同这段话。历史一环紧扣一环,否定之否定。同是人类社会,有很多相通的东西,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和菁华,大浪淘沙。人类在人性的天幕上,描绘美丽的图画。历史不能截断。总之,吸收和利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并不摈弃好的东西,也不接受不良的东西。
垄断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入口(列宁语)。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中生长出社会主义因素。这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和通用做法,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革命和变革,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的有计划与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要靠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加以克服。这当中要靠实践检验。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最早也产生于西方,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丧失自信是暂时现象。一方面,实践已经证明儒家文化圈是可以现代化的,不能丧失传统;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势和优越性。社会主义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只是一个方面。中国正阔步走向未来。比如,以前中国的动漫市场一直是日剧,现在每年举行动漫节,诸如在杭州等地。“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产生了国际影响,可以与日剧“奥特曼”和“美少女战士”相媲美。中国的电视剧,也在东南亚广受欢迎。这些是小例子。都是社会主义的功劳。成果的取得是千百万人努力的结果。我们不能亦步亦趋,对坚持社会主义失去信心。而这种“失去”论过去和现在都有市场。
至于中国革命,列宁说过,欧洲人做梦也没想到,“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26]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27]
纵观中国革命,“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28] 恩格斯的话能够解释中国的革命事业。列宁还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29] 我们也有后来者,我们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她为我们的不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出发点和使用的方法。人文的和自然的规律不断被揭示出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不愧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当然,不能忽视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和历史特点。后人对事物的评价,很明显,应采取正确态度。
关于革命的条件,包括中国在内,列宁是这样说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30] “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中国革命的条件和前提,列宁已经作过相关的阐释和评述。前文已经提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欧洲水平,中国和俄国早已具备。历史也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共产党在掌握政权后,强有力地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生产力发展,扫除障碍,为高度文明创造条件。“冷战”已经结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将更有力度。改革是持续的过程,它的大方向是“以人为本”。人是指大多数人,即人民群众,比如民生与社保都要做好。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世界有相通的地方,西方左翼政党的一些主张,就非常好。右翼政党纯粹出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与各个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掣肘的。
《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1]为了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信仰所系!为别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是道德的高地。这是崇高性所在,符合世界大势!
三、结语
历史风云,像山岚一样变幻,世界像坚实的大山,像浩渺的大海,历史从这里走过。走在“人生的边上”,留下串串脚印。亘古不变的是人性,“人是会思想芦苇”。当笔者极目苇滩,深为这壮观景象所摄服。芦苇是多么渺小,但无数株芦苇组成了苇的海洋,它们轻风吹过时,上下起伏。更有那芦花随风飘扬。在宁波城郊,在去上海的公路边,我都见到这种景象。马克思主义非常崇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信息社会初露端倪,但传统的一、二产业,将长期存在,或许永远不会消失。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信息社会早有预言。所以,我们的时代走不出导师的视线。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就像经典力学原理一样。
生活像溪水潺潺流动,社会形态由低到高,一切都是为人们生活得更好,这就是文化。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条件,为人民过上好日子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平台,那就让我们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吧!
生活像针脚,日子密密匝匝。过往清晰可辨,真理与永恒,让人寄托。情感在胸中如海浪般起伏。笔者生活在美丽的杭州,这是个情爱之都。杭州,浙江省的省会,钱塘江两岸、西子湖湖畔。王阳明在钱塘江边历险;严子陵在钱塘江上游(即富春江)垂钓,至今严子陵钓台还在,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岸边蓑衣翁,独钓寒江雪”不知是指何人、何处?郁达夫、鲁迅……都是浙江人。
浙东,四明山麓,数次登上四明山主峰雷峰山,登高远望,“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相连……”在雷峰山顶,据说可以看到宁波,笔者有一次眺望,只见茫茫一片,这茫茫或许是云翳。甬、绍的结合部,笔者的出生地,庞大的四明山,串连着奉化、余姚、新昌、嵊州。
杭州山水平和,浙东峥嵘。笔者在杭州生活有年,西湖的情韵不能释怀。西子湖畔,一个个传奇,油纸伞小巷游走,许仙、白娘子在断桥相会。就如《读你》,蔡琴唱的,“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喜悦的经典,美丽的诗篇。你的眉目之间,锁着我的爱怜;你的唇齿之间,留着我的誓言;你的一举一动,左右我的视线。你是我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就让一篇因约而写,因故没有发表的小文作结。小文作于今年初夏时节。
西湖情韵
初夏时节,万木葱笼,“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自然的造化,人工的雕琢,西湖美轮美奂。一次次看到西湖,各有韵味,心情不同,阅历有异。今日。我在西湖边漫步,只觉得心灵纯净,若西湖之水,澄澈碧绿。美丽女神,用她的纤手,触摸了万物,使之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初夏,一个美丽的季节,樟树挺拔;芳菲嫣红。“留得残荷听雨声”,而今夏荷已长出田田的叶子,一扫冬日的暮气。
今年有闰月,端午节推迟了,往年的现在正是端午时节,“吃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天气凉凉的。前几天,气温还比较高,这几日颇凉爽,据学自然的同仁说,这与日照的角度有关,端午前后是凉的。几日来,总是下雨。大街小巷都是五颜六色的伞花,在“杭州”,“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曾经撑着油纸伞,从深深的弄堂里走出来,在西湖边流连,“断桥”边可有几多感喟?雨霁的天空,还是阴阴的,水鸟在湖水上空翻飞,自由灵动的精灵!“波撼岳阳城”,说的是洞庭湖,而西子湖波澜不惊!
夏日是蓬勃的季节,东渡的南宋,使人想到秋天,偏安一隅,岳飞纵有天大本事,也回天无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美丽的西子湖, 空气中也浸染着浪漫,忘掉了世俗的一切杂念,使人陶醉其间。“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国恨,家仇,迷醉在湖光山色之中,它是麻醉剂,使人暂时忘却了痛楚。在江南,如诗如画的地方,来了一群中原人、北方人。不经意间,成就了杭州,杭州也由此成为八大古都之一。以至于千年百年之后,仍留有印记,杭州话不北不南,俗称“杭普话”,也就与吴侬语系的软语迥异。
西子湖波光粼粼。传说,西子姑娘曾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夫差耽于享乐,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所灭。西湖边无数的恋人,在这里相依相偎,人们把杭州作为恋爱之旅、新婚之旅的首选。新婚燕尔,湖光作证。而上述传说故事,却有悲凉的感觉。生于忧患,败于安乐,但西湖是无辜的。白娘子与许仙相会在“断桥”,诉说着千古情韵,而今,很多人在此邂逅,杭州也就成为浪漫之都。明媚的山水与人相互作用,时尚、雅致。
看风生水起,西子湖白茫茫一片。远山隐隐约约,游湖小船在湖面飘荡。北山路、南山路隐约间,车水马龙,路两旁的法国梧桐行道树,高大伟岸,遮天蔽日;冬日脱尽叶子,如今换上了盛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西湖,感觉没有于人雷同。镜头里:柳丝千条;香樟勃然;湖边游人如织;公园里的草地,显露出柔和优美的曲线,透出母性;小路曲折逶迤,美丽的弧线,恰到好处。有一年的高考作文为“路”。世上路千条万条,有现成的,有新辟的;有在闹市,有在僻壤。共同的感觉是,路予人方便,更把人带向远方。而岔路、歧路可不像公园里那样好辨认的。巍巍群山,望尽天涯路,路的尽头,今夜你在何方?路虽然艰险,却是浪漫的。
“谁为河广,一苇可航。”我走过“净寺”,忍不住要多打量几眼。西湖给人明净,空灵,让人的心灵变得圣洁。多少人来到杭州,在西子湖边,徘徊、流连……西湖就像“一苇”,普渡善男信女,不管是信还是不信佛。
西湖更像一首小夜曲,宜细细聆听。那湖水是主旋律,颤动的荷叶像钲、桡、钹,中式乐器,演成变奏。微风佛面,西子湖畔的风,特别柔和,像是轻轻的钢琴声伴奏。脚步在湖滨轻移。脚下是无数人踩过的方砖。古往今来,古人留下一声声感喟,成就了西湖。“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古越之地,凝铸了西湖。城市与西湖之间,以及它的上空,充塞光芒。我也曾在傍晚,领略血色黄昏;在夏夜,看环绕西湖的灯盏,串成珍珠项链。西湖之夜的曲调如泣如诉。如果说日的光华是高音,那么,夜的乐章是低诉。西湖时时都有游人,音乐的华章从不止歇。夜半,下火车、飞机的来客也会直奔西子湖。
西湖增一分太大,减一分太小,这巨大的山水盆景,引无数游人竞折腰!多少次,在西子湖边;很多次来去匆匆。生活就像弓箭,“开弓没有回头路。”大多数人终日忙忙碌碌,奔走在形势道上,没有停歇的时候。而西湖总给人力量和勇气。当你倦怠的时候,彷徨的时候,站在西子湖边,烦恼顿消。在西子湖边定居有年,容我再细细地读读西湖。西子湖默默无语,风云际会,那岳飞、秋瑾、苏小小……都化成一串串音符,供人聆听凭吊。
夏,像乐曲即将进入高潮之时。春的序曲,刚刚过去,那是白堤上的灼灼桃花,飘飞的柳絮。柳叶长出新芽,现在已经长成长条,远望柳树,像绿色的烟霞,绿色的火焰,腾空而起。把柳条比作辫子,是近看;而远望,绿作一团,迷蒙一片。仿佛是在梦境。一长溜柳树,风起时,婀娜摇曳,像一长段绿雾。
笔者业余拍拍照,但已为西湖动容,笨拙的手和镜头,难以表达全部。到杭州读大学本科,再去宁波工厂工作,再到上海求学,又回到杭州,是亲历。回想起来,人生在杭州的时间最长。作别故乡,还是懵懂年少。风风雨雨,命运又把我带回杭州——西子湖边。美丽的西湖,我们有缘。“不枉长做湖畔人”,惟愿留作“湖畔居”!
注释:
[1]……[3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第169、169、171、172、172、171、146、140、142-143、150、143、143、53、116、48、121、121、121、123、122、123、90、120、90、82、242、243、245、250、241、308页。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