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霞 曹蕴虹 褚长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文的“学科馆员”一词来源于英文名称Subject Librarian。在国外,“学科馆员”还被称为学科专家馆员、学科咨询馆员、联络馆员、研究支持馆员、网络馆员等等。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将“学科馆员”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在国内,对“学科馆员”概念尚无一个明确、规范的定义。“学科馆员”就是一些特殊的图书馆员,他们不仅系统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对其他某些学科领域的知识较为熟悉乃至精通,能够深入地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开发、学科信息咨询和导航、读者咨询服务、用户培训和指导等工作,为学科专业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1]。
传统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是被动消极的,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信息提供者和用户的中介,图书馆若要在信息服务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乎观念的转变,将过去的“读者到图书馆中来”转变成现在的“图书馆走到读者中去”,使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2]。
高校图书馆面对的读者多为高校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他们需要不断了解和掌握其各自专业领域中的最新论文、课题、成果等方面的情况。但是由于文献信息数量的增长突飞猛进,导致读者们在利用图书馆查找所需资料时无所适从。因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带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往更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校图书馆需组织一批对本馆馆藏资源熟悉,且具有较强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图书馆员,承担起为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学科馆员制度不仅能够使馆员主动定期与用户进行沟通,对用户的需求信息进行全程跟踪,建立起一种对口服务,而且满足了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
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也逐步转型:从以“物”为主到现代以“人”为本[3]。但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图书馆仍然停留在借还书的传统思路,极大限制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很多院校的图书馆并未对本馆的馆藏资源进行积极地探索与挖掘,从而导致学科馆员的作用不能体现出来。在管理模式上,国内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采用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即使设立学科馆员,也会隶属于图书馆中不同的部门,造成部门中工作与学科服务工作的交叉,为学科馆员的工作增加难度,致使学科馆员很难专心致力于学科服务工作。
高校学科馆员应为重点学科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进而对各院系的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作为沟通的纽带,学科馆员的作用只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学科馆员对学科用户的实际需求了解并不全面,缺少与用户、读者的深层沟通,较少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定题服务、跟踪服务,其服务的深度还存在较大扩展空间。
在国外,对学科馆员的学历要求至少为硕士,同时要求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及相关专业的知识。遗憾的是,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且学科理论和专业修养偏低,其缺少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缺乏敬业精神,创新意识不足。面对高校图书馆高素质人才普遍缺乏的状况,若想在短时间内组建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是比较困难。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虽然被称为高校硬件三大支柱之一,但是作为服务单位,图书馆长期被定位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辅助单位,受重视程度不高,学科馆员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待遇相比,均处于劣势,其相应的社会地位与学术地位也较低。
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降低了学科馆员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的效率。因此,需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实现馆员专业化和馆藏专业化相结合。同时,建立与学科馆员的服务相适应的文献资源管理模式,加强馆藏专业化建设,开办重点学科阅览室,配备专门学科馆员提供服务。此外,建立学科馆员工作规划的制度,学科馆员要明确岗位职责,提出工作规划,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充分了解所负责学科的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以及本校教学科研现状与需求等。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若要更好地为重点学科提供信息服务,需加强其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科馆员主动与对口院系的教师及用户进行沟通,定期地与其进行交流。实现网络及在线咨询业务,了解各用户的要求,积极收集反馈信息。从而为教师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途径,为教学与科研提供参考及信息深度服务,更好地做到相关课题的专题文献检索,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
目前,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最大困难是缺乏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现有的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挑选和培训,加强图书情报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文献资源检索、信息服务的技能;鼓励学科馆员积极参与科研,出席学术会议,熟悉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及研究成果。二是引进图书情报专业或者某重点学科双学位的人才。在招聘馆员时,对本科攻读其他专业的图书情报学硕士,以及具有图书情报学与其他学科双学位人才进行优先选择[4]。
高校图书馆对高校教学和科研具有特殊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学科馆员从事的是一项深度服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其他普通馆员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科馆员的物质待遇及精神激励,要体现出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到学科馆员这项工作中,进而扩大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队伍,更好地为学校重点学科服务,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服务。
[1]关继舜,查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策略探讨 [J].图书馆论坛,2010(4):158-159.
[2]陈英.论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发展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78-80.
[3]张静芝.论当前学科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9):260-262.
[4]李宝凤,吕仲敏.体育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39-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