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区政权建设中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2012-12-29 00:00:00肖平刘建国
党史文苑 2012年14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提出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认为苏区政权建设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提供了实践平台;从中央方针政策、政权组成人员及施政纲领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苏区政权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指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为苏区政权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发挥了重大作用;阐述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理论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苏区 政权建设 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是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而实现无产阶级自身团结统一和争取广大同盟军的历史。苏区政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党在探索建立新中国的过程。在苏区面临国民党右翼的政治破坏、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的严峻形势下,政权建设倍加艰难。但是,我党充分运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条战线努力争取积极因素,谨慎消除负面因素,使得苏区的政权建设得以稳固和壮大。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诞生,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区政权建设的过程也是统一战线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一、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提出
  1.理论背景:1921年—1927年的统一战线思想。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一些先进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受苏俄革命的影响,曾提出应团结全体民众的力量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才能取得成功的观点,并在理论上作了初步的探讨,此即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中共二大根据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明确当前革命的任务仍是反帝反封建,并提出要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要组成“民主主义大同盟”。这就为国共实现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发生了重要作用。随后,中共党员刘仁静提出:“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1]P62中共三大最终确立了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2.政治形势: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政营发生分化。革命的深入发展触及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着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新老右派掀起分裂国民党、分裂革命统一战线的逆流,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也日趋尖锐。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出现了严重分化,右倾势力做出了一系列破坏国共合作的倒行逆施,甚而形成了公开破坏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政治集团“西山会议派”。在此国共合作面临分裂的危急关头,由于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并没有重视国民党右派势力的不断发展,在关键问题上一再让步,没有积极争取到对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以致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势力悍然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至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彻底破裂,我党遭受了严重损失。
  3.实践平台:苏区的建立。大革命失败后,随着革命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面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白色恐怖,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为此,党中央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右倾错误,重新审视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对农民同盟军的问题予以了重视,确立了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工作方针的基础。六大以后,从1928年到1930年,除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外,党先后创建了革命根据地15块,全国红军发展了10万多人,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干全国江西、福建、湖南等10多个省,300多个县。[2]P91至1931年,全国在231个县、1910万人中建立了县以上的苏维埃政权,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区的建立为当时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二、苏区政权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1.从党中央方针政策分析。在大革命遭到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深刻总结,对工农群众的力量予以了积极评估,对罔顾工农群众的巨大力量,而一味依靠国民党的机会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在政策方针予以了纠正。八七会议在《告全党党员书》中专门分析了与国民党的关系,论述了发动工农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应当促进并扩大激厉工人反对资产阶级,农民反对地主的阶级斗争。”[3]P258并强调“必须迅速勇敢坚决的实行武装工人和农民”。[3]P2621928年召开的六大在正确分析革命形势后指出:“应该创造建设绝对大多数被残余封建势力剥削的农民群众的统一战线。”[4]P357这是从血的洗礼中得出的经验教训,预示党的统一战线的工作重心从主要做国民党的工作,开始转到发动工农上来了,说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心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才是我党的力量之源和取胜之道。
  2.从政权组成人员分析。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5]P772为了体现苏维埃政权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性质,《宪法大纲》明确规定“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者皆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5]P773,并对代表的产生等作出了制度性的规定,这从法律上保证了苏维埃政府能够通过各级代表大会,吸收广大工农群众参加到政权中来,真正体现了工农群众当家作主。
  3.从苏区的施政纲领分析。八七会议后,我党明确认识到土地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据此,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施政纲领之一——《井冈山土地法》,实行没收地主阶级田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的土地政策。1929年4月,又制定了《兴国土地法》。1930年6月召开的南阳会议明确提出限制富农的政策,在“抽多补少”的基础上增加了“抽肥补瘦”的原则。直至1931年,我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一套正确的分配土地办法,确保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党的土地革命政策联合了农村人口90%的劳动人民,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施政纲领。通过土地革命路线的贯彻落实,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和壮大,农村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壮大,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和壮大,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迅速发展。
  三、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为苏区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推翻反革命统治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优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一切民众力量去进行战争,是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也为打败国民党的“围剿”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1.政治基础。1928年6月,中共六大通过的《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确定苏维埃政权的正式名称为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工农兵代表大会实行议行合一的原则,具有鲜明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直至全苏代表大会,是由下而上通过民主选举组成的。乡(市)为基本组织,由选民按一定比例直接选举代表组成乡(市)苏维埃代表大会。全国、省、县、区苏维埃代表大会,均由下一级代表大会按一定比例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各级代表大会闭幕后,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的执行委员会或主席团代行权力,对各级代表大会负责。通过这样的政治设计,苏维埃代表大会真正代表了工农民众的意志和利益,真正做到了让工农自己行使国家权力,充分发挥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在政权建设中的法宝作用。
  2.经济基础。为了解决苏区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和敌人的经济封锁,确保战争经费的难题,苏维埃政权在经济建设上做出一系列的有益探索。虽然苏区时期的经济建设是围绕军事斗争所展开的,属于应急性的战时经济,但也为根据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一些新的经济组织,为解放后的经济发展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针对苏区内劳动力、耕牛、农具、生活日常用品的严重缺乏,苏区各个乡村,有组织地或自发地组织起“耕田队”、劳动互助社、耕牛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截至1934年2月,各种互助合作社已遍布苏区各乡村,其中仅消费、粮食、生产合作社就已发展到2300余所,有社员7万余人和60余万元股金。[6]P621这些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合作组织,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更为苏区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群众基础。面临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封锁,正是有了工农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革命根据地才得以发展和壮大。苏区大规模的反“围剿”共5次,其余大小战斗更是不计其数,在时间上也是持续不断。根据战争的需要,各地基层政权设立了运输委员会、战争动员委员会等,组织群众编成各种战时服务队:将劳动力组织成运输队、担架队、修路队、填埋队等,为红军运输粮食弹药、抢救伤员、修筑工事、打扫战场;将妇女组织成慰劳队、救护队洗衣队、缝衣队等,慰问部队看护伤员,为红军煮饭、洗衣、缝补衣服;将少年儿童组织起来,为红军站岗放哨,传递消息、送茶送饭,等等。仅赣南地区不完全统计,苏区各县参加各种战时服务队的群众,就达60万之多。[7]P113
  四、几点启示
  1.农民是可靠的同盟军。毛泽东在其很多著述中都论及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最基本的依靠力量这一观点。苏区的革命实践越发表明,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必须从农民那里取得长期战争所需要的大量人力和物资。而经济地位的低下,深受地主阶级、封建军阀以及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导致农民相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等其他有可能的合作者而言具有更坚定的革命性,因此,农民毫无疑问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统一战线的最基本的依靠力量。这也是统一战线不断地巩固和扩大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农业人口仍占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我们党绝不能忽视这一重要同盟军和可依靠的力量。
  2.无产阶级必须牢牢地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国共合作的过程中,我党没有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失去了主动权,导致大革命遭到了失败。而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我党牢牢地掌握着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前者是教训,后者是经验。当今中国虽处和平环境,但外有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内有分裂、恐怖势力蠢蠢欲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不仅不能丢,而且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为解决当前的复杂社会问题服务。而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中,我党要时刻紧记牢牢掌握着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3.在新时期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历史证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曾指出:“没有统一战线,革命不能胜利,胜利了也不能巩固。”[8]P14针对新的历史形势,2006年党中央在《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更加艰巨,要发挥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积极作用,凝心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贡献力量。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因素,才能形成合力,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才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统一战线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分析当前的时代特征,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服务。○
  
  参考文献:
  [1]本书编辑组.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韩忠金、孙信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1921年-1949年)[M].长春:吉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