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的发展变异对建筑形态形成的潜在作用

2012-12-27 02:43赵剑峰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赵剑峰

(大连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浅析文化的发展变异对建筑形态形成的潜在作用

赵剑峰

(大连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与文化的发展和变异有着多层面的联系。本文就建筑文化对传统建筑的继承,现代建筑对建筑文化的依赖性,以及建筑创作的文化内涵等3个方面,对建筑与文化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建筑文化;地域性建筑;混融建筑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创作过程必然与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功能技术、功能组织、环境意识、群体要求等需要圆满解决以外,它对历史、时代、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文化现象以及其深层所蕴含的哲理,都应有不同程度的显示。确切的说,建筑文化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的产物,它更多的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是对传统建筑物和传统建筑理论的继承。

1 建筑表征的文化本质

1.1 建筑地域文化的混融

建筑文化所面对的各地区的地域传统建筑,正是建筑文化的历史基础。传统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形成了各区域各具特色的建筑。各区域不同的建筑是形成于各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形式上具有较强的区分度。传统建筑与各区域的个性环境相呼应,也相协调,在此过程中,向自然环境所特有的文化环境过渡,所受影响也逐渐加大。传统建筑不断演化的结果,是逐渐地为地域文化因素所支配,并随着时间的延续及文化的不断演进而趋于成熟。

当文化冲出了自然因素的束缚,区域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也逐渐成为可能,建筑也就出现了广泛的混融现象,形成各种建筑思想、意识和观念的纵横交错(见图1)。文化本身是非物质的,是意识形态的,它的交融是人们所无法认识的。而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以具体的物质形态解释了这种文化的交融,使文化的抽象与模糊变得具体且清晰。相应的,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对于建筑的影响也就为我们所了然。

图1 标榜历史主义的波特兰美联大厦更似一个混杂体

1.2 建筑本质的文化转接

虽然从空间上而言,传统建筑本身始终维持着各个区域的建筑特性的主要内容,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文化的交流与协作,尤其是在东西方之间的这种交流与协作,“东方文化是关注殊相,而西方文化是关注共相”[1],使得建筑文化本身作为建筑的传承载体,融汇后表现出广泛的普遍性意义。由文化所引发的关于建筑的研究脱离开地域的限制,更加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区域性的传统建筑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展,也逐渐由自然属性为主转化为文化属性为主。此时,西方建筑文化的领先性使其扩展和侵入到世界的各个区域,也被各个区域所接受,这是人们理智上对较先进的理论的吸收的一种必然。随着这种建筑理论推向世界,对所接受者的心理层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始终泛滥着西方建筑思想的光圈的原因。

2 建筑对文化的依赖性

反之,建立在传统建筑上的建筑文化对建筑的指导性使得建筑本身又表现出一种对建筑文化的依赖性。20世纪建筑所表现的最显著特征是西方建筑的输出和各区域接受西方建筑的输入的交相混融。但是,西方建筑的输出并非单一方向的输出,也有对其他区域建筑的摄取。这样一种混融,表现为两种状态。

2.1 地域性的朴素复苏

当其他区域和民族在被占主导作用的外来建筑文化的侵占经历了较持久的平衡期后,表现出一种更加强烈的弘扬本民族建筑文化的建筑意识,在建筑上表现为一种对地域文化的渴望和传统风格建筑的复苏。个性的发挥和地域性的识别逐渐地以各种各样的(甚至是笨拙的)建筑形式以不同的建筑语言表达了出来。正如,刘家琨所言:“相对于‘高技’手法,‘低技’的理念面对现实,选择强调了对古老的历史文明优势的发挥和利用。扬长避短,力图通过令人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含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品质。”[2]

2.2 心理潜意识的影响

再有,已经经历了较深层次的心理层被侵占的建筑意识,在建筑创作和建筑思想上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中庸地,暧昧地将西方建筑与本民族、本地区的建筑按一定思维模式凑为一体,体现出不同心态,不同方式的建筑文化的被支配。这样一来,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由具有普遍性的意识对物质的作用转变成一种意识对另一种物质的作用的特殊内涵。遗留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的殖民主义建筑现在仍然可以看到,但在商榷当前的城市建设中所表现的“新殖民主义”风格的存在价值时,又不可避免地被“被侵占的建筑意识”所左右。

很明显,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潜在的。相比于在建筑活动中有意识的,自觉的建筑艺术创作、建筑技术的运用,人们更需要寻找正确的建筑文化思想意识作指导,建筑文化的重要作用也由此而突兀出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建筑文化在建筑活动中的决定和支配作用,建筑对于建筑文化的依赖性便成为了一种必然。

3 表象的深层文化内涵

建筑文化与建筑之间的这种交互关系,促使在建筑创作中应该反映出流派、哲学、手法和意识等各种文化的深层内涵。所有这些内涵,其实也是影响和促进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简单归结为几个方面:历史上的传承延续,文化间的相互关联,民族内的风俗习惯以及地域间的物质差别等4个方面。

3.1 历史上的传承延续

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有其不同的发展背景和体系,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充实,形成较为系统的建筑创作方法和理论,加上长时间的约定俗成,可以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历史的传承是一种纵向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各个时期相异甚至相反的思想和文化经过整合和归统,以一种复合又链接的形式外显出来。传承和延续就隐埋在这样的复合和链接中。同时,建筑又是与时俱进的,新的建筑文化在被传承延续的同时,对旧有的文化内涵又表现出一种否定和一种抛弃。长时间看,建筑的发展最终表现出一种肯定―否定―新的肯定―新的否定这样一个无限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但却始终围绕文化这个中心。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又到历史主义中的新古典主义,就是最直接的印证(见图2)。

图2 新德里美国大使馆,是古典主义的复苏,还是现代主义的覆灭?

3.2 文化间的相互关联

建筑理论中对于文化内容反映最为突出的是思想意识,文化气质和哲学体系。三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地域间和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差别所形成的互补,同样在建筑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样的视角和思路,使在过去的半各多世纪中,将符号学、现象学、类型学、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地域主义、女权主义、文脉、伦理、性别、人体甚至种族等各种学说或问题,都跟建筑有了联系”[3]。

以“极少主义”为例,对建筑师来说,环境本身已经构成“极多”的已知条件。无论出于建筑创作者本能地寻求对比的需要,还是有意抵抗混乱无序的外界现实,设计中带有“极少”特色数量的增多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极少主义”艺术把现代艺术推向极端。“极少主义”的倾向也不自觉地散布到建筑、戏剧、影视、时装等许多设计领域(见图3)。他们之间又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完成文化间信息的交流,使建筑与之形成重要的界面,“维系着独特的张力”[3]。

图3 罗西设计的博尼芳丹博物馆,就纯净和朴实的审美趣味而言,与现代主义中的极少主义倾向不无相同之处

3.3 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地理气候、文化传统等紧密相连,同时也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有关。脱离民族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的建筑,不能诠释建筑的真正文化含义。风俗习惯同样也要随着历史的进程发展变化,形成一个渐进与过渡的阶段,促使建筑在满足人的需求时,同样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见图4)。“在建筑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和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并且不应仅仅限制在建筑的表面空间,而应渗透到整个建筑空间中”[4]。

图4 安藤忠雄设计的西班牙塞维利亚国际博览会日本馆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地方主义特征

3.4 地域间的物质差别

建筑的建造技术和物质手段,与不同地域的物质条件有关。无论是建筑材料、构造方法还是施工技术,都存在其个别性和特殊性。物质条件是建筑创作的物质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建筑的差异性,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地域的物质潜力―即“即物性”,以强化建筑自身的本质内涵。“因为在象吃饭、住房这些与人们的肉体紧密接触的部分,比起观念性来,人们更重视即物性。”[5]

4 结论

综上,建筑文化对当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对当代建筑理论与流派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作为一种文化和理论方向,其自身也是逐渐发展和变异的。但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建筑在其潜在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更迭和往复,甚至局部的回落。

可以说,建筑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基石的,即使文化在一些时期表现为建筑前进的羁绊,仍然无法脱开他们之间的维系关系和依赖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前进都将是在否定其前趋的基础上,对自身后继的无限追求,建筑也不例外。

[1] 赵冰. 我的文化观与建筑观[J]. 今日先锋, 2000(8):26.

[2] 刘家琨. 前进到起源[J]. 今日先锋, 2000(8):34.

[3] 费菁, 傅刚. 0与1:网络城市和建筑散文化[J]. 今日先锋, 2000(8):42.

[4] 彭俊军. 艺术作品所引发的对个性化居住的反思[J].时代建筑, 2002(6): 16.

[5] 隈研吾, 王炳麟. “日本”与“现代”的统一——战后日本住宅史[J]. 世界建筑,1989(4):27.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Variation of Culture to Architectural Form

ZHAO Jian-feng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22, China)

As a kind of express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rchitecture has multifaceted contact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variation of cultural.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is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inheritance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to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 dependenc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o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architecture cultural; regional architecture; mixed-architecture

TU-8

A

1008-2395(2012)03-0069-03

2011-11-25

赵剑峰(1971-),男,讲师,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