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3岁的黄丹红在当选十八大代表之前,已经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广西种养十大女状元”、“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等。她觉得自己被称为“全国科技种养女能手”最实至名归,因为“我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果农”。
刚当选十八大代表时,黄丹红觉得这和她先前获得的其他荣誉一样,所以并没什么特别感觉。“直到后来市委书记、市长见了,都说‘十八大代表’来了,还和我握手,让我坐到他们旁边,对我很尊重,才觉得有些不一样。”
女承父业小果子做成大产业 黄丹红的父亲黄雄芳没有想到,22年前自己在一张报纸上无意看到的一篇科普文章,不仅让漫山遍野生长的又苦又涩的余甘果成了让自己和乡亲们致富的“宝贝”,还让女儿成了“做梦也不敢想”的十八大代表。
当年黄雄芳看到的文章,将我国南方山区盛产的余甘果与北方的野生树种沙棘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北方的沙棘开发已形成产业化,一些企业年产值高达数亿元,而南方的余甘果还停在待开发状态。
“如果把余甘果加工生产成果脯、果酒、果汁罐头等产品,市场前景看好。”文章的这个结论,让黄雄芳怦然心动。
其实,在广西平南县丹竹镇廊廖村,黄雄芳早已是个致富能人。上世纪80年代,当人们还羡慕“万元户”的时候,黄雄芳手里已经是10万元户了。村民们说,他是个天生能嗅到生意经的人。
1991年春天,在村民诧异的目光中,黄雄芳播下第一批余甘果种子,开始了人工种植余甘果的漫长实验。6年后,他培育出一种肉厚、产量高的余甘果新品种—“平丹一号”。接着,他花了10多万元承包了250亩地,大量培育“平丹一号”种苗。
以前,黄雄芳在村里实施的致富项目,都能带动很多乡亲和他一起干,可这一次,乡亲们没有人看好这又苦又涩的余甘果,他培育的种苗根本没人愿意买。他只好动员亲朋好友,而且向村民承诺包技术包收购,才将种苗销售掉。
转眼到了2000年,平南县余甘果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000多亩,第一批种植的余甘果也进入盛产期。此时,乡亲们关心的并不是余甘果的产量有多高,而是黄雄芳能否兑现包销的承诺。
也就是在这一年,黄雄芳在广西电大学习经济管理的女儿黄丹红毕业了。
当时,大学生毕业还能分配工作单位,可黄丹红觉得父亲年事已高,而乡亲们种植的余甘果,还眼巴巴地指望着她给销售出去。“让父亲一个人扛那么重的担子,怎么都放心不下。”黄丹红没有到分配的单位上班,而是和父亲一起,开始“打起了余甘果的主意”。
“我的同学在广东当兵,听他说在广州和潮汕地区,腌制过的余甘果非常畅销。”黄丹红根据这一信息,决定先开发余甘果果脯产品,供应广东市场,然后再考虑余甘果的深加工问题。
“我们想能不能像北方的沙棘那样,开发出余甘果果醋、果酒、果茶系列产品。”黄丹红说。
2002年,黄雄芳父女俩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另外又贷款200多万元,注册了“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和“平丹”牌商标,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占地38亩的加工厂,开发余甘果系列产品。当时仅24岁的黄丹红出任公司的总经理。
企业成立之初,主要加工余甘果罐头和果脯。随着企业对余甘果鲜果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和收购价格的不断,当地群众种植余甘果的热情也十分高涨。
为了研发新产品,黄丹红几经打听,得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绍家、刘凤书夫妇是这方面的专家,便专程进京,请两位专家担任了公司的技术总顾问和技术总监,并成立了余甘果科研中心。
有了技术的支撑,2004年春天,“平丹一号”种植面积新增11000亩,到2007年挂果时,公司收购余甘果鲜果达150万公斤。
很快,大玉公司推出的果脯、罐头等新产品投放市场。到2008年,大玉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62万元,交纳税值60多万元。
推陈出新系列产品走向世界 虽然大玉公司使余甘果变废为宝,可是,随着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鲜果产量逐年上升,再加上新品开发刚刚起步,品种较为单一,导致当地余甘果产品开始出现滞销问题。
当时的现状是,在大玉公司推广下,广西贵港、柳州、河池、百色、玉林等地5万农民都在搞余甘果种植,“公司的发展,已经不只是关乎我或家人的问题了。”黄丹红感觉到,再不推陈出新,余甘果市场将面临灾难。
黄丹红和父亲多方听取专家建议,“主要是要解决生产和销售这两大环节,特别是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
北京大学多年研究余甘果营养价值的梁学军教授被黄丹红聘为顾问。听说福建沿海地区有余甘果加工新工艺,她又赶往那里取经。
“在研发果酒的过程中,酸浓度偏高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黄丹红说,“我跑到广州农科所和华南农大向几个教授请教,找到了解决方案。”
2009年,大玉公司的余甘鲜果产品新推出了果酒、果汁和果茶。黄丹红说,“我最满意的就是果汁风味浓郁独特,甘味适中,先涩后清凉,喝后回味无穷。”
经鉴定,大玉果汁被评为“余甘系列之极品”。
新产品的推出,使大玉公司摆脱了困境。2010年,大玉公司余甘鲜果系列产品获得国家食品安全管理HACCP体系认证和质量安全管理QS体系认证。
黄丹红一鼓作气,继续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研发出了余甘果含片。公司逐渐形成了以余甘果酒、余甘果茶、余甘果饮料、余甘果保健枕头为主的7个系列品种,又申请了“大玉”、“余甘”两个商标。
从2009年开始,大玉公司的余甘果系列产品参加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销活动,产品吸引了国外的客商,当年,大玉公司销往东盟国家的产品达1万多吨。
随后,黄丹红又把目光投向电子商务领域,大玉公司与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商务网站建立了销售合作关系,消费群体很快扩大到了北方市场。
这几年,大玉余甘果公司又先后创办了4个林果场、1个珍稀种养场、1个种苗基地,总面积达3000多亩。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面积25000平方米的综合加工厂,拥有7条生产线,可年加工大玉余甘鲜果30000吨。
示范带动农村致富的引路人 在乡亲们眼中,黄丹红和她的父亲无疑是他们们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2003年开始,我在荒坡山地种植余甘果100亩,2006年开始收获,当年收入达20万元。去年余甘果进入丰产期,总产鲜果30万公斤,收入60万元。”廊廖村村民黄会东对记者说,“不仅在村里,附近乡镇像我这样收入的人多的是。”
2010年,面对央视镜头,黄丹红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为了带动更多农户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大玉公司推出激励措施,种植大户连片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者,只收取50%的种苗款,另一半种苗款作为公司与种植大户的联营投资,公司负责全面的技术指导服务,所产鲜果全部由公司保价回收,公司只在所产的鲜果中扣除10%作为公司的联营提成。
“这种做法大大刺激了广大种植户的种植热情,到2011年底,连片种植100亩以上的种植户已有30多户,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黄丹红说
近年来,大玉公司投入480多万元建立示范点,为特困户无偿提供果苗并传授技术。仅在平南县,大玉公司就为26个村提供种苗近200万株,种植面积近20000亩,带动9283户贫困户人均增收585元。
大玉公司还投资3000多万元在村里建立起3000多亩余甘果基地和250多亩种苗基地,安排了350多名农民就业。公司还和周边村屯农户联营种植大玉余甘果3.8万亩,安排180名农民进厂当工厂,工人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
一枚小小的野果,让黄丹红父女用20年心血,将它变成了一枚“金果”,用一个品牌带动了一个产业,用一个产业带动几万农民脱贫致富。
但是,黄丹红显然并不满足。
“台湾一块小小的凤梨酥,一年就能带来200亿元新台币的商机,这让我看到我们在余甘果研发利用上的不足。”参加了2012年广西骨干农民赴台湾培训之后,黄丹红说,她又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