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的历史考察

2012-12-29 00:00:00裘强王永华
党史文苑 2012年14期


  [摘 要] 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在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系统翻译和出版经典著作、培养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宣传人才、注重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使用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载体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央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启示。
  [关键词] 中央苏区 马克思主义 宣传工作 启示
  20世纪30年代前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中共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并在中央苏区获得了很大成功,出现了一个学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本文拟对中央苏区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作一历史考察,期望对今天中共的意识形态宣传有所裨益。
  一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共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直接原因在于苏区社会组织、思想领域的复杂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面临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
  中央苏区是在相对封闭落后且宗法观念浓厚的山区开辟的,封建宗族组织十分普遍,严重妨碍了土地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开展,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当年苏区所在地,社会组织是普遍地以一姓为单位的家族组织。“无论哪一县,封建的宗族组织十分普遍,多是一姓一个村子,或一姓几个村子。”“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1](P74)与此同时,在反动政权被摧垮后,封建家族组织仍与红色政权并存,宗族组织中具有至高权威的族长又被当成本宗族的权力代表予以保护,人们往往对宗族条规也尽心维护。苏区思想领域异常纷乱复杂,无产阶级思想、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残余同时存在。特别是江西、福建等地的社会,充斥各种落后腐朽的思想道德与风俗习惯:迷信猖獗,吸食鸦片、赌博嫖娼盛行,建房或丧葬,“无不先请阴阳家择定时日方位,方敢进行”,信奉神灵各种“吃斋”,不胜枚举[2](P200)。妇女深受封建习俗、封建礼教的摧残。苏区建立前,农村“贞节石坊,到处林立,童养媳制度,亦盛行于一般穷苦者之家庭。……妇女缠足者甚多”[3](P188-189)。因而苏区妇女“铲除封建习俗”的诉求极为强烈,她们要求肃清旧社会里遗留下来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守节守贞等旧道德旧礼教,废除穿耳、蓄发、束胸捆乳、缠足、戴首饰等封建残余。在苏区,不同的价值观念使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如对苏维埃、对红军的认识,不同阶层和持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就不一致。多数人因中共维护工农利益的行为而对其衷心拥护,也有少数人因既得利益丧失而敌视苏维埃政权、痛恨共产党;居于两者之间的一部分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不理解,因而怀疑苏维埃的前途。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存在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首先,宣传机构很不健全。当时,宣传队不健全的问题很突出。《古田会议决议》专门指出:宣传员成分太差,俘虏兵也有,火夫马夫也有,吃鸦片的也有,有逃跑嫌疑便把他解除武装塞进宣传队去的也有,当司书当不成器便送入宣传队的也有。其次,在宣传内容上存在缺点。没有发布具体的政纲;忽略群众日常斗争的宣传与鼓动;忽略城市贫民之取得;忽略对妇女群众的宣传;对青年群众的宣传不充分;对流氓无产阶级的宣传不充分;极少破坏地主阶级武装组织的宣传;宣传没有时间性地方性。再次,在宣传方式上存在弊端。比如,传单、布告、宣言等陈旧,散发和邮寄不得法;壁报出得很少,政治简报内容太简略,又出得少,字又太小看不清;革命歌谣简直没有,画报只出了几张,化装宣传完全没有;俱乐部没有办起来;口头宣传又少又糟;红军纪律比以前松懈了;群众大会很少开,又开得不好;对白军士兵的宣传方法不好。
  二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一是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中央苏区时期,中共按照“各级党部必须有专门执行宣传工作的组织”的精神,构建了建立起了一个从上到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宣传组织系统,营造出特定有序的组织宣传环境,保证了中共对宣传工作的领导与管理落在实处。从中共的宣传体系设置来看,位于该体系核心的是各级党委宣传部,该机构担负着对内教育、鼓动、宣传,对外沟通、交流的职责,是中共一切宣传工作的专门负责机构。为了完成这些职能,中央宣传部设置了审查科、翻译科、材料科、统计科、出版科等,组建了一套较为健全的宣传系统。在中央宣传部以下,各省委也设有宣传部,具体组织和实施本省范围内的宣传工作。在省委宣传部以下还设有地方党部及区委宣传部。根据规定,地方党部及区委宣传部必须有一人专门负责做宣传教育工作。在整个系统内,宣传的最底层的管理者是各级党支部的宣传干事,他们负责将党的政治口号传达到群众。中共当时认识到,红军宣传队是红军宣传工作的重要工具,宣传队若不弄好,红军的宣传任务就荒废了一个大的部分。为此,《古田会议决议》对专职宣传队伍作出了明确规定,“各支队宣传队,受支队政治委员指挥。各大队分开游击时,每大队应派去一个宣传分队随同工作,受大队政治委员指挥。直属队宣传队,受政治部宣传科长指挥,全军宣传队,受军政治部宣传科指挥”[4](P12)。
  二是系统翻译和出版经典著作,培养马克思主义宣传与研究人才。中央苏区创办了大批红色报刊、杂志,成立各级各类出版机构,翻印和出版马列主义著作。据统计,中央苏区出版发行的报刊至少有108种,军队出版发行的报刊有37种,而出版的宣传苏维埃政策和革命斗争的书籍至少有160种左右。到1933年底,“中央苏区已有大小报纸三十四种,其中如《红色中华》从三千份增到四、五万份以上,《青年实话》发行二万八千份,《红星》一万七千三百份”[5](P30)。中央苏区的出版事业较为发达,各省、县建立了图书报刊出版发行机构,发行各自出版的图书报刊。中共对报刊与图书出版工作的宗旨和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即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要贴近群众、贴近现实,以争取更多的民众支持革命事业。有针对性的、贴近群众的文章的宣传,使中共的政治宣传更加直观具体,广大群众更易接受,更加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红色中华》《斗争》等报刊成了中央苏区红色的号角,“成为党和苏维埃的政策口号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成为党和苏维埃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领导革命战争的有力助手”[6](P175)。中共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33年4月,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其主要任务是翻译印刷马克思主义原著,出版有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该会是中央苏区第一个革命学术研究团体,其分会遍布苏区党政军和群众团体中,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网络。中共还非常重视培养马克思主义宣传人才。1931年1月,红军无线电台刚建立时,由于电子技术人员缺乏,为了充分发挥电台网的传播作用,毛泽东、朱德签发了“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于是红军总部开办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以培养人才来不断壮大红军的通信事业。
  三是注重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首先,中共领导人注重用通俗化的语言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在1929年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等十大方法。毛泽东本人尤其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在反对官僚主义时,毛泽东形象地说:“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在处理没收地主的财物时,规定“猪鸡等物,煮起来在群众大会上使大家吃,不可工作人员少数吃”[7](P124)。其次,规定通俗化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原则。“传单有极大的作用与意义,它解释每个事件的政治意义。应当吸引优秀党员从事于传单宣言等的编制,内容文字极求简单通俗。”[8](P420)为此,中共把赣南、闽西一带的方言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论相融合,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简短语言文字宣传,创造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标语口号。如“只有红军才是唯一救中国救穷人的革命军队”,“共产党是替工农谋利益的政党”,“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等。最后,注重通俗化的规范性,避免庸俗化。1929年红四军发布了如“不要写草字、省笔字”等九条关于规范红军标语宣传的注意事项。
  四是使用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载体。文艺宣传是当时运用的一种主要宣传载体。在中央苏区,中共对戏剧、音乐等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改造,保留其原有形式,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中赋予其新的内容,来宣传革命。中央苏区戏剧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紧紧围绕中共的中心任务,向广大工农劳苦大众宣传革命理论。1931年底,中央苏区成立了第一个戏剧团体——八一剧团。随着中央苏区的扩大,原有的戏剧机构及戏剧作品已不能满足革命斗争的需要,又成立了工农剧社、火线剧社、中央苏维埃剧团、蓝衫团等,负责苏区戏剧创作和演出宣传。这些戏剧团体创作了大量号召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戏剧,如《扩大红军》《夫妻问》等,并开展了广泛的演出活动,使演出成为经常化、群众化的活动。中央苏区革命歌曲是扎根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群众之中的大众文艺,是中共宣传革命理论的重要创新。内容丰富的革命歌曲,反映了中央苏区政治宣传的全貌,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反抗压迫和号召工农闹革命,如“哎呀嘞,大家拿起武器上前方,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红军哥,工农解放笑吟吟”(《战争动员山歌》)。二是歌颂苏区的新面貌,如“风吹竹叶响丁当,苏区一片好风光。打倒土豪分田地,种好田地支前方”(《苏区一片好风光》)。三是歌颂党和红军,如“竹筒吹火火焰红,拥护朱德毛泽东,领导我们分田地,自由结婚配老公”(《妇女山歌》)。[9](P133)苏区革命歌曲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通俗生动的特色内容,深受群众欢迎,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强有力武器。
  中共在中央苏区通过有组织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苏区范围内得到传播和普及,真正走向了基层和群众,得到了工农群众的认同并产生了极大的号召力,推动了苏维埃运动的发展。江西“瑞金县黄柏区女团员吕群英,一个人就宣传了11名男同志加入‘少共国际师’,还带领青年妇女连夜赶制布鞋、草鞋50多双,上面绣着‘参军光荣’、‘勇敢杀敌’等字样,慰劳新战士”[10](P6-7)。马克思主义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就使中共和群众的精神凝聚起来,进而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苏区随之产生了新气象,展现了新面貌。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谁要是跑到咱们苏区来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见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11](P137)
  三
  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是今天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的宝贵财富。
  一是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根本出发点。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形成了群众路线,认识到尊重群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与打土豪分田地结合起来,制定了一系列从实际出发、维护群众利益的政策。毛泽东撰写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进行了详细论述。比如在查田运动中,决定阶级成分时“向群众报告本人剥削情形与生活情形,看群众赞成不赞成,赞成的通过,不赞成的再去调查,决不可硬要通过”[7](P272-274)。针对南广县急于成倍扩充游击队,周恩来指出“要注意不是‘拉夫式’,不是‘指派’来的,要是经过宣传鼓动自愿到白区游击与发展新苏区的”[12](P80)。另外,也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就在于为群众所掌握,与群众利益、实践相契合。“知道工人群众的一切要求,一直到极琐细的,并且能够替他们提出来,能够领着他们去力争这些要求,能够结合一切部分的要求,而综合于工农革命的总任务。”[8](P14)中共上述反映工农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呼声的政策与主张,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推动了中央苏区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然而,在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后,随着“左”倾错误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共的政策开始忽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忽视苏区群众这个最大的实际,其意识形态宣传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例如,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宣传寸土必争、御敌于国门之外、“短促突击”等错误做法,致使大批红军指战员牺牲。在推行三百万经济建设公债中,带有一定的行政摊派色彩,博生县松坝乡每村摊派五百元。[13]在号召支援革命战争中,博生县苏维埃政府要求向工农群众再借谷三万担。[14]这种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伤害了人民群众对苏维埃政府的感情,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最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上述做法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只有从实际出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才有巨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才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土壤中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
  二是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在宣传内容上,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着进行革命战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古田会议决议》对此作了规定:“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任务之实现,才可以实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当时,军事、政治斗争、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中心工作的宣传非常多。从表面看,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但是中共将两者结合到了一起,每次做中心工作的宣传之前,必定进行一次与中心工作相关的理论宣传,从而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以扩红运动为例。1933年3月25日,在宣传鼓动方面,中共中央关于红五月工作的决议中作出如下决定:“第一,责成中央党报委员会须于四月二十日以前刊行‘红五月特刊’,各级党刊亦须准备发行特刊;第二,各级党部须保证各工厂之小报的出版及各色各样的传单标语;第三,中央关于红五月的口号须很迅速地广泛地传达到广大的群众。”[15](P57)中共为了发动广大群众加入红军队伍,前期在农村作了大量的唯物史观的宣传,然后宣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抗日救国主张,尖锐地揭露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以及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卖国政策。这样一来,苏区广大农民都痛恨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最显著的是许多不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很好的演说,国民党与共产党,国民政府与苏维埃,红军与白军,每个人都能分别解释”[4](P131)。面对这种状况,国民党南昌行营主任鲁涤平无奈地电告蒋介石说:“赣西南的八十老翁到三岁小孩都是‘共匪’。”[16](P348)通过这样的理论宣传,扩红运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仅1934年5月、6月两个月内,扩红62269名,超过计划12269名。中革军委会总动员武装部兴奋地指出:“三个月扩大五万红军的最低限制计划,在50天就老早完成了!”[17]
  三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宣传中的指导地位。中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在宣传中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曾提出:“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18](P706)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案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党内要进行思想路线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比如,对于主观主义,纠正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这对于中央苏区以及其他苏区的宣传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的影响下,中共在苏区建立了一套宣传审查制度,确保了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方向。193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就全国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发出了《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要求“在各苏区中央分局所在地必须创办一种党的苏维埃的机关报”,“经常宣传党与苏维埃目前的任务与策略,宣传本党的党纲”。这成为了中央苏区所有党报的基本原则,从而保证了新闻出版宣传的政治方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