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一线员工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2-12-29 00:00:00任建美
人民论坛 2012年11期


  【摘要】中小制造业一线员工的流失问题是困扰企业管理者的难题。该文以L企业为例,分析了该企业一线员工流失的原因,并从管理理念、员工薪酬、培训与职业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线员工流失 以人为本 员工薪酬 员工培训 职业发展
  
  中国制造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原材料涨价、融资难、转型难以及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其中,企业用工难和员工流失问题,是当前许多制造业管理者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中小制造业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过去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和数量竞争的发展模式又难以为继,一线员工流失问题更为突出。
  
  L公司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L公司成立于2007年,从事专业设计、制造和销售汽车部件产品,目标市场以日系品牌汽车为主。现有员工847人,其中大、中专学历718人,高级技术人员23人。在L公司除段、组长以外,2年以上工龄的一线老员工寥寥无几。2011年,L公司一线员工主动流失率超过50%,离职员工大多集中在入职不满1年的一线员工,也有基层管理者。
  大批优秀员工离开公司,留下众多的岗位空缺,造成了公司生产现场人员结构的失衡。由于人员紧张,员工请假和正常上下班很难,再加上工资水平不高和没有加班费等问题,一线工人的离职现象不断涌现,给公司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为了弥补员工流失产生的空缺,公司大量招聘新员工甚至暑期临时工,导致员工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公司员工流失与产品质量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员工特别是熟练工与核心技术员工的流失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良品率持续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和效率低下,公司效益下滑,进一步加剧员工流失。因此,找到一线员工流失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企业员工稳定与产品质量的良性循环,成为L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
  
  L公司一线员工流失的原因
  
  薪酬水平低。薪酬水平低是中小制造业企业一线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企业管理者根据经验认为我国劳动力供给是充裕的,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稀缺问题,刻意压低薪酬水平,把人口红利作为企业的利润源。事实上,不断出现的“技工荒”和“普工荒”显示我国开始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中国20岁至29岁年轻劳动力的规模已缩减了近15%。根据学者王丰的计算,最快到2013年,人口红利就将由正转负。另一方面,许多传统中小制造企业没有实现转型升级,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有限,也导致中小制造业企业薪酬水平低。L公司一线员工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收入,计件工资是一线员工工资的主要收入,它与公司良品率、效益挂钩,往往很不稳定。
  生产订单压力大,加班时间长。需求旺季,企业订单会集中到来,导致企业生产压力大。订单要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订单过于集中,或者为获取订单而承诺的时间过短就可能导致无法按时交货。为了避免合同违约成本,企业一般会要求员工赶工生产,员工压力较大。比如,2011年,随着市场的回暖,L公司的经营形势日趋好转,市场订单逐渐增多。为此,L公司四条生产线全部开工,一线工人实行黑白两班倒,加班加点进行生产。
  由于经常加班而没有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一线员工往往身心疲惫,工作效率低下。此外,制造业一线员工多为“80后”和“90后”,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私人时间,不愿意为工作放弃自己的生活,认为上班时间和私人时间应该明确划分。根据对L公司某车间员工的调查,车间作业员平均加班2个小时左右,员工对此情绪很大,甚至有员工提出,如果能按时下班,可以考虑降低薪酬。
  工作与发展环境不完善。一是劳动条件差。L公司有四个生产车间,不少岗位的工作条件艰苦,环境温度高、工作噪声大,劳动保护不足,从而制约了新生代员工长期从事岗位工作。以涂装车间为例,该车间的一项工作是给产品喷粉以增加产品亮度,尽管粉尘污染严重,但保护措施十分有限,对人身健康极为不利。而目前制造企业基层的“80后”和“90后”员工普遍受过较好的教育,价值观和自我意识与上一代人不相同,非常清楚恶劣的工作条件带来的危害,也更容易因此离职。
  二是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中小制造企业缺少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一线员工长期重复简单的工作,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导致他们找不到发展方向,积极性越来越低。很多一线员工抱着“在哪里做都一样”的心态,最终选择离职。L公司生产系统的主要管理架构由一般员工、组长、段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和生产部长构成,一线员工要想升职,往往需要出现职位空缺或是到新成立的分公司任职。同时,基层和中层管理者中部分是公司的小股东或“元老级”人物,职位、地位难以动摇。这样,企业基层的大部分员工就几乎没有升职的机会。
  管理理念与方法落后。许多中小制造企业忽视制度建设,偏好人治,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让员工无所是从,造成员工流失。例如,没有明确的薪酬制度,全部是“谈判工资”,工资条没有严格按月发放,导致员工对工资构成感到困惑,不清楚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在人事聘用中,实行内部推荐制度,在用情感维系员工的同时,存在任人唯亲现象,造成“能者下、庸者上”的“劣币驱除良币”的怪现象。一般来说,中小制造企业主要依靠基层管理者个人的能力、威望甚至派系力量进行现场管理。比如,L公司锻造车间原主任个人技术过硬,做事雷厉风行,车间在其领导下效益不错,人员相对稳定。后来该主任因病辞职,继任者由于不熟悉业务,不为员工所信服,其职权被两个副主任架空,而两个副主任代表两个派系的力量,利益争执频繁,导致产品质量和员工稳定性下降。
  培训方式落后。同许多中小制造业公司一样,L公司对新员工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制度,而非对新入职员工进行统一的技能培训。由于新老员工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沟通,新员工的学习态度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新老员工存有情绪抵触现象。此外,老员工在“免费”培训新员工的同时还兼顾自身工作作业,而新员工转正之后的薪酬又与老员工基本持平,这就容易使老员工产生不公平心理,进而导致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制度不能有效落实,新员工也因此难以迅速进入角色和掌握相关技能。
  
  防止一线员工流失的对策建议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层管理者往往把一线员工视为单纯的“经济人”,一味强调加强管理与监督,漠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事实上,只有基层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更多运用协调与沟通的方法,重视员工的合理诉求,员工才会心甘情愿完成工作任务,为团队的荣誉努力付出。为此,企业管理要从“人治”走向“法治”,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按章办事,不搞特殊和例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唯才是举,量才使用,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体系,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企业氛围,减少不公平现象对员工的心理打击。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薪酬水平。面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用工荒,提高薪酬水平是留住一线员工的有效手段,但这对利润空间并不丰厚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却是不小的压力。对此,降低生产成本,挖掘内部潜力是企业减轻生存压力的方法。企业可以通过生产成本核算,核算每月每项产品的报废及返工产品成本,把员工促成的成本降低变为员工的奖金。具体做法是:首先,统计某项产品一段时期的平均良品率水平;其次,核算每月每项产品的报废产品成本;最后,向员工说明产品质量的现状,并承诺在现有的良品率基础上,每提高一定良品率就增加一定比例的奖金。这种做法变扣发员工奖金来弥补公司成本为减少公司不良品成本而发员工奖金,可以在不增加企业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员工福利,有助于消除扣发奖金带给员工的心理不适,维持一线员工的稳定性,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局面。
  加强员工培训。企业要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在企业历史、发展特色与发展目标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先期培训,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要建立员工培训中心,为员工提供更多岗位技能培训的机会;要建立完善“以老带新、以新帮老”学习激励机制,使老师傅的绝技绝活不失传,新员工的新知识传播途径更顺畅。总之,既要鼓励员工结对子相互学习、促进,也要搭建好学习平台,满足员工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增长工作经验的需求,形成良好的创新学习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要深入了解一线员工的心理需要,针对不同个体、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需要,将企业的目标与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要充分考虑一线员工尤其是“80后”和“90后”员工在价值观、职业态度、行为倾向等方面的特点,判断员工的优势和劣势;要通过与员工沟通协商,为员工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建立职业发展通道,为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