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奥

2012-12-29 00:00:00杨凡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26期


  自1984年中国代表团重返奥运会以来,民众对奥运的热情随着中国军团实力的提升而不断高涨,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达到沸点。
  如今伦敦奥运会开幕在即,经历过北京盛况的中国民众对于奥运会的理解和情感是否发生变化?对于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运动强身的理念在中国是否普及?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是否还在持续?
  为解答这些问题,《南方人物周刊》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受访者涉及8种职业,学历横跨小学生到硕士生,年龄跨度超过45岁。
  奥运会仍将吸引眼球
  受访者中超过90%的人表示会关注奥运会。三分之一的人自认为体育迷,每届奥运会都会全程关注,57%的人对于奥运会的关注程度具有选择性差异,他们“格外关注”北京奥运会。
  提及关注奥运会的原因,“热爱体育运动”占到了30%,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目的是“为中国队加油”,另有约30%的人则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有的“随大流,跟着家人或朋友一起看”,有的“正好碰上奥运赛事转播,随便看看”。
  由于年龄段的不同,对奥运会的关注程度和原因也有鲜明的差异。在21至25岁的年龄段,因为热爱体育而全程关注奥运会的人数相对集中,50岁以上的受访者则多数热衷于为中国选手加油。
  63%的人表示,看奥运会不只是关注比赛本身,而是通过奥运会感受运动的魅力,在“观赏性”和“比赛成绩”的选择中,70%的人更注重比赛的观赏性,仅20%的人关注比赛成绩。
  奥运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现代奥运会的宗旨是“和平、友谊、进步”,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对于奥运理念,中国民众知道多少呢?
  受访者100%能够说出“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格言,但是能准确说出奥林匹克精神的少之又少,“公平?公正?”许多人回答的时候都带着问号。
  谈及对奥运理念的理解,仅有27%的人认为,北京奥运会后自己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大学生艾阳表示,北京奥运会令她印象最深的不是中国的金牌数量,也不是刘翔的遗憾退赛,而是一个叫达娜•侯赛因的伊拉克田径选手,她在战火中坚持训练,穿着从二手市场买来的跑鞋参加比赛。这段故事因为CCTV主持人柴静的一期名为《奥运瞬间》的节目,被人们熟知,艾阳在那名运动员身上感受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力量。“我突V/z6pOoziE8PkOuWZ0hr81rsg2ppFQV0ytnyRpk2dpI=然发现,奥运会的赛场上有真正的和平和公正。”
  但是,能像艾阳一样有所感悟的人并不多。硕士生宋婧就认为,“看奥运会的时候很少会联想到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奥运会在这方面的引导也不多。”
  北京奥运的激情难以持续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北京奥运会比以往的奥运会更能增加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使得北京奥运会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全民奥运的热潮。那么,以体育竞技为核心的北京奥运会是否让更多人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43%的受访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不仅如此,在北京奥运会之后,人们对奥运会的热情也开始降温。47%的受访者表示,北京奥运会之后不再关注奥运会的相关新闻。仅有23%的人对奥运会保持关注。
  50岁的邱先生认为奥运热情的减退是很正常的现象。“在举办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会热情度很高嘛。结束了,当然就不关注了。”
  而艾阳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北京奥运会之后,一些反思性话题也出来了,场馆运营艰难等问题受到关注,所以人们不会像一开始那么狂热了。”
  对于即将开幕的伦敦奥运会,民众的期待还是比较高的,43%的受访者表示“十分期待”伦敦奥运会。但与北京奥运会相比,热情明显不足。仅有23%的人表示会投入与北京奥运会相同的热情和精力去关注伦敦奥运。
  刘翔“最具奥林匹克精神”
  问卷调查中的惟一一道填空题是:你认为最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运动员(运动队)是?
  刘翔是最频繁出现的答案,27%的人填上了他的名字。经历高峰低谷的体操选手李宁、大器晚成的羽毛球选手张宁、退役又复出的举重选手唐功红也被认为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另有一部分人选择的是团队,羽毛球队、跳水队、体操队、乒乓球队榜上有名。
  尽管对刘翔2008年的表现颇有微词,肖先生仍对这位明星的伦敦之行表达了祝福和期待:“希望他能够养好伤顺利参加比赛,让世界再瞧瞧‘亚洲小飞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