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到1999年6月18日。
中午时分,李维东随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武装科考队在保护区西部木孜塔格峰一带执行科研与反偷猎任务。路上,忽然发现前方有大群秃鹫盘旋起落。有情况!李维东开着头车和队友们急速赶过去,发现遍地都是被剥了皮的藏羚羊尸体,在被秃鹫啄食得血肉模糊的尸身上,李维东等人发现了枪眼。盗猎疑犯还没有走远!李维东和队友们驱车追赶,路上,武装科考队领导考虑李维东枪法好,将全队仅有的一支半自动步枪和十发子弹交给了李维东。不久,武装科考队在三岔沟又发现九百零七具被残杀的藏羚羊尸体,其中百分之三十八是怀有身孕的母羊!
19日清晨,武装科考队发现一群驾驶吉普车进行疯狂偷猎的疑犯。李维东和队友在鸣枪示警无效的情况下,与驾车逃跑的盗猎疑犯交火。李维东不顾盗猎疑犯射出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沉着瞄准还击。一盗猎疑犯驾车弃同伙而逃。李维东和队友紧跟其后,后来搜查该车时,发现一发子弹从车后窗玻璃射入,穿过驾驶员座位上的枕垫后打在前车窗左侧,车内到处都是鲜血。从车中搜出四十七张血淋淋的藏羚羊皮和两百余发小口径步枪子弹,此外还有藏羚羊肉和其他作案工具。入夜,为防范夜间偷袭,他在严寒中整夜守候在营地外的小车内,持枪通宵未合眼,保护着全队的安危。通过审讯得到的情报消息,他们乘胜收缴了几处隐藏的盗猎皮张和一个地下油库的全部油料,盗猎团伙望风而逃。他们与偷猎团伙周旋数日,打掉两个偷猎团伙。从此,阿尔金山武装科考队的名声大振,每年繁殖季节,这支武装科考队都到藏羚羊产羔地研究和保护这些高原生灵,通过还科研工作揭示藏羚羊产羔繁殖地之谜。
2001年7月,笔者随阿尔金山武装科考队进山,与李维东朝夕相处,他是一位野外工作的好手。刚进山时,他同样有头痛、心跳加剧等高山反应症状,口袋里装着速效救心丸。但他每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就忙着给车辆加油、检修、擦洗车子;队里一位驾驶员小潘高山反应较严重,他一直代替小潘开车。其实。小潘以后病情加重被送下山,一部尼桑皮卡车就交给了他,驾驶、装卸车、修车、挖车,俨然是个专职司机;在野外调查中,他作为国内专家,与国际专家一道观察记录藏羚羊活动(曾给折断腿的藏羚羊作夹板包扎);作植物样方、捉鼠兔、做标本样样内行,给青年队员讲课作示范,手把手地进行教学;回营地忙碌给病号看病,深夜还趴在头灯下作当天的调查和科研笔记,队员们公认他每天干活最多,睡得最少——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名不虚传。那年出山后笔者才知道,他的体重竟整整掉了五公斤!
“哈萨窝子”里成长的“小知青”
李维东的父亲是四川郫县人,1950年参军,随所在部队入疆,其后转业到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检察院工作,“文革”中遭诬陷迫害致死。
1970年,尚不满十五岁、初中未毕业的李维东随姐姐下乡到以哈萨克族为主的新源县十月公社八大队插队落户。下地学干农活,少年李维东和成年人一样劳作。在七百亩的大条田玉米地锄草,李维东曾高温中暑昏倒在地里,醒来后爬起来继续干。收割麦子,李维东和成年人一样,背起大于体重两倍多的一百公斤重麻包,踩着木板往麦垛上码,汗水湿透了衣衫,麦芒扎得浑身刺痒难耐。上山打牧草,荆棘扎得手脚鲜血直流。李维东与哈萨克乡亲朝夕相处,讲得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学会了种地、骑马、还学会做手抓肉的“纳仁和”抓饭。艰苦的农村岁月铸就了李维东结实的身体和坚韧的性格。这为他以后长期从事野外调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插队期间,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他铺开自己四处搜集来的书籍刻苦自学数理化和文科功课。1973年,李维东以优良成绩考入伊宁卫生学校,就读公共卫生专业。1975年,李维东从卫校毕业,被分配到伊犁州卫生防疫站,从事烈性传染病鼠疫的防治和医学动物学工作。1980年,李维东通过高考就读青海医学院鼠疫防治专业,1983年毕业。1989年,李维东被选送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北京流行病防治研究所鼠疫防治高级研究班学习一年;并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6年,经自治区领导批示,李维东调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任生态学副研究员。
笔者曾两次随李维东做野外调查,发现他无论走到哪里,遇到不同民族的牧民,老李上前问好再聊一会儿,牧民就一定要请他到帐篷里做客,并以最高礼遇相待。李维东开玩笑说,自从他学会了哈(维)语,走遍天山南北不愁没饭吃!由于李维东与当地牧民沟通交流没有障碍,他下乡还为缺医少药的牧区带去药品和新鲜瓜果蔬菜,并为他们看病,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工作也方便了许多。
在天山峭壁中观察伊犁鼠兔二十七年
1983年7月初,时任新疆伊犁地区卫生防疫站鼠疫防治科长的李维东在尼勒克县境内天山山脉的吉里马拉勒山顶部做野外调查,一个似鼠非鼠、似兔非兔的小动物在岩壁的石缝中探出头来。它的耳朵比老鼠略长、比兔子耳朵短;它的额头中央和颈部两侧各有一明显的铁锈色斑;其体型大约有二十公分左右,比兔子小。转眼间,小动物又缩回岩缝去了。长期在野外观测野生动物的李维东也搞不清是什么物种。职业的习惯使他在岩石堆前耐心等待着,不一会儿,小动物又钻出来了。李维东屏住呼吸,举枪瞄准,一声枪响,小动物被击中了。李维东将标本带下山,给这一带放牧的哈萨克牧民看,竟没人见过这种小动物。
在野外营地,他将这一动物制成分类鉴定的固态标本,以后李维东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未见有相关记载,这时他敏锐地感到,这很可能是一个未知的物种。他托朋友将标本带给了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员马勇。马勇仔细看过照片和标本后十分欣喜,立即回信说:它很可能是新种,并建议尽快采集二、三号标本。在以后的几年中,李维东和同事经过不懈的努力,一个新种为世界动物学界所公认。1996年,李维东与马勇将其正式命名为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隶属哺乳纲兔形目,为鼠兔科鼠兔属中的一个特别种类。当前国际公认的鼠兔属动物有二十六种,其中百分之八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新疆有十个种,伊犁鼠兔便是其中一种,其分类特征非常明显。除前述“三斑”特征外,其耳朵和后足长度均为该属最大者;其尾巴极短,不仔细观察几乎难以发现。伊犁鼠兔是中国新疆天山的特有物种,具有特殊的医药和实验价值的生物基因。该物种多以高寒山区的中草药为食,它的粪便可以入药,称之为草灵脂,具有药用价值,可通经、祛瘀、治月经失调、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及淤血积滞等。同时由于伊犁鼠兔多独居在各个山头,基因交流较少,所以基因品质相对纯正,可以成为天然纯种品系医学实验动物。
在第四纪冰川期,耐高寒生活环境的鼠兔随着气候的变化四处扩散。冰川后期全球气候变暖,耐寒动物被迫向高海拔的寒冷地区迁移,栖息于高寒裸岩地区。李维东所作的调查表明,伊犁鼠兔的栖息地均位于天山海拔在二千八百米至四千二百米的陡峭裸岩壁缝和岩洞中。在长期的风雪和雨水冲刷下,陡峭裸岩石经常发生风化剥蚀和崩塌,导致这些动物的栖息生境逐渐变小。伊犁鼠兔只能生活在被彼此分割在岩壁和坍塌碎石堆之中,形成彼此分割的“孤岛”生活状态。伊犁鼠兔虽然广泛分布于南北天山,但实际生境仅占分布区面积的百分之十七点五,其生境可塑性较低。李维东在近年的调查表明其栖息地的面积越来越小。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伊犁鼠兔这类耐寒性高、片断化岛屿状分布的动物会产生致命的影响。伊犁鼠兔的生存状况,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
近三十年来,李维东和同事沿北天山至乌鲁木齐的数百公里山区进行调查,足迹遍布北天山的婆罗科努山、伊连哈比尔尕山和天格尔山,南天山的拜城、库车、轮台及和静等地。在这些地区都发现了这种鼠兔的踪迹,开展了大量的生物学研究工作。
研究表明,由于伊犁鼠兔的栖息地严重分割,种群密度低,雌体交配机会少。李维东在调查中捕获的四只雌性成体中,仅发现一只参加过当年的繁殖,另外根据人工饲养和野外观察,推测伊犁鼠兔雌体通常每年最多产一胎。因此,伊犁鼠兔繁殖率很低的种类,其老龄化现象也很严重,据统计未成年鼠兔仅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五七。这样推算下来,伊犁鼠兔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是必然,它已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了。
由于伊犁鼠兔种群数量稀少、结构脆弱、甚至是近亲交配等原因,造成其物种机能退化,表现为反应较迟钝,动作较迟缓,因而易被天敌鹰隼、白鼬、石貂等捕获的机会大大增加。在首次发现伊犁鼠兔的吉里马拉勒山(俗称平顶山)、精河县的木孜克大坂、呼图壁县等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靠近峰顶地区,过去没有人类活动干扰,如今却可以看到牧民放养的成群的羊、牛马等牲畜及牧羊犬。牲畜啃食践踏高山植被,而伊犁鼠兔更容易成为牧羊犬口中的美餐。这些都使得伊犁鼠兔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
自1983年首次发现伊犁鼠兔之后的二十年间研究工作中,能记录在册的伊犁鼠兔的个体数仅有三十九只,其中还包括三只尸骸和询问得知牧民捕获的六至七只个体。由于询访内容的真实性无法确定,实际能确定的个体只有二十九只。这对于小型哺乳动物来说,伊犁鼠兔的现有数量极为稀少。2002年,李维东根据分布区面积、栖息度和样方相对密度的最新调查结果分析,推测伊犁鼠兔约减少了百分之五十七的栖息地,并由过去百分之十七点零五的占有面积降至百分之七点三一。其现存数量也仅有一千三百只左右,成熟个体少于九百三十只,种群数量少了百分之五十五以上,而且后来的调查证实,其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近十年间的连续野外定点观测中,李维东竟然再没有见到一只伊犁鼠兔,发现的只是少量活动踪迹。
2004年3月12日,美国《科学》杂志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李维东在天山调查伊犁鼠兔数量下降的结论;认为其与美国科学家在美洲调查北美鼠兔数量下降的趋势是一样,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结果。2005年,伊犁鼠兔作为我国特有和濒危物种,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7年,伊犁鼠兔作为濒危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之中,这些都是李维东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兔形目专家组成员所做的成果和努力。2010年7月2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该日列为“关注伊犁鼠兔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网站红色名录列为当天的“今日动物”作了特别介绍。
为了呼吁保护伊犁鼠兔这一濒危物种,李维东编写了汉、哈两种文字的《伊犁鼠兔保护手册》,在天山南北的牧区和野外工作人员中广泛散发,多年来,时有牧民向李维东报告发现伊犁鼠兔行踪的情况。
2010年8月11日至9月1日,李维东带领包括笔者在内的媒体记者和志愿者组成考察队再次赴尼勒克县等地,骑马深入山区调查,先后得到当地牧民、疾控中心、林业站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精河县吉普克村蒙古族牧民齐木达、乌苏县哈萨克族牧民哈拉提、疾控中心鼠疫监测站的维族医师阿布来提、回族医师赵勇、哈萨克族医师赛里克,向李维东报告他们近年在当地山峰岩壁观察到伊犁鼠兔的情况,并自愿担任向导,克服高山缺氧、气候寒冷、峰陡无路、雨雾和岩石坍塌等危险和困难,攀爬上陡峭峰巅岩壁寻找伊犁鼠兔的踪迹。然而李维东等人只在精河县吉普克村附近的木孜克达坂山峰岩缝中发现一处伊犁鼠兔的近期排泄的新鲜粪便和尿迹;在天山一号冰川雪地上发现新的足迹和粪便。多年来的连续观测表明,在尼勒克、呼图壁等地观测区中伊犁鼠兔踪迹全无,说明这一物种很可能在此已经绝迹。李维东发现,由于暴雨频繁等原因,观测点所在的山顶发生岩石崩塌形成碎石沟壑的遗迹明显增加,这对伊犁鼠兔的生境也构成很大的威胁;也大大增加了野外科考的难度。当年他冬季冒雪上山观测,曾从绝壁上滑坠一米多,全靠手指死死抠在岩石缝上才没掉下百米深渊,身上的照相机套子坠落到一百多米深的崖谷中。凶猛的动物也构成很大的威胁,他的帐篷曾经被黑熊捣烂,罐头被熊拍扁!
拯救野骆驼及其家园
罗布泊是当今世界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如今这一地区是寸草不生、生灵灭绝的古湖盆,唯独野骆驼能够在这一地区生存下来。因此,野骆驼作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列为国家的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中。野双峰驼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真驼属野生种,其同族单峰驼野生种早在数百年前已经绝灭,所以它在科学上有弥足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2000年8月召开的中蒙野骆驼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外学者达成共识,认为全世界野骆驼的数量仅剩一千峰左右,其中蒙古国1999年的统计数为三百三十峰,其余皆分布在我国境内,而且主要是分布在罗布泊地区。
野骆驼是典型的沙漠动物,有着“沙漠之王”的美称。由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断流,导致罗布泊的干枯,所以野骆驼在罗布荒原中只能靠喝部分盐泉水生存,其耐饥能力也很强,对食物的选择性并不是太强,条件恶劣时其食物可以是许多粗纤维的植物,如芦苇、红柳等等。这些生物学特征都是野骆驼对极端干旱环境的生理适应的结果。
由于驼毛又轻又暖,是高级纺织原料,驼皮可以制革,驼肉可以食用,驼骨、驼峰、驼鼻和驼胎衣等都是有名的补品。所以在野骆驼生活的地区,仍有人不顾国家法令,猎捕野骆驼。同时,其生存环境也受到来自人类建设公路、开挖钾盐矿等活动的威胁。
1995年起,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立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并由英国野骆驼保护基金会协助,共同组成国际合作科学考察队,展开了艰苦而危险的野骆驼科学考察历程。考察队沿着丝绸之路进罗布荒原,行程三万余公里,历尽几年艰辛,最终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保护区的规划任务。作为有长期野外动物科考专业经验的李维东,1996年刚调入环科所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加罗布泊野骆驼科学考察,并成为这支考察队中的骨干成员,后来又四次进入罗布泊地区,不仅担任着野骆驼科学研究工作,还承担着电台通讯保障和卫星定位导航的任务。
1997年春,考察队进入罗布泊荒原不久,李维东和队友们发现野骆驼的分布区内往往有一条条约四十厘米宽的兽道向远处延伸,沿这些小路前行,就能够发现一个个盐泉,周围有一簇簇罗布麻和芦苇丛相连结。根据这一发现,科考队找到了野骆驼在罗布泊的栖息地。显然这些小道是野骆驼用来觅食和饮水的通道,在罗布荒原野骆驼为食一口草、饮一口水将要行走几十公里的路程。但在野骆驼栖息地仅有的水源旁,时时还埋藏着杀机,不仅是其天敌狼在等着它,而且还有一些邻近区域的猎人在伺机偷猎野骆驼。除了自然因素、天敌和偷猎外,罗布荒原中的矿产开发活动,也造成野骆驼栖息生境的分割和破碎,甚至在本已很匮乏的水源地内使用剧毒和难以分解的化学品,这不仅会毒杀野骆驼,而且一处水源地的丧失,将影响到方圆百余公里内野骆驼的生存。有一次,科考队在罗布泊湖盆区迷路,还是野驼小道将科考队带进了古丝路一个有泉水的驿站___洛瓦寨。
一日深夜。科考队夜宿阿尔金山谷,大漠刮起了狂风,尼龙帐篷被狂风撕破。天亮后大家发现十五峰骆驼被沙暴刮得无影无踪,仅剩了两峰骆驼,有两名驼工也不见了。全队所带的淡水和食品已所剩无几,于是李维东和队友们把驼料玉米粒磨碎煮熟吃。次日后半夜,两名驼工寻着科考队的篝火光摸回了营地,但被沙暴刮散的骆驼仍无踪迹。考察队员忍着饥渴出去寻找骆驼,跋涉数日,才找回了驼群。原来聪明的驼群被风刮散后,自动抄近道汇拢到科考队进山时经过的阿尔金山口。当时,由于科考队还没有电台,在八天中没有得到科考队的消息,自治区政府已准备派直升飞机寻找科考队。但全队在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后,最终靠勇气、毅力和经验走出了罗布泊。
1999年春,科考队再次深入罗布泊腹地探险,完成了开展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勘探规划等重要任务,共先后发现、拍摄和记录到数十只野骆驼的活动图片和文字珍贵资料。5月11日上午,中外野骆驼合作考察队从罗布泊南部地区穿越库姆塔格沙漠。李维东作为探路队员,走在最前方。突然,他发现一群十几只秃鹰在不远处打斗。多年的野外工作经验告诉李维东,附近一定是有什么大型野生动物的尸体,为拍下秃鹫打斗争食的场面,李维东带着长镜头相机隐蔽前进观察,发现秃鹫争食的是一只被狼咬死的野骆驼尸体,随后赶到的动物学者约翰·海尔先生用李维东携带的防身匕首从这头野双峰驼腿部割下一块皮毛作为标本。后来该标本被送至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韩建林处,韩建林在国外的研究室对该标本做了线粒体DNA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并与家养双峰驼作了比较,结果发现野生双峰驼与家养双峰驼的内在遗传学特征上发现一定的差异。在十八种识别六个碱基的限制性DNA内切酶消化后的产物中,检出三种野生双峰驼所特有的限制性态型。这是人类首次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认识野生双峰驼。
李维东曾与韩建林博士之间电子邮件方式就有关野骆驼的分类地位讨论,韩建林认为对于现在是否能定为新种的问题,目前仅能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来作出推测,即目前现存的野生种群可能并不是家养骆驼的直接祖先。当务之急还是需要利用更多的样品对野骆驼的生物学地位进行最后确定论。这有赖于野外科考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
早在1997年那次科考遇险之后,李维东曾将科考队中两峰已无力走出沙漠的家驼留放在罗布?白腹地一处有水草之地。2001年,中央电视台记者进入罗布泊拍摄野生双峰驼时,在上述地点发现了李维东当年留放的一峰雌性家驼的尸骨。但是,2001年2月,李维东陪同新疆环境保护局人员到保护区检查工作,不仅在保护区内见到家驼群,还在该区域发现家驼与野驼混群的现象,证明群养家驼能逐渐适应当地的极端干旱环境。此外,多年来当地家、野双峰驼就存在着相互混群和杂交现象。据报告,过去认为野生双峰驼种群基因最纯的吐鲁番地区,也放入了家养双峰驼。野生双峰驼的基因受到了威胁,这是新扩建的罗布泊野双峰驼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罗布泊野双峰驼自然保护区内的野骆驼种群还受到狼群的严重威胁。李维东和队友们在保护区内见到的野骆驼尸体多是狼所为,在尸体附近可以观察到狼群攻击野骆驼时的惊险过程及野骆驼为了生存所做的最后搏击的痕迹,还可以在野骆驼的咽喉部见到被狼咬住的大片齿印和红肿发炎伤口,臀部肛门处被狼掏空,大小肠流了一地,这就是群狼对野骆驼攻击的主要部位。被狼攻击的主要是一些幼驼和亚成体驼,因此幼驼和亚成体驼的成活率是很低的。
李维东指出,目前蒙古国的野骆驼也面临着狼害的问题,该国专家选择了捕杀狼控制狼害的方法来保护野骆驼的生存。阿尔金山~罗布泊双峰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是否要控制狼害,如何控制及控制到什么水平都是今后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2000年6月,中国政府已经批准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来一点五万平方公里的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扩大为六点七六万平方公里的阿尔金山一罗布泊双峰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后成为罗布泊野双峰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野骆驼建立了这片完整的家园。
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6年,保护着占世界现存数量约三分之一的野骆驼,近年保护区内的野骆驼数量有所增加,已由原来的二百五十至三百峰增至二百八十至三百五十峰左右。1999年5月,李维东和科考队在沿阿尔金山北麓的一次考察中,共发现五十余群、一百六十九峰野骆驼,其中一群三十七峰野骆驼中,就有半数的是幼驼,这是历次考察发现最多的一次。然而,根据近年来对野骆驼调查的不断深入,证实野骆驼并不仅仅栖息分布在阿尔金山,该保护区只是罗布泊南部野骆驼夏季的一个季节性分布区,秋季过后,野骆驼就从山区迁徙至罗布泊的南岸生活,所以阿尔金山与罗布泊之间有一个动物迁徙通道,罗布荒原才是野骆驼的主要分布区,在此分布着占全世界总数三分之二的野骆驼群体。
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国家环保总局和联合国环境署启动了“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简称GEF项目)”一《阿尔金一罗布泊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项目的首要措施,是在乌鲁木齐和其他三个地、州,建立野骆驼保护中心和分站。并设立了吐鲁番迪坎尔和艾丁湖、哈密南湖、巴州米兰及拉配泉等五个检查站卡。2001年4月,由英国电信公司(PDEF)赠送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各检查站和保护区管理中心及三个管理分站的电台建立立体通讯网络。为完成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作为该项目业务技术骨干,李维东功不可没。
开发大西北。环境影响评价要迎头赶上
1995年3月,在自治区人代会上,时任自治区人大代表的李维东向自治区政府领导汇报了自己希望从事环保事业想法,自治区领导当场予以肯定和支持。不久,李维东调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原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工作,并很快进入角色,除野生动物的保护研究之外,接触最多的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成为业务骨干。
十多年来,他西上阿尔泰山、东上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罗布荒原,参加了二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他先后参加了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首次展开环评工作的博斯腾湖苇业纸厂碱回收项目、塔里木河油田废井回灌等项目。李维东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基础调查工作深入全面,发现问题和环境隐患准确及时、提出的解决方案和解决措施切实可行,环保局审查通过顺利、项目甲方满意,因此多次受到院领导的表扬。
2002年,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叶城到西藏界山大坂六百公里路段的219国道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院领导点将要李维东带队,由数名刚到院里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前往现场工作。当时该路段沿途山高路陡、塌方尤多,几乎十天左右才能通一次车。有一次,由于驾驶员高山反应,车子后轮螺丝没有拧紧,以致在途中车轮飞出,幸亏车子及时停下,才避免了车毁人亡的大事故。该项目历时七年,分五路段出了五本环评报告书,达一百万字。2009年,该项目通过国家交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开工建设。
李维东还曾受自治区环保局和院领导委托,执笔完成《新疆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7-2010年)》,起草了《塔里木河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2004年,在罗布泊开发大型钾盐矿项目立项中。因为罗布泊钾盐开发影响到野骆驼的生存,他向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新疆环保局及各有关部门作了情况反映,并在有关内部信息刊物上刊发通报,为保护罗布泊的野骆驼,他正通过各种途径设法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就能够防止悲剧的发生,他反映的情况已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李维东提出,目前环评工作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环评工作野外调查时间不足、调查不深人、不细致,抓不住重点,提出的环保措施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泛泛要求,提出防治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往往“放空炮”,管理部门没法落实。2010年,他在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见到的一项铁路和公路建设项目,修建的动物通道一点也不起作用,把几百只蒙古野驴阻隔在保护区之外无法迁徙就是一个实例。
自2007年以来,李维东作为国内专家,在广西南宁参加中欧项目《广西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南》编写工作,目前,该《指南》编写已经完成。该《指南》以当地多岩溶洞、喀斯特地质特征地区为基础,如何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为案例,对广西自治区环保、科研院所、公司企业等部门机构相关人员参加生态多样性环评轮训工作,由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环评科学调查方法,所开展的评价工作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调查全满深入、提出措施具体、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使得前述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李维东感到收获颇丰。他认为《指南》对于我国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