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的根本宗旨即为传递信息,新闻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影响着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语言文化交流。新闻翻译可以视为是信息的二次传递。也就是说新闻翻译具备和新闻相同的信息传递功能。文章主要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汉译彝新闻翻译为例,分析新闻翻译信息传递功能的几个特征。
关键字:汉译彝;新闻翻译;信息传递
新闻是对信息的报道,新闻的根本宗旨即为传递信息,新闻的信息功能决定了新闻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新闻翻译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影响着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语言文化交流。由此我们可以讲新闻翻译可以视为是信息的二次传递。也就是说新闻翻译具备和新闻相同的信息传递功能。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汉译彝新闻翻译为例,分析新闻翻译信息传递功能的几个特征。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四省区,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全国现有近800万彝族人,主要聚居在四川,四川省内大约有260万,主要居住于大小凉山,而其中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前,中国的彝文搜集已超过万字,国务院批准推广使用的规范彝文有819个。在彝族地区进行彝族语言新闻翻译,对于彝语区人民的信息接收和外界沟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汉译彝”新闻翻译过程中,可以总结出新闻翻译信息传递功能以下几个特征:
一、新闻翻译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信息的准确传递,可以说是新闻翻译的核心要求。在对信息的二次加工过程中,彝语新闻翻译者势必要在原有的汉语意思上,进行准确表达,不能偏离。这里的准确表达,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出现理解方面、知识方面、语言表达习惯方面的错误。有人把新闻翻译活动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思维层次、语义层次和美学层次。新闻的目的功能是为了传递信息,理所应当的,对语义层次的翻译应当是最重要的。如果把翻译拿来与写作相比较的话,它的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写作是自发的创作,可以主张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翻译,却是把原文中所包含的内容如实的表达出来,不能够自作主张。
做到准确无误的表达原文中的意思,对翻译者来说是需要做到的一项原则,但同时这项原则的要求也比较高,这是由于语言的特殊属性造成的,例如汉语和彝语是两种在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上形成的语言。在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均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彝语翻译者必须要提高翻译质量,做到吃透和超脱原文,同时还要保障翻译的流畅性。达到严复先生曾说过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同时在翻译的时候,要遵循本民族的语法规律,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为了形式上表达的正确而忽视了内容上表达的正确。对待内容的翻译,要求彝语翻译者深入了解原文内容和中心思想,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内容受众才能够正确接受。可以说,翻译过程中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决定了新闻翻译的成败。
二、新闻翻译信息传递的对等性
对等性是准确性的基础,前文中也提到过,由于准确性是新闻翻译的核心要求,长期以来。新闻翻译者往往理想化的将对全文的“忠实”作为最高要求,因为存在这样的心理,翻译者就会刻意追求翻译与原文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的完全对等,甚至追求原文的“翻版”。
但是,汉语和彝语在语言上有相互影响,相互借用的现象,例如“赶场”、“豆腐”以及“机器”、“主席”等这些都是借词。这些借用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信息对等。这就要求要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借词,一定要处理好借词和新词术语的关系问题。在借词时,必须按照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借词。同时借词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借汉语词的问题,也有汉语借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的现象,这是很自然的。由于翻译涉及到的知识面广,为了更为准确的表达意思,翻译人员必须精通各种知识。但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情况。因此彝语翻译者不但要熟悉本民族的情况,更要将视角拓宽,去熟悉彝、汉甚至多种语言。
此外,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即重视译文对受众的作用和受众对译文的反应,这就要求彝语翻译者还必须重视接受者的反应,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调整,并将彝语接受者和汉语接受者的反应进行对比,不断修改,使之做出与汉语接受者类似的正确的反应。
三、新闻翻译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新闻的权威定义,就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的既然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也就代表了新闻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本身就具有及时性。
既然及时性是新闻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新闻翻译作为新闻的一种表达方法,自然不能更改其固有属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广播新闻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传递,彝语广播新闻的翻译就必须要求“快”以达到争“新”的目的。这就是为了把新闻尽快地传达到听众中去。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及时性要求彝语翻译者在平时要锻炼自己即兴翻译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时速,准确快捷地向彝语听众译播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
四、新闻翻译信息传递的选择性
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这就是“把关人”理论,其实不单单是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存在“把关”现象,在新闻翻译过程,由于要对信息再一次进行处理,新闻翻译者在准确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选择,也会在客观上起到“把关人的”的选择作用。主要表现在新闻报道借助于翻译来传递的信息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是概括性传递还是有选择的部分传递,这就要求彝语翻译者要把一些自身认为为重要的信息段落或是内容作为翻译对象进行翻译。
此外,由于书面语可以慢慢琢磨,反复推敲。但是广播新闻翻译往往是即时性的。彝语广播新闻翻译往往没有品味思考的余地。这就要求彝语广播编译人员在编译稿件时,从彝语语法的特点出发,选择性的选取,扬长避短,力求译文通畅和准确。
(作者简介:贾巴日作(1975.5-),女,彝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翻译(汉译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