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农林高校服务“三农”能力的对策探究

2012-12-27 00:48翟玉建武艳艳张建政马丽岩
关键词:科技推广农林三农

翟玉建, 武艳艳, 张建政, 马丽岩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071001)

增强农林高校服务“三农”能力的对策探究

翟玉建, 武艳艳, 张建政, 马丽岩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071001)

为农服务、为农输送人才是农林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农林产业的弱势地位、高等农林教育缺乏吸引力、办学经费不足、就业渠道不畅、行业支持不足、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农林高校为“三农”服务能力的发挥,应进一步提高农林高校的地位,建立涉农专业免学费制度和多部门合作协调制度,健全农林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构建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

农林高校;输送人才;服务能力

农林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有关农林及其相关行业的一种专门性的教育形式,是从事农学或农林科类教育的专门机构[1]。就专业设置而言,农林高校主要包括农学基础、植物生产、动物生产、水产、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兽医、农业资源与环境、与农业有关的应用文科(如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有关专业,其专业范围大体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农学、林学和渔学类中的农学与渔学部分。

一、历史与使命:为“三农”服务是农林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永恒使命

我国的农林高校始于19世纪末洋务派创建的农务学堂,解放前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大多沿用美国模式,多在综合性大学设置农学院,解放后学习苏联模式,成立了许多单科性的农学院。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农林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独立设置的农林本科院校38所,举办涉农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473所,涉农本科专业点增加到1 493个,2005~2009年专科及以上层次涉农专业总招生60.30万人[2]。

国之兴盛,固本为先。农业自古就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所在。农林高校自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农、富民、强国的历史重任。1889年4月l6日,张之洞向朝廷上疏《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正式奏请兴办湖北农务学堂。在这份奏折中.张之洞指出:“窃惟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三事,而农务尤为中国之根本……且湖北连年水旱,岁收歉薄,谷价踊贵,洋货充溢,商贾萧条,民生艰苦异常……惟中国农民向多朴拙,其于地学化学,制器利用,素未通晓,士大夫又多不措意于此”[3]。中国农业大学自京师大学堂农科起,即以“研究农业之高深学问,培养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开创了中国系统的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和兽医学高等教育体系。

党的十七大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业教育的龙头,农林高校肩负着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产业开发、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牢固确立为“三农”发展输送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增强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

追溯农林高校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农林高校与“三农”问题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林高校始终恪守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始终把农业学科作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把农村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地,把农民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由此可见,立足“三农”是农林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三农”服务是农林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永恒使命,是农林高校实现“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选择的具体体现。

二、实践与问题:制约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的机制分析

(一)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的实践探索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始终是农林高校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农林高校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农科教结合,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为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多途径为农输送、培训人才 自1999年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高等农林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林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专科教育为补充的比较协调发展的格局。2009年我国涉农专业招生133 711人,比1999年增加136.8%,其中博士研究生12 261人,硕士研究生60 236人,本科生259 013人,专科生271 540人(见表1)。

表1 2005-2009年涉农专业招生人数统计

2005年~2009年,高等学校向社会输送了48.60万农林专门人才,其中,博士生8 482人,硕士生47 391人,本科生20.79万人,专科生22.22万人(见表2)。

表2 2005~2009年涉农专业毕业生人数统计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林高校积极采取措施,多种途径为农村基层输送人才,主要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服务村居计划”等项目,通过考研加分、设立奖学金、补贴或代偿助学贷款等方式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三农。此外,农林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定向招生、政府或学校代缴学费、毕业回村的方式,培养农村管理和致富带头人。

2003年,河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工程,结合普通高等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框架尝试建立了面向农村的人才培养、输入模式,为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农业高等院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引起了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农林高校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学科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高,吸引、汇聚和培育了大批农业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急需人才,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升,为“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全国共有涉农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6个,二级重点学科60个,涉农博士学位点559个,涉农硕士点1 417个(数字统计来源: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公布的数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农林高校日益成为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一支主要力量。2005年~2010年,农林高校获得国家级(涉农)科技成果124项,年均20项,农林高校获奖总数占全国农林领域授奖总数的63.7%,已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见表3)。

表3 2005-2010年度农林高校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3.致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农业发展从服务“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出发,农林高校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校地联盟以及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心)等多种形式,送科技下乡,服务区域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探索出了“太行山道路”、“专家大院”、“科技大篷车”等多个服务模式。据调查,“十一五”期间全国独立设置的38所农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达1 000多亿元,产生社会效益5 000多亿元。如河北农业大学通过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合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水利、农机、经管、食品等多个学科,集成了100多项技术成果,创立了河北粮食生产样板区,辐射66.7多万hm2,创造出每公顷出产小麦9 700.5 kg、夏玉米11 154 kg、两熟总产19 500 kg及种植节水一半的集成创新技术体系,累计增产28.7亿kg,累计节水33亿m3,增加经济效益64亿元,为河北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系列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并且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开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究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4.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创新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模式 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8所农林高校,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成立的“农科教联盟”,通过联盟协作方式,利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平台等现有网络资源,采取“日校+夜校,一师兼两教”的模式所建立的农业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600万元,初步建成了中心门户网站和一批科技成果数据平台及基于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网盟高校先后在河北曲周、陕西、江苏等地建成了一批示范基地,成立了由100多名专家成员组成的专门服务“三农”的专家志愿团,农科教联盟整合、制作并开发了30多个大型数据库,180多个多媒体课件,100多小时农业实用技术电视节目,2万多份农业科技资料(小册子),以及1 000G可容纳2 000多个视频节目的“新农村社区文化数字视频资源包”,开展了各类面向“三农”的科技与教育服务,探索出了一套新型的以高校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直接服务乡村干部和基层农民3万多人次,辐射服务10万多个农户。

(二)制约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的机制分析

农林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为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分析制约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的机制主要有:

1.农林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林产业在工业化的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社会认同度较低,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处于“二元”结构的弱势端。与其他高校相比,农林高校在长期为处于弱势的“三农”服务的过程中,在一些方面也同样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农业、农村、农民、农业高校作为中国的“四农”问题[4]。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六所大学中,仅有1所农林大学(北京农业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确立的96所全国重点大学,有11所农林院校,到2007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7所大学,仅有8所农林大学,国家“985”重点建设高校39所,仅有2所农林院校。从表4中可以看出农林高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明显处于“弱势”。

表4 农林高校在国家重点建设的各个时期所占比例

2.农林高校吸引力不足,优秀生源少 农林院校素来就是考生志愿填报的“冷门”。据调查,目前全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3 060.5万人,其中从事农林业的仅80万人,仅占2.6%,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因为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行业属于艰苦行业,劳作条件差、风险概率比较高,有不少人宁可去学就业后收入较低的职业,也不愿意在农业上辛苦一生。据调查,国家重点建设的农林大学的本科新生实际录取分数线基本上与各省确定的所在批次录取分数线持平,与同一层次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相比,一般相差20分以上。大部分省属农林大学新生录取分数线一直在省(市)确定的分数线上下徘徊,生源质量相对呈较明显下降态势,在同层次的不同科类中基本处于“垫底”位置,造成农林高校招生难、招优秀生源更难,生源质量不高。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农林高校特别是地方农林高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农林科技成果实验和推广投入大、公益性强、经济回报低,农村生源多、贫困学生比例大,学费标准低等因素导致农林高校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近年来,教学投入虽有增加,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招生规模增长快速,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校外实习基地难以满足发展要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受到削弱,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4.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不够畅通 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机关机构精简、农林企业不发达,市场化技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规模,农业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农林事业单位编制压缩等原因,导致人才通往农林业基层就业的渠道不够畅通。一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同步。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机关机构精简等原因,人员下岗分流,使毕业生的就业面变窄,而新增长的就业点,如国家实施的“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由于政策措施尚不配套,特别是国家对农林业没有进行较大的行业倾斜,这些岗位对学科专业背景没有要求,而这些岗位最适合具有农科背景的学生。二是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对各类人才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专业的“冷门”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层次,对于农林高校毕业生来说,一方面由于农林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导致了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迟缓;另一方面人们对农林高校毕业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学农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种田、施肥等,学生没有什么精深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胜任其他领域的工作,为此当农林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就业时就另眼相看,拒之于千里之外[5]。

5.农林高校的发展,需要行业部门的指导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农林高校脱离了原来隶属的产业部门,虽然打破了行业部门办学的格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业部门对农林高校支持的力度。长期以来,高等农林教育、农林业科学研究和农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农林高校难以在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上有大的作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高等农林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验与启示:增强农林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的对策探究

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科教兴农”战略的具体体现。作为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的摇篮和汇聚农林科教拔尖人才的农林高校,肩负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推广水平,并加强部门合作,促进农科教结合,增强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

(一)建立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支持农林高校为“三农”服务

农林院校承担着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研、社会服务和产学研合作的职责,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科教兴农”战略深入、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粮食安全等,都需要充分发挥农林高校的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应设立农林高校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重点支持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林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着力建设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民培训和大学生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农林高校试点实践基地,提高农林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能力,进一步推动农林高校教育教学与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实践、农业科技推广的紧密结合,促进农林高校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二)建立多部门合作协调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农林教育工作涉及教育、农业、林业等若干政府行业部门,加强教育部门和行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探索和建立更加有效的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着力推动农林高校与行业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强推动校地合作,逐步建成产学研合作基地,让学生在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切实加强农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大农林教育的宣传,探讨实施涉农专业免学费制度

为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高等农林教育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事迹,让社会了解农林高校。在加大国家奖学金对农林高校的支持力度,探讨给予农科专业学生与师范类专业学生一样的免学费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涉农专业,让学生“知农、学农、爱农”,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6]。

(四)完善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

打通农林院校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优秀农科毕业生长期服务农业、终身服务农业。如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大学生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服务村居计划”等项目,制定相关政策,优先选调具有农林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健全到基层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制度。

(五)构建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农林高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应建立多元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高校网络联盟,构建以农林高校为依托的综合型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模式,构筑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使之成为为我国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高校设置推广教授的经验,实行我国的推广教授制度,逐步建立一支以高校推广教授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1] 曲晶.高等农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政策创新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6.

[2] 教育部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60/201012/113569.html.2011-08-20.

[3] 冯宁,朱殊.湖北农务学堂创始期的三位闻人[J].武汉文史资料,2010(12):46-49.

[4] 张振环.找准着力点,在服务中提升价值——农业院校在新农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5-7.

[5] 莫利拉.农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认识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58-59.

[6]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开创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新局面[N].2010-06-10(第2版).

Countermeasures on strengthening the service ability for"three
agricultural issues"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ZHAI Yu-jian,WU Yan-yan,ZHANG Jian-zheng,MA Li-yan

(Agricultural Univerdity of Hebei,Baoding,071001)

s:Providing talents and services for agriculture i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as well 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Some factors restrict the servic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such as the weak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dustry,less attraction for excellent students,educational funds inadequacy,insufficient support of agriculture enterprises,and imperfect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To strengthen their service ability for"three agricultural issues",we should improve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set up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tuition-free system and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system of many departments,improve the employment channels,and construct public welfar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ing service system.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talents conveying;service ability

G 640

A

1008-6927(2012)02-0001-05

2011-12-13

河北省科技厅项目:“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457202D-93)和社科基金项目——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三农”路径及运行机制研究等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翟玉建(1969-),男,河北宁晋县人,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德育。

(编辑:刘伟霄)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农林三农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茶条槭苗木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通过绩效评估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