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云南佤族大学生调查的视角

2012-12-28 09:23艾兵有伍家旺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佤族边境爱国主义

艾兵有,伍家旺

(1.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云南 临沧 677000;2.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学系,云南 临沧 677000)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云南佤族大学生调查的视角

艾兵有1,伍家旺2

(1.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云南 临沧 677000;2.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学系,云南 临沧 677000)

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状况是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关系着边境民族团结、稳定的大问题,因而开展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价值。目前边境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总体态势良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也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因此,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化和教育内容民族化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艺术性和可行性;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执行力度。

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佤族大学生调查

2008年“3.14”西藏打砸抢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更加冷静、妥善、谨慎和科学地处理民族问题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状况是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关系着边境民族团结、稳定的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精辟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价值。

基于此,我们课题组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7月,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佤族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中我们课题组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案访谈为辅,并就其爱国主义精神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调查问卷391份,有效回收问卷326份,问卷回收率为83.25%,调查的对象是沧源、普洱、耿马、孟定等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佤族在校大学生,全部问卷资料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总体态势良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佤族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团结等方面也取得可喜成就。这有力地促进了西南边疆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升了佤族这个“直过”民族大学生的华夏情结和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爱国主义精神也进一步凝聚,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骨肉同胞挚爱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度高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在维系民族情感和促进民族团结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同身份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自觉的归属感认同,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如表1):佤族大学生对“自身的民族身份”感到“很骄傲”的有187人,占57.4%,感到“比较骄傲”的有87人,占26.7%,两者的总比例达84.1%。在问及“当您与别人交往时,是否会主动介绍自己的民族身份”的问题时,具有较强的民族自信意识的佤族大学生占70.16%。

表1 您对自身的民族身份感是

民族一经形成,就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往往不会随民族政治的动乱或国界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中国佤族与缅甸佤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虽历经60余年的割裂,但是中国佤族对缅甸佤族依然表现出强烈“天下佤人是一家”的民族认同。在调查中就“你认为缅甸特区佤族与中国佤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问题的回答中,认为“仅仅曾经是同宗同源”的学生占22.70%,选择“永远是同宗同源的民族”的学生占56.57%,选择“一般民族关系”的学生占38.34%。这表明:佤族大学生对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度是很高的,也成为社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纽带。

(二)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度高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心理的“摇篮”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肇始于过去,而且融合于现在并预示着未来的趋势和存在。因而,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元素。这种认同是指对该民族悠久的共同历史、创世神话或共同记忆的认同。我们课题组就体现佤族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宗教、民族、重要历史人物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现实(如表2),尽管佤族对不同内涵的文化认同程度不同,虽历经变迁发展,但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相当高,在佤族创始神话中,认为安木拐属于佤族始祖的人物占47.21%,认为妈农属于佤族始祖的人物占48.22%,对本民族先祖的认同占95.43%。

表2 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和民族习俗的认同与热爱程度概况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源泉,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把民族个体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三)对民族国家诚挚的热爱,民族凝聚力强

在《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4佤族是一个“直过”民族,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推行民族平等,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人民的生活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国家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是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一种深厚情感,并且这种情感是在理念的指引下形成的持久的热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个人的爱国主义行为均不能视为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由其重要的政治理念或人生哲学支撑着的。”5如表3所示:明确对“我是个中国人”的占26.8%,“我是中国某个民族的人”占17.8%,“我是某个民族的人”占4%,中国某个民族人的认同达94.8%。

表3 在您的自我认知中,您更多的感觉是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观念异化,教育内容的民族性未能凸显

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呈“标准化”,教材理论“大众化”、“民族化”明显不足。教材“流水线式”的标准化是导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乏力的重要因素。同时,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材都是使用全国通用的“标准化教材”,而且与中学重复内容较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在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更是如此。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许多内容未能及时反映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往往存在滞后于现实的窘况,未能展现民族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成分,导致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厌恶抵触情绪。当前,边境民族地区高校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教”与“学”相脱节,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空乏地说教多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受教育者敷衍了事多于践行理论。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未能有效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依然主要采取那种纯粹理论灌输和“过时内容”说教的方法,没有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未能反映时代特点,也未能结合边境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文化进行教学,其结果使受教育者不仅感到爱国主义教育空洞无物,而且甚至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产生逆反心理,造成爱国主义教育“负价值”,妨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诚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关键是要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性”人文关怀有待加强

当前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教育“客体人”地位,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未能成为主动接受知识的“主体人”。如果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依然不考虑受教育“主体人”的地位,依然一味强调“灌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颠倒了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只见 “物”,不见“人”,其结果势必会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反感和排斥心理,从而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未能有效彰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个体意识未能获得尊重,其结果会使高校大学生在抵御境外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免疫力下降。诚如朱小曼在《道德教育论丛》中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德育的一个重大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日趋复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这“无形的手”在对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引起的“世俗化”、“庸俗化”趋势对大学生个体的爱国主义政治信仰也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境内外敌对势力采用宗教、文化、经济等多种手段对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俘获”,使爱国主义教育越发困难。宗教渗透与反渗透是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边境能否和谐稳定的大事,特别是对边境民族地区对学生的影响力更不可小视。早在1990年4月,陈云同志就给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指出:“最近看到几份关于宗教渗透日益重要,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披着宗教外衣从事反革命活动日益猖獗的材料,深感不安。用宗教同我们争夺群众尤其是青年,历来是国内外阶级敌人的一个惯用伎俩,也是某些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丢失政权的一个惨重教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正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云南正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后方转向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因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民族宗教问题具有复杂性,使云南漫长的边境线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我国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场所。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也在边境民族地区不断涌入,打着宗教和“普世价值”的旗号,以虚拟的开放空间和现实的途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受到多元价值的冲击,不断消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政治信念。西方敌对势力通过资助以及以解决这些大学生的就业为诱饵等方式,拉拢边境少数民族大学生,试图使他们成为西方宗教势力“西化”的精英。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不只是要善于团结先进的青年,而且还要善于把一切爱国的青年、包括还不赞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爱国青年,都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四)爱国主义精神正遭受境外宗教渗透而被弱化,大学生宗教信仰人数占一定比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无不自信地宣称:“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意识形态的蜕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改变,丢掉信仰最终导致了前苏联的解体。苏联和俄罗斯著名作家邦达列夫将这一结局描述为:“实现了欧洲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在40年代用火与剑侵入我国时未能实现的目标。”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缅甸在国际地缘战略中地位日趋重要,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对缅甸事务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他们对我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实施“洗脑”以消解我边境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敌对势力加紧在中缅边境线上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加紧与我们争夺青年,消解了边境部分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弱化他们的的民族国家观念,并已经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团结和稳定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据我们课题组调查分析发现,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人数有一定比例,在佤族地区回收的326份有效调查问卷,目前信仰宗教大学生占受访人数25.74%。佤族大学生信仰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的教派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其中基督教在佤族地区大学生中呈较快发展之势,中缅边境个别佤族村寨大学生信教率达51.3%。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诚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

基督教曾对云南佤族等少数民族民族国家观念的消解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危害之大,教训之深刻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云南边地问题研究》一书曾写道:“中英未定界(按:指新中国成立前滇缅南段未定界)不失于英伦飞机大炮,而失于永氏父子家福会堂布道”。这是有一定道理的。1934年(民国23年)2月24日《云南民国日报》也曾以“佧佤倮黑教徒四万人为虎作伥”为题报道,报道基督教徒在“班洪抗英”中的立场所带来的消极态度及不利影响。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要赢得未来首先要赢得青年。诚如邓小平同志强调:“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青年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

三、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化和民族化

爱国主义精神源自现实生活,是历史与现实积淀的产物。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应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现实和生活世界同在是深化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使教育现实化、加强学生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可行而有效途径。诸如有效利用临沧佤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文化载体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形成对历史文化的崇敬并内化为自身的民族感、自豪感。这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有效举措。

因此,我们应创新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民族文化、大众文化哲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途径,进而使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大学生心中的核心价值,才能激发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促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的和谐稳定,加快云南桥头堡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性和艺术性

加强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设法留住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无疑,“教育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一般来说,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越能得到发挥。反之,没有良好的素质,教育者也就失去了对受教育者发挥作用的基本手段。”因此,建构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亦即具有坚定的信念、丰富的知识、犀利的政治眼光、审时度势的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是教师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生产者”,使学生从“亲其师”到“信其言、效其行”,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制度的执行力,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制度安排是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维度。制度的有效执行力是制度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思想问题是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当前,党和政府制定了许多有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管理制度,比如对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及经费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但是这些制度的执行力在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却有些疲软,甚至如同虚设。领导干部应加大这些制度的执行力的督查,特别是在资金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真实性、有效性方面还有待下功夫。在实践中,制度若不认真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制度的价值和优势便无从体现,制度的公信力也就荡然无存。

总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完整有效的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坚定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政治信念,并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行动。

[1]列宁全集第35卷,187.

[2]何爱国.中国社会转型与爱国主义的现代演进[J].历史教学问题,5.

[3]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99.

[4]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5.

[5]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77.

[6]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77.

[7]柳 静.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39.

[8]李慎明.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之三[R].北京:社科文献出版,2006:229.

[9]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100.

[10]摘自《云南民国日报》民国23年2月24日第3版.

[11]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12]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4.

[13] 刘建美.陈毅五次蒙受奇冤[J].党史精华,2000(2):7.

[1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5.

G641

A

1008—7974(2012)01—0089—05

本文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专项课题“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佤族哲学思想史研究”、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佤族伦理道德研究”和临沧师专校级课题“学生工作视域下民族地区大学生公民教育研究”主持人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1—11—03

艾兵有(1972-),江西永丰人,临沧师专思政部副教授。

闻礼)

猜你喜欢
佤族边境爱国主义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中越边境大扫雷的经验及其启示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