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2至13日,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率三军高级军事代表团访问沙特阿拉伯,这是两国交往史上印度防长首次出访沙特,随同访问的有印度国防秘书、副总参谋长、海军副司令和空军副司令。联系到2010年2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对沙特的历史性访问,以及5月份刚结束的第四届印度—海合会工商业峰会,不难看出,印度正在“西向政策”的指引下,逐步深化与海湾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
印度“西向政策”全面实施
印度与海湾诸国地理毗邻,中间只隔着阿拉伯海,从印度的孟买到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只有967英里。历史上,这两个地区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来自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商人在印度与欧洲之间的贸易中扮演着“中间商”角色;印度的文化(数学、建筑、绘画)也对阿拉伯半岛历史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方列强的入侵打断了彼此之间的天然联系。随着冷战的蔓延,印度的海湾政策“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自身国家利益,削弱了印度与伊朗、沙特等国的关系”。[1]印度与海合会主要国家[2]分属苏美两大阵营,彼此间在印巴问题、巴以问题、苏联入侵阿富汗问题上都存在明显分歧,政治关系一直徘徊在低谷。第一次海湾战争后,印度开始从现实主义角度和国内经济改革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全方位多边自主外交,调整了海湾政策。2005年,印度提出“西向政策”:海湾地区,就像东南亚和南亚一样,都是我们天然的经济腹地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和所有亚洲邻居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我们已经对东南亚成功地推行了“东向”政策, 现在我们必须进一步走近海湾地区的西部邻居。
高层互访频繁,双方的政治合作关系不断升温。2006年1月25—27日,沙特国王对印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自1955年以来沙特国王首次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德里宣言》。2008年1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阿曼和卡塔尔,与卡塔尔签署了防务安全、投资、能源、人力资源开发的备忘录,与阿曼签署建立联合投资基金备忘录。2009年4月,印度副总统哈米德•安萨利访问科威特。 2010年2—3月,辛格访问沙特,双方发表了《利雅得宣言——新时代的战略合作》,内容涉及双方在能源、经贸、反恐、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宣言》表明将全面发展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11月,印度总统帕蒂尔访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和印度还同意彼此间相互支持,以获得2014—2015年度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沙特有意支持印度成为伊斯兰会议组织的观察员国。
经济合作(特别是能源贸易)是印度与海合会关系的中心内容。印度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石油需求巨大,其中75%都依赖进口。海合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地理位置毗邻,因此石油贸易在双边贸易中占据大头,约占40%。正是因为石油贸易增量惊人,印度与海合会的贸易额由2001年的56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10年的888亿美元,年均增幅达35.9%。海外合作委员会已经成为印度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印度在海湾地区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国。石油和天然气是印度从海湾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而印度向海湾国家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服装、轻工、农产品和IT产品上。为了进一步推动经贸合作的发展,双方从2004年8月开始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了多轮谈判。此外,双方在劳务方面的合作历史悠久,目前约有600万印度劳工在海湾地区工作,每年给印度带来的侨汇约150亿美元,海湾地区成为印度最大的侨汇来源地。
双方在反恐及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也趋于频繁,军事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印度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受害者,迫切希望与沙特、阿联酋合作以切断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外来资金援助。沙特等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也加大了反恐力度。2005年,沙特邀请印度参加在利雅得举行的国际反恐会议。在《德里宣言》和《利雅得宣言》中,加强反恐合作是双方合作的一个新亮点。印度已经和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和沙特签署了防务安全合作协定,内容包括军事人员培训、彼此派员观摩军事演习、交流信息战技术等。双方为了维护海上石油交通线的通畅,特别是阿拉伯海、霍尔木兹海峡、亚丁湾的安全,举行了多次海军联合军演。2012年初,印度国防部长访问沙特,两国国防部长一致同意成立国防合作联合委员会来处理未来防务合作的细节问题,并探讨联合研制武器装备的事宜。
利益与战略调整的需要
印度与海合会国家的相互利益需求及各自的战略调整是推动双方战略合作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双方经济互补性强,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双方除了在石油领域的共同利益之外,在服务业、基础设施、文教事业都有合作的意向。印度的服务业外包和IT技术比较发达,在全球商务服务出口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海湾国家也迫切希望借鉴印度的技术和经验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石油经济。海湾国家资金雄厚,印度有较强科技实力,如双方的优势相结合,在各自领土建立高科技合资企业,必将使双方都能取得较大经济利益。海湾国家虽然“富得流油”,但由于缺乏农业用地和水资源,其粮食消费严重依赖进口,而印度正是海湾国家最大的粮食供应国。对海合会国家来说,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据报道,未来20—30年是印度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其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也为海湾国家提供了潜在的商机。此外,印度拥有较先进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和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业,每年都吸引相当数量的海湾学生前来学习,印度目前正在帮助沙特培训医生和护士。
印度提出“西向政策”,大幅度加强与海湾国家的合作关系,是其推行全方位多边自主外交的一部分。首先,印度推动与海合会的战略合作可以扩大其地缘战略利益。长期以来,印度与西亚、中东国家发展关系时,限制、挤压巴基斯坦的利益空间是主要考虑点。其次,改善与沙特、阿联酋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切断克什米尔恐怖主义分子的境外资金来源。此外,伊朗的核计划推动着印度与沙特走得更近。印度曾寄希望伊朗成为其在阿拉伯世界的亲密朋友,但随着伊朗反西方立场的日益坚定,印度只得另找“支点”。
印度素有大国之志,近年来南亚“一超多弱”的战略格局继续向印度倾斜,有关大国对其竞相拉拢,印度自认为其“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印度想寻求在海湾、中东地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必然得重视海合会。从海合会国家的角度而言,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可以有助于制衡伊朗的地区野心。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海合会调整对印度的政策是其推行“向西看”战略的一部分,特别是沙特想通过发展与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家的关系,来逐步改变对美国的过度依赖。
印度与海合会是南亚、西亚地区经济上举足轻重、政治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地区力量,双方关系的迅速发展不仅增强与扩大了双方的国际关系与影响,对南亚和大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印度在推行“西向”政策时,将面临比“向东看”时更复杂的制约因素,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海湾地区(或大中东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独特的地缘战略位置,一直是大国竞相争夺的地区。在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下,既有美国持续不断的霸权主义干预,也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巴以矛盾,还有近年来凸显的伊朗核问题。
此外,伊朗和海合会争夺地区影响力的矛盾、“阿拉伯之春”对海湾君主国家的冲击,所有这些都给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印度深度介入该地区,除了要面对传统大国的提防和警惕,还得谨慎处理以下复杂的三角关系:如印度—沙特—美国、印度—沙特—以色列、印度—伊朗—沙特。还有,如果南亚地区的印巴问题一有“风吹草动”,或者印度国内印穆矛盾激化,必然会再次考验双方伙伴关系的稳固性。[3]
总而言之,印度与海合会的关系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仍然是以经济合作为主,辅以文化外交,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判定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徐海娜)
[1] P.R. M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