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邯郸大名府有种民族风味小吃,叫做“馓”。
“馓”,在大名方言发音中读sa(飒,四声),《现代汉语词典》中找不到。“馓”这种吃食,似乎也是大名所独有,它与同字不同音的“馓”(san,散,三声),风马牛不相及。外乡客到了大名,如果不到县城南关羊群馓馆喝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馓”,那就跟到了兰州没吃到马子禄牛肉面,到了南京没吃到夫子庙臭豆腐一样,那绝对不仅仅是口腹之享的遗憾。
百年老“馓”
这大名鼎鼎的“馓”到底是怎样一种媚惑美食呢?
做“馓”的第一步是将去皮的上好麦仁,以开水熬制浓稠,粘而不糊,滑溜劲道。另锅炒好肥而不腻的羊肉羊油卤子,调好成香透亮的羊汤。吃的时候,先盛上多半碗熟麦仁,然后浇上羊肉卤汤,最后泡入馒头或火烧。由此看来,“馓”与同为回族风味食品的油炸馓子,从用料到工艺都有天壤之别。
据大名县收藏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蒋林魁考证,“馓”的全称是羊肉卤馓,为大名县回族传统早餐食品。它本是南关清真寺里的吃食,每逢开斋节,寺内做“馓”招待穆斯林。这种食物,热量较高,最宜冷天,吃来味道香美,鼻尖冒汗,浑身发暖,解馋又耐饥,因而慢慢传人民间。清末民初之时,已经有走街串巷的挑担卖“馓人”。最著名的是南关回族同胞丹金玉。他一根扁担,一头挑着馓锅和炉子,一头挑着羊肉卤子、碗筷、馒头、火烧等,大清早就能在小巷深处听到他清亮的叫卖声。
卖“馓”的生意,一般每年秋天开张,入夏歇业。丹金玉做的“馓”,味道格外鲜美,生意非常好。有了一些积蓄后,他在南关开了间馓铺。丹金玉后来又把馓铺交给了丹三爱继续经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营馓馆的叫丹羊群,他是馓馆第四代传人。
县委书记喝“馓”
1993年一个深冬的早晨,天气阴沉,雾霭弥漫,格外寒冷。羊群馓馆里挤满喝“馓”的食客。
这时,挑门帘走进一位四十多岁的男人,身材高大,浓眉朗目。低头唏溜唏溜喝馓,鸣噜鸣噜嚼馍的人们,纷纷抬起头,露出惊讶、稀罕等各样的表情。因为这个特殊的喝“馓”者不是别人,正是刚刚上任时间不长的县委书记赵明信。
“赵书记来到羊群馓馆喝‘馓’了!”这消息,在大名县城不胫而走。馓馆老板羊群更是逢人便讲赵书记喝“馓”的故事,跟谁谁坐的一条板凳啊,跟大家伙一样给钱啊,屋子的角角落落都看了遍呀,说得声情并茂、眉飞色舞。
实际上,赵明信专门穿城过街,跑到一个不起眼的小馆子喝“馓”,并非为了充饥或解馋,他的葫芦里埋着药呢——
上任之前,赵明信走访了好几位熟悉大名情况的老同志,并且阅读了大量的史料,对县里的财政家底、发展情况、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了然于胸。
当时,大名财政捉襟见肘,有时公务员几个月发不了工资,全县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赵明信在调研中发现,小磨香油、草编、小食等传统经济,非常适宜家庭为单位的私营经济发展。所以,他下决心大张旗鼓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帮助百姓造富,以民官带县富。同时,在发展中传承、保护那些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内涵的名品、名店、名吃,让千年大名府的文化底蕴,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再放光华。
羊群馓馆的金字招牌
羊群馓馆的老板兼掌勺丹羊群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好喝酒,而且是喝大酒,有时候一醉就是三四天。他媳妇没办法,就只好用酒壶装上凉白开水慢慢灌到他嘴里,为他催醒。羊群烂醉如泥的时候,馓馆就只好关门。他半是清醒半是醉的时候,烹饪技艺上就没保证。所以,有人揶揄他的馓馆是“羊群醉馓”。
到赵明信任大名县委书记时,丹羊群酗酒的毛病已经很厉害,影响到馆子正常经营。了解情况的赵明信,有点为这传了百年的老“馓”担忧。
赵明信到馓馆喝“馓”,还有个想法,就是找个机会跟羊群交交心。一方面表扬他做“馓”的手艺好,另一方面劝他戒掉酒瘾,好好经营老祖宗留下的基业。
自从书记到馓馆喝“馓”后,羊群酗酒果然见少,馓馆天天开张,客人一天多似一天。
为了抓点带面,推动传统餐饮、农产品加工等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赵明信特地请大名当地的书法名人杨克庄为羊群题写“大名馓铺”四个大字,落款“明信瞩克庄书”。羊群高兴极了,制成匾额挂在馓馆门楣上,客人一来,大老远就能看到。
近20年过去,大名南关羊群馓馆的名声不减当年。尤其是文人墨客、旅游人群,到了大名府,都要去喝碗“馓”,品读一番伊斯兰文化的饮食风情。
两易其匾,不舍“明信”
1997年,赵明信告别大名,到石家庄工作。见到大名来的同志,他总是打听羊群馓铺,都说馓铺仍然红火。后来有一次突然听到“羊群死了”,他心里像塞了一块冰。
2010年,石家庄的企业家邢士林对赵明信说,在大名县城见到他的书法了,还带来了照片。只见一块匾上雕刻着“羊群馓馆”四个字,很有功力,明明白白署名是“赵明信”。这下子可把他闹蒙了,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赵明信的儿媳要回大名娘家探亲,他叮嘱儿子儿媳一定要去馓铺看看。
羊群的家人已经十几年没有见赵明信了。但羊群的妻子和儿子丹波一听到“赵明信”三个字,立即把他的儿子儿媳当成亲人,一句一个“赵书记”地问寒问暖。
丹波说,最早的那块匾(杨克庄书)已经坏了,没有了。他领着赵明信的儿子儿媳到储藏室看了第二块匾(也坏了),匾上四个大字改为“羊群馓铺”,书法并制匾都是河北省民间美术家协会会员田殿元(字捷三,大名县大名镇寺胡同人),但落款是“赵明信题”。门脸上挂的第三块匾是“羊群馓馆”,书写者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大名县建设局干部李海明,制匾还是田殿元,但匾的落款依然只有“赵明信题”。
赵明信把孩子拍回的照片放在电脑里,经常看来看去,禁不住思绪奔涌,感慨良多。他说:田殿元、李海明同志,太谦逊包容了。大名的乡亲,太偏爱我了
谈起当年喝“馓”逸事,赵明信先生的语调中满含幸福,幽默诙谐,妙语连珠。他对羊群一家三易其匾的始末,抱以理解:对羊群其人的小小狡黠,更是充满善意的回味。
赵明信先生已经从石家庄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过着淡泊宁静的布衣生活,但一任县委书记与一个小小馓馆的故事不会退休,就如同“羊群馓馆”那块金字招牌一样,将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责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