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善于思考和发现的民族。经考古发现,远古时期牡丹就是我们的祖先华祖和夏祖崇拜的图腾;汉代医药简牍处方中,也有“牡丹”治疗“血瘀病”和“伏裹脓在胃肠病”的药物配伍,证实了其药用价值的古老。唐代以前它寓意着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唐宋以后才成为富贵之花。牡丹,其花富贵却不妖艳,雍容而不浮华,其性可疗治多种疾病,故而,历代都是人们喜爱的花木首选。
作为一种花木植物,较早的出现和价值就令人惊奇;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汉牡丹文化现象的形成,吸引了历史、考古、民俗、文学、美学、雕塑等各界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考察、探究、学习和研讨。汉牡丹文化的载体汉牡丹,生长于柏乡县,因其植株及细胞基因的古老被专家称之为世界牡丹的“活化石”:更因其常以花的荣衰和颜色变化,来预兆天下所要发生的大事,还能对人们的疑难和疾苦有求必应,使它的神秘性愈来愈重。
汉牡丹文化,不仅是奇特的植物有形物质文化,还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非物质文化。数千年过去了,它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探究其原因,与它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挖掘和研究其形成、传承和发展的深刻文化内涵,或可破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汉牡丹文化的形成
柏乡地处太行东麓,冀南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道路交错,自古就是南北必经的交通要道。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创造丰富人文历史的必备条件。
1.历史人文与奇异个性涵养
(1)柏乡古县历史悠久:县境内有仰韶、龙山和商周文化等古遗址、古墓群近二十余处。唐尧时期因地理位置特殊,在县域西南小里岗筑城,名尧城;《汉书·地理志》载柏乡故城,尧所筑也,汉以此封侯,始有柏乡之名。西汉竞宁元年为柏乡侯国;东周时属晋,于县境之北置部城,为行政设置;情因关枢偏移由部城迁衙署至今县城设柏林关,后置柏乡县。
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成为历代必争之地,同时也造就和孕育了许多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战国发生了赵武灵王推胡服骑射雪耻强国、信陵君窃符救赵获部为沐邑、廉顿以少胜多计擒燕帅、韩信部地背水之战灭赵的著名战争;南北朝时期,经济繁荣、佛教文化兴盛,宗圣寺供干余尊汉白玉铭文佛造像影响天下,王莽篡汉,大将坚镡攻部城建黄金殿,助刘秀在千秋亭称帝,汉室中兴;汉明帝刘庄感念牡丹救父恩重,修祠庙行拜祀活动,奠定汉牡丹文化的民俗基础。唐时佛学重兴,宗圣寺造北方第一释迦摩尼大石佛,五代后汉皇帝刘知远,报答昔日恋人之情死后墓葬县南,宋因人杰地灵赐“槐阳福镇”巨石匾,明重修宗圣寺并更名崇光寺,成为皇家寺院:金出名臣监察御史焦旭,元有清河郡侯张居敬、扬州路总管贾庭瑞、礼部尚书董讷以及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丹的三通碑刻、明时涌现吏部尚书吕兆熊、兵部职方司郎中张主敬,清代大学士、礼部尚书魏裔介,获封赠“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之师”等等。
(2)植物的特异性:汉牡丹高丈余,枝粗如橡,开花千余朵,花大如莲,同株花朵形状各异,有单有双,专家对汉牡丹的复花专门做过割检,发现它一朵复花的花瓣竟有215瓣,平常年份花色粉红,长势茂盛,天下发生大事之年则开素白颜色之花,枝茎衰败,且移至它地不活,人伤折之即手肿痛,花开之节,浓香四散,数里犹觉香气袭人。
汉牡丹生长在历史人文浓郁深厚的柏乡,优裕的氛围环境成就了它醇美的文化,鲜人耳目的植物特点吸引了各地众多的人们前来观瞻,聚集了不菲的人气。
2传统故事与史料的结合
思想朴实的人们为了保护这神奇的花木,通过自己的衍化创作,传唱了许多有关汉牡丹的神话和故事。神话《花神入地结连理》,成功地做到了将人们从对汉牡丹的爱护到敬仰的思想转化。而西汉末年,刘秀题诗产生的《刘秀感恩赐花名》故事,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记述的公元25年,刘秀在牡丹生长之地部南登基,开启东汉中兴的宏大历史事件相互印证,出土的汉代石人、宋代刘秀庙碑铭及清代重修弥陀寺碑文记载,此花栽培年代久远已不可考,皆日自众香国移来:《清·柏乡县志》又记,秦汉年间,刘秀避王莽兵难藏身鄗南牡丹花下而获救,感恩于寺壁留诗,始有“汉牡丹”之名。从大量史料角度明确牡丹栽培历史的久远和救刘秀这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终于使汉牡丹之名叫响干天下。
再有《弥陀救难栽奇花》、《洪武帝敬封牡丹神》、《慈禧祀拜汉牡丹》等等,数千年传唱延续,使汉牡丹从植物到人化至神化的升华,成了极具侠义正直的灵验花神。每年花开时节,来自天南地北的各个层次不同品位的善男信女,摆大供、跳扇鼓、唱花调、放烟火等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高峰时每天达数万人。据考,汉唐以来就形成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汉牡丹庙会”。
3现实思想与人格精神的反映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她不仅对待外辱强权绝不气馁,同时具有谦让善礼、爱憎分明的美德。被赋予人格和神化的汉牡丹,同样也具有和中华民族一样高贵民族气节。抗战年间,日寇曾移汉牡丹数株至本国,但穷尽技能,亦未使汉牡丹成活。汉牡丹遭此毁掠之后,多年不再发芽抽枝,人们都以为她从此灭绝。惊诧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年,匿迹多载的汉牡丹竟破土重生,再绽奇葩。因此人们称赞汉牡丹有民族气节,是爱国神花。三位开国领袖逝去世,历来开粉红颜色的汉牡丹竟开了三朵硕大的白花,和全国人民一起哀悼伟人!汉牡丹花开总有鲜明的喻意,成为民族、爱国、正气的化身,是人们真实思想情感的反映。
文化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世上最大的力量是信仰。几千年来,朝代更迭、人事变迁、疾苦与灾难层出不穷,但是人们对汉牡丹的敬仰却与日俱增,并由此演绎出数以千百计的传说、故事和习俗信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汉牡丹文化。
二、汉牡丹文化的传承
任何一种文化的悠远持久延续,都离不开传统和先进的传承保护方式,汉牡丹文化也不例外。
1.俗雅并进的特色
古代汉牡丹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靠的是从师徒传承到人们的口口相传,将汉牡丹的故事、传说、戏曲、民俗表演等,从宫廷到民问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另一方面,历代崇尚汉牡丹品性的高官雅士,祀拜之时无不作诗写赋,留下文辞溢美赞颂它的佳作,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独特的节日
作为牡丹的节日已不新鲜,但以它形成的民俗文化节日,全国独有。当地政府为保护和传承这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种,1988年设立了“汉牡丹文化节”,并约请全国各界专家学者担当汉牡丹文化研究会的顾问,至今已举办24届。慕名前来观瞻的游客及知名人士和书法名家如费孝通、裴怡熔、袁木、王学仲等留下了许多歌咏牡丹的诗词墨宝。
3.多方位创作
以汉牡丹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既造就了当地许多牡丹画名家,又使工笔牡丹在柏乡形成了文化产业,图书著作、影视作品:《散文风》征集发表全国歌颂汉牡丹的诗歌数百首;编辑定稿民间文学集《汉牡丹的传说》,列入邢台市人文选集的《古鄗神花柏乡汉牡丹》已由中国方志出版社出版,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制作播出了专题片及电视连续剧《花为媒唱活了柏乡经济》、《神花奇缘》,电视连续剧《汉牡丹的传说》正在筹拍之中。2009年,《汉牡丹的传说》被确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普通民众的广泛传唱到名人效应,从书刊影视及政府采取的各种形式的传播,所有这些方法各异的方式都是先进的保护措施,都为汉牡丹文化的延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汉牡丹文化的发展
保护传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是汉牡丹文化发展的方向。
1.载体的科学开发
汉牡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汉牡丹植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南开大学专家对汉牡丹植株的细胞进行基因繁殖,科学地保护和开发;现在培育和移植成功九大色系近千个名贵品种,集汉、唐、宋、元、清各代牡丹于一园,成为国家林业部“中国牡丹品种资源保护区”。
2.相关史料的保护
抢救性保护发掘和从民间收集历代有关(汉)牡丹史料的古碑刻石刻,并将这数百件文物放置碑刻、石刻馆廊来加以保护。这些珍贵文物与汉牡丹相得益彰,相互印证,不仅使汉牡丹文化的历史地位愈加坚固,更凸显了其较高的学术价值。
3文化基地的建设
汉牡丹文化基地是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周边崇光寺、古部城、千秋亭、光武庙、牡丹庙、博物馆等古文化遗址,形成了集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古迹游览、文化展示为一体的“中国牡丹文化城”。
作为地域文化形象和品牌的汉牡丹文化,体现着柏乡独特的文化魅力。汉牡丹文化和汉代牡丹这古老神奇花木,同共聚一园的历代牡丹,所承载和展现的自然美与文化美,不仅为柏乡打造中国牡丹文化之乡贡献着巨大的力量,也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增添着无可比拟的光彩。
(作者单位:河北省柏乡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责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