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剧本创作中的命题创作

2012-12-31 00:00:00张骥
群文天地 2012年20期


  当年宋徽宗赵佶虽然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造诣颇深的画家和书法家。宋徽宗在位时,国家曾设立画院,招考画师。宋徽宗常常亲自主持考试,他亲自命题考画师的故事,在画苑文坛广为流传。有一次,画院借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诗,作为题目。应考的画师都觉得很容易,纷纷铺开宣纸,提笔作画,很快就画完交卷了。有的画一只小船系在江岸的柳树下,有的画一只鹭鸶栖息在船的篷顶上,有的画一只乌鸦在船舵桨上咿呀乱叫。他们自以为抓住了“无人”这个关键,准能考中。谁知发榜后,这些画师都落选了,只有一幅画被选中,深得宋徽宗的赏识。原来画的是一个船工坐在船尾吹笛子。画面似乎让人听得到如怨如诉的笛声,划破寂静空旷的河面,衬托出船工因无渡客而无聊寂寞的心情。
  命题创作在作者的创作生涯里可谓多见。怎么能即完成创作命题还能让人耳目一新,观者闻之为动这是个很难的创作心路过程。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年的心得加以总结和老师们聊聊。
  上大学时老师曾经讲过审美层次是有高下之分的。并且举例用唐诗做了概括。都是描写太阳的诗句代表着三种审美层次。
  这也是审美的层次高低区分。第一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在读者心中充满着一幅山水画,可以说是美轮美奂。第二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不但出现了绚丽的晚霞画面。同时联想到了人生的短暂。在诗画之外有了感情的涟漪。可以说是神来之笔。第三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画面就好似塞尚的一幅画。景是具象的,但给人的遐想是无限的。谁看到此景谁有自己的解读心境。正可谓到了“不可言说”的妙处。
  记得很多年前,一次和王真老师聊天。老师谈起我的一个剧本,给出的评价是“直白”。我不解地问;直白不好吗?老师说;直白虽然是一种力量,但是,也要看用在什么地方。老师说;国画你懂吗?我摇头。老师接着说;意境的意思你知道吧?我刚要回答。老师摆摆手说;不可说、不可说。说出来的都不是。老师接着说;画山画水的最初是山水遍布纸上,但你能画山不见山,画水不见水的时候就有点儿意思喽。我很不解。我问:那还是山水吗?老师没有回答。顺手拿起一个茶杯举在手里问我:这是什么?茶杯。我回答。老师指指墙上他手中的杯影又问:那是什么?是茶杯吗?我点头说;是,是茶杯。老师接着说;你看墙上的茶杯还是茶杯的样子吗?我说;不一样了。老师说;但你还是知道它是茶杯对吗?我点头称是。老师说;你什么时候能写出墙上的茶杯来,你就提高了一步……
  我承认我是个笨人。老师随口一说,我琢磨了很久很久……直到有一天我和王真老师接到一个创作任务——去交警队采访,创作一台反映交通安全的晚会。按剧院要求我和老师都要写个话剧小品。很快我的小品写完了。小品的内容完全是在采访中听到的一件真实事件——一个智商有问题的孩子走丢了,被交警带到岗楼,孩子模仿交警指挥交通给交警添乱。最后交警把孩子送到家长手中。人物够喜剧成分。插诨打科似乎也能博人一笑。最后还颂扬了交警的敬业爱岗。小品很快投入排练了。这时,老师的小品也写完了。名字叫《娃娃雪糕》。听了这个名字真不知是如何和交通安全联系上的。大概过了十天左右,晚会联排了。《娃娃雪糕》是一个发生在小学校门口的故事——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总是在放学的时候守在学校大门口,他不停地询问卖雪糕的老太太:雪糕——化了没有?当孩子放学出门的时候他拿起雪糕非要给一个小女孩吃。孩子被他吓哭了。他的疯癫举动引起了家长的不满,家长准备对老人家动手,这时,卖雪糕的老太太喝住了众人,大家才知道,老人家之所以成这样是因为他的小孙女放学路上出了车祸。老人精神受了刺激才成这样。车祸的惨剧对人的创伤观众有了切实的感同身受。
  两个小品都是反映交通安全。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从那以后,我才彻底底明白了虽然创作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真正的好作品是“曲径通幽处”。
  艺术创作都是相通的。绘画也好电影也罢取材角度选好了,真是有事半功倍之效。就拿十多年前轰动全球的大片《泰坦尼克号》来说,卡梅隆创造了奇迹。这是一个近代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卡梅隆从小处入手描写了两个地位悬殊年轻人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随着情感的高潮进入到事件(沉船)的高潮中。卡梅隆四两拨千斤。用小人物的爱情贯穿了人们期待目睹的大场面。科学技术和艺术完美的结合造就了当年的票房神话。
  但是,这种“嵌入”式的创作方法也不是万能灵药。譬如,后来的大制作《珍珠港》就沦为笑谈!编导也用一个三角恋爱来贯穿全剧。可他恰恰忘了,这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战争观众对它的期待不是简单的几个场面能解决和满足的。
  08年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在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了。09年,我接到兰空某部队的邀请为其创作反映该部队在四川什邡的抗震救灾事迹。
  众所周知,这场灾难对于人们对灾难的认识程度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从第一时间从新闻媒体看到了灾区的悲惨情景。人们都知道有灾难的地方必有人民解放军的身影。怎么才能深入表现解放军对人民的无私大爱?怎么才能展示人民军队和人民间的鱼水之情?怎么才能表现出灾难对人性的考验?
  一道道问题摆在眼前。于是,我深入地了解了部队承担的任务——为救援大部队和设备开路。
  我把事件放在了地震后的第三天。部队到达一个镇子,在强烈的余震威胁下,部队要对一个残破的厂房进行推挖。
  没有想到的是被一个老人拦住了部队的进度。老人阻止部队挖掘原因是自己的小女儿还在废墟之下。老人的儿子百般劝阻老人,儿子告诉部队的首长自己的妹妹早已没有了生命的迹象……老人就是想见女儿最后的一面。面对着余震的威胁,部队决定停止机械化挖掘,命令战士们手抗肩挑也要保证老人的女儿遗体完整无损……女儿的遗体被发现了,她在众战士手中传递着……
  这部短剧得到了兰空部队首长的高度肯定。他们一致认为;对待同胞遗体的态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折射。是军民情的高度概括。
  既然是命题。题目肯定有限制的方面。但是,我们必须着眼于不限制的另一方面。要有新意可写。有内容可写。有角度去写。怎么能做到呢?我想关键在于,我们要从题目未曾限制的地方,找到展开思维的广阔大路,走向心中那个罗马。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艺术剧院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