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治

2012-12-29 00:00:00周育中黄贤军
党史文苑 2012年14期


  [摘 要]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是中央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针。“注重预防”固然离不开国家廉政制度建设这个宏观层面,同时也不可小觑个体心理认知这个微观层面。前者构成社会惩腐罚劣的外因,后者则是个体拒腐防变的内因。领导干部特别要谨防四个关键时期最容易出现的酿成腐败的心理。
  [关键词] 领导干部 腐败心理 防治
  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是否能保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在成为主要领导之前直至退休一般都要经历四个时期。在这四个时期,领导干部个体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心理,其核心不外乎是廉洁自律还是贪污腐败两种心理之争。多数领导干部成功地战胜了邪念,而少数人则在错误的思想认识指导下,堕落为腐败分子。因此,领导干部要带头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除了要认真学习理解制度、正确认知我国健康的主流政治环境之外,还要洞察任职前后可能腐蚀自己的不良心理,特别要谨防这四个关键时期最容易出现的酿成腐败的心理。
  一、四个阶段腐败心理分析
  (一)下属员工时期——投机心理
  任何领导干部都有作为下属的工作经历,都有一段历练提高的时期。大多数人是靠着勤恳、细致、认真的态度和非凡的个人能力以及突出的工作业绩逐渐得到组织、领导的赏识和提拔重用的,但也有少数人凭着关系、嘴皮子功夫等旁门左道飞黄腾达。这让一些人特别是年轻的下属迷惑了,他们往往陷入是努力工作还是投机钻营的心理困境之中。在一个廉洁高效的组织中,本应是“平者让、劣者下、能者上”,但在某些地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却出现了“跑官要官”这种非正常现象,如“套近乎”:以认老乡、同学或攀亲戚为名接近上级领导;“礼尚往来”:逢年节、婚丧嫁娶、生日乔迁等送“红包”、名人字画、古董等给领导以求提拔;“形象工程”:通过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向上级邀功,企求打通上升的通道。投机钻营者的种种跑官要官行为很容易引起示范效应,恶化选人用人环境,使得很多普通干部陷入矛盾心理:是投机取巧还是真抓实干?耳闻目睹跑官要官者的所言所行,处于下属位置的一般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投机取巧既非主流大多数,也不能经受长久的考验,因而不能让投机心理主导自己积极进取的思想并轻率盲从。在实际工作中服从领导,锻炼自己,通过本人对组织和单位的贡献赢得领导的关注和信任,获得奖励和提升。
  (二)担任领导初期——“帮派”心理
  拉帮结派是少数人为谋求个人或小集体的权力和利益,通过私下勾结串通结成“利益共同体”,对帮派外的人进行排挤打压或利益掠夺。个别领导干部借助拉帮结派——俗称“小圈子”的暗招谋取权力和利益。毛泽东曾经描述过拉帮结派者的行为表现:“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这是怀有帮派心理者在帮派内部的无原则性表现。另一种是在干部考核、民主选举与测评时投“帮派票”。第三类行为是排除异己,打击在工作中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圈外人”等等。
  目前并不鲜见的“群体腐败”或“集体腐败”等往往就是拉帮结派形成“小圈子”后造成的恶果。新任领导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很容易急躁冒进,一旦失败或迁延时日,往往担心大权旁落、自己被架空,所以会产生拉帮结派、争取支持的念头,“帮派”心理就趁虚而入了。这其实是领导者不自信的表现。因此,领导干部在初掌大权时要克服自卑心理,同时在工作中循序渐进、稳打稳扎,要靠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赢得尊重,要努力凭借能力胆识来获得信任,要通过谋求工作局面的新突破来树立权威。
  (三)担任领导中期——攀比心理
  很多领导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单位作出了贡献,也得到了组织和上级的赏识与认可、同事和下属的信任与支持以及亲朋好友的尊重。领导干部事业有成之后,往往有志得意满之感,埋头工作之余,放眼四顾之下,眼界所及的可能不再是组织重托、下属期望、工作压力等等,而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攀比与享受心理也就悄然而至了。
  心理失衡—权力失衡—权力腐败,似乎是腐败分子堕落的共同路径。客观地讲,攀比心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领导干部将攀比心理与享受心理结合之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搞“权力寻租”。因为此时攀比的不是能力,不是工作,更不是贡献,而是私欲的满足,攀比的结果必然是心理失衡,所以接踵而至的就是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了。当领导干部功成名就之后,面对心底的私欲和攀比之后的心理失衡,该如何调适?这或许需要外来的监督制度与法律震慑,但时时警戒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多看看腐败分子的下场和教训,加强廉政制度的学习以及提高党性修养,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担任领导后期——补偿心理
  在领导干部临近退隐时期,上进心逐渐平淡乃至消失,容易出现的矛盾心理是:是两袖清风留下秉公守法的美名,还是金钱比荣誉重要“最后捞一把”?有着后一种想法的人其实就是补偿心理在作怪,因之就出现了“59岁”现象和“天花板”现象。很多领导干部在卸甲归田之前都是因为权力即将丧失,引起心理失落,产生不安、压力、恐惧等症状,便采取一些极端的、以损坏他人利益为前提的、为自己牟利的、不正当的甚至违法的行为以满足私欲。
  如何面对离职退休后的失落与空虚,是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思考的问题。如果站在个人或家庭角度考虑,势必会产生补偿自己或家人、“留后路”等心理。这时,不妨从邓小平等领导人身上学习一种以天下苍生为念的高尚情怀,跳出个人狭隘的私欲藩篱;经常换些角度思考得与失、名与利等之间的关系;更应该从精神生活中寻找退休后的生活乐趣,或者参加志愿活动、讲究奉献,为他人为社会发挥余热。
  二、腐败心态的防治
  经过分析上述四个腐败心理阶段不难发现,腐败心理的出现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防治腐败心理的出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外因层面——完善各种制度
  1.完善制度建设,堵住侥幸、投机心理的来源。腐败心理的存在和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的制度缺位、制度老化、制度缺陷有很大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制度需要彻底改变或者进行较大的修正,在建立新制度、完善旧制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腐败分子就是抓住这些漏洞,企图逃脱法律的惩罚。邓小平同志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党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