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作为曲艺的重要形式——相声在我国的发展日渐衰落,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过分强调“与时俱进”、与现实“配合”,从而将传统抛弃,同时也忽视了相声最初的讽刺功能,而演员的作用也日渐被削弱。面临这种形势和困境,相声如要继续发展,还必须走“先继承,再发展”这条路。
关键词:相声艺术;衰落;继承和发展
一、传统相声艺术衰落的原因
相声艺术诞生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然而相声发展到今天,现其状却颇为尴尬,每况愈下,行进艰难。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例如电视文艺、现代音乐等其他新的艺术形式的冲击。但同时,人们也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即新的历史时期内,新的相声应当不断出现,而新的相声则应是传统相声的回归。其实,在近些年,相声作品的生产并没有停止,只是生产出的作品,水平非常低下。因此,传统相声艺术衰落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抛弃了传统。
1.过分强调“配合”
这里的“配合”是指为政治服务。在历史上的一定时期内,“配合”还是有必要的,例如抗战时期,文艺所反映的内容和思想基本是为政治服务的,收到很大反响。在当时,著名的相声艺人常宝堑的《牙粉袋儿》就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有所转变,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就强调过,文学从属政治的口号不继续提倡,而应当专下心来繁荣文学艺术事业。由此,我们应当明确,相声艺术感染力的加强,其关键在于把握好相声的本质,并不是搞好“配合”。
然而现实状况却相左,“配合”的观念依然存留于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不可否认,或者我们文艺领导者与相声生产者也清楚只有避开“配合”的束缚,相声艺术才能有健康的发展。但事实上,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使相声的生产在配合”中进行。许多大型的文艺演出,虽然都有相声表演,但是观众却未能欣赏到一段纯正的相声。例如,央视的“心连心艺术团”曾在各地进行过慰问演出,几乎到哪里都会歌颂当地的经济、先进人物和自然景观等。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2.忽视了讽刺功能
相声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自然也背负着思想教育的功能。有些相声以讽刺为手段,来对现实社会的现象或人物、时间进行抨击和鞭挞,并让观众字形对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出分辨。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可能发现自己就是背演员所嘲讽和抨击的一员,这让他们自惭形秽,从而进行深刻的反思。因此,在思想教育功能的发挥中,“讽刺型”的相声丝毫不逊于“歌颂型”的相声。
但就相声的现状而言,“讽刺型”相声的数量过少,有时一年,有时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出现过一部优秀的以讽刺为质的相声,可以说,这是非常怪异的一种现象。因为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并非缺少讽刺的对象。明明现实中该讽刺和鞭挞的对象比比皆是,“讽刺型”相声的取材用之不尽,但却少有人真正去采集和利用。反而去收集一些不符合相声创作的材料。尽管这些材料也通过相声规律来加工创作,但创作出来的作品,效果却平平。
因此,相声不能没有讽刺。倘若非“讽刺型”相声的数量过多,相声最终也会发生质变,那么,相声也难再称做相声。
3.演员的主体作用被弱化
一段相声的成功演出,是相声作家和演员共同的创作成果。与小说、散文等阅读型作品有所不同,相声在作家创作之后,还必须经过演员进行“再度创作”,以直观化的形式展示给观众,才能将其所具有的教育、娱乐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观众更期待出现更多数量的优秀相声作品,但实际上,专业的相声作家却不多。而就这些不多的相声作家,尽管他们有着很高的创作水平,但惹毕竟不是机器,因此,相声作品的数量与观众的需求量相差甚远。由此可见,相声创作仅仅靠少数的专业相声作家是不行的,应当有一个相声创作群体的诞生,来弥补空缺。
而由于相声演员需要与观众进行最直接的交流,因而对观众也最为了解。什么样的段子有效果,可以刺激观众神经,什么样的段子没效果,相声演员都知道得非常清楚。因而,相声演员应当成为创作相声的一支中坚力量。但事实上,相声演员的作用却被弱化,这非常不利于相声的发展。
二、相声艺术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就相声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和困境,相声想要继续发展,寻求突破口,所走的道路必然是“先继承,再发展”。
所谓继承,就是指继承传统。传统的相声经过多年的发展,其间不乏经典之作,例如《扒马褂》,曾被薛宝馄先生誉为“空前绝后”的一部作品,其无论在主题立意还是表现方法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水平。其次,传统的相声作品几乎都来自于演员自身,没有专业的作者提供给他们现场的脚本。因而有绝大多数作品的作者无从知晓,一部作品可能是一个人创作,也可能是集体创作的结果。虽然这些作者文化水平都不高,有的甚至字都不识几个,但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因此,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于是在他们头脑中,不存在什么“配合”的意识,在他们看来,只要是生活中哪个人或哪件事可笑,那么这件事就成了创作的题材,这个人就是作品的主角。再次,传统的相声,其表演通常群体化,既无论是哪一段相声,都有很多演员表演过。例如经典之作《卖布头》,相声大师侯宝林、常宝霆等人就都表演过。而他们并不用担心因为别人表演过了,自己再表演,效果就不突出了。这是由于尽管他们表演的是同一个段子,但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和特点都有不同,表现手法也各自相异。他们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特点,在原作的基础上或增或删,使其成为自己所特有的版本。相声表演的群体化不仅使同一段子的版本越来越丰富,还能促使该段子更加优秀,因此,即使是同一段子,观众也会产生常听常新的感觉。
三、结语
虽然我们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将一些传统相声重新整理和搬上舞台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首先,相声以轻松诙谐的表演让观众发笑,而同时也能向观众展现旧事的风俗风貌;其次,传统相声也具有教育、娱乐等功能,我们应当将其充分发挥出来;再次,如若我们丢弃了优秀的传统相声,便是对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艺术财产的不爱护。
而对于相声艺术家来说,他们都是承前启后者,所谓“承前”就是要继承传统,“启后”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先继承,再发展”应当成为相声艺术发展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向适.论相声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3) .
[2]高玉琮.传统相声的回归与相声艺术发展[J].文艺研究,2003(02).
[3]耿波.相声艺术的群落认同及文化想象[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0(01).
(作者简介:耿 直(1967-),北京市人,宁夏银川市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