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百忍堂的来历

2012-12-29 00:00:00
当代人 2012年3期


  据《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河南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
  远在东晋时期,张公艺尚未出世,其家已经成为一大望族。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天宝元年(公元550年),亲书“雍睦海宗”金匾,并派东安王前去拜访。
  据《寿张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圣谕邵阳公梁子恭携匾亲去慰抚,其匾题词日“孝友可师”。这年,张公艺刚满12岁,张公艺的祖父已去世,主持家务的是张公艺的父亲张兴。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徐圆朗军中刺探军情,不幸被徐圆朗的人认出,围攻捉拿。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前,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独木桥,李世民身负重伤,人困马乏,不幸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这时,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岸边习武,他见一壮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给他治病养伤,不几日李世民便恢复了健康。当时,李世民不便于说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所以在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当使臣来到张家庄时,张公艺正在召集人员在当年李世民过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桥。使臣回京禀报给唐王,唐王便批资修建,并派尉迟敬德监修,这座规模宏大的石桥长约60米,宽6米,高7米,始建于唐贞观九年,距今1300多年:后来此桥被称作“访贤桥”“古贤桥”,张家庄更名为古贤庄。今因石桥被埋于村南,张氏居住于桥北,故称桥北张村。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归来路经寿张县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宇,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在桥北张村便有一座张公艺百忍堂祠。它记载了1400多年前,张公艺以忍耐、修身、齐家之本,率领一个九世同居、近千人的大家族,历经几个民不聊生、战乱频繁的朝代,却人丁兴旺、团结和睦的感人故事。为此,这个家族受到了很多帝王的旌表、幸宅、赠缣。1951年和1957年,毛主席曾两次向来京开会的当地领导询问这个家族的情况,可想这个家族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百忍堂修建得很具有民族色彩,青砖绿瓦,油黑大门,在碧草的掩映下更显古朴典雅。堂前的几块石碑无言地诉说了一个家族千佘年来的风雨故事。走进厅堂,墙壁上悬挂着多幅国画、书法作品,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如今,百忍堂已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教育基地,中央电视台曾播放展示过百忍堂的辉煌风采。
  (责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