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韩大勇 ■党委书记、局长 李士亮
201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的社评中这样写道:“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在天津市北辰区就有这样一个坚定的改革者,他从上任伊始就开始在系统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取消学校及校长的行政级别,在校长中实行职级制,在教职工中实行岗位聘任制,迈出了教育“去行政化”的实质性步伐;提出“决战课堂”、“课堂革命”,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边远校教职工补贴制度,鼓励更多的教师终身投入农村教育工作;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全覆盖的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实验区,迈出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倡导、促成环渤海教育督导联盟在北辰区成立,得到教育部国家督导办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倡导、成立了以“立足北辰、服务天津、辐射三北”为宗旨的天津北方教师培训中心;提出北辰区教育要成为北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成为北辰区对外开放、交流合作的窗口之一,成为北辰区观光旅游的基地之一……他就是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士亮。他笃信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摧枯拉朽的力量,因此坚持每天看报,涉猎大量信息,看《光明日报》,了解理论家的思想;看《人民日报》,了解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看天津本地的报纸,了解民情、民意。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通过风险评估、成本评估和效益评估,在每一项举措实施前,都要做大量调研,用数字来说话,并通过座谈会和走访的形式,广泛吸纳群体智慧,有效地降低了改革的风险,不仅体现了自己的勇气与担当,而且体现了一位管理者和改革者的智慧与审慎。改革与创新也为北辰区教育带来丰厚的回报:十余项国家和天津市的荣誉花落北辰区,北辰区教育和北辰区学前教育均被天津市政府推荐为全国先进区,全国教育质量检测实验区将在北辰区落地,北辰区社区教育被列入争创全国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如何看待教育中的改革与创新?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如何对待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士亮。
■应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直观上讲,改革是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深层次地解读,改革是思想革命与行动创新的完美结合,但有时难免遭人非议,被批为另类。然而只要看准了形势,对国家的政策把握得准、理解得透,我们就能超前运作,先人一步,有时候抢先一步就等于先进了10年,晚一步则要落后10年。同时,改革是一项可深化、可持续的系统工程,也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改革可以回头看,但改革没有回头路。要改革必须重视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别人想到的,可能不敢做;我们想到的,并且经过论证,认为可行的,就一定要去做,并且再具体细化到操作层面。
□改革都是有风险的,往往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和难于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对改革者的心理和智慧都是巨大的挑战与考验,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的确,改革都是有风险的,但不能成为停滞不前的理由。毕竟,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是要向前发展的。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是改革实行起来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回想起来,当年推行教育改革确实存在着极大的风险,然而,行非常之事也必历非常之风险,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不能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我确信自己胸中所想的是北辰区的教育事业,无论成功与失败,自己都不存一分私心。失败了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如果成功,不仅会为北辰区教育洞开新的天地,也可以为教育同仁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更何况,我对自己所做的事充满无限的信心,根源就在于我当时建立了3项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成本评估和效益评估。在每一项举措实施前,我都要做大量调研,用数字来说话,并通过座谈会和走访的形式,广泛吸纳群体智慧。每一个评估机制的建立、完善,最短的8个月,最长的可达两年多,其目的就在于不让任何一项教育政策落入空泛、形式主义的窠臼,力争让每一项政策都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同时,我一直都非常感谢在改革最困难的阶段,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效的支持,“北辰区教育发展有多快,我们的支持就有多大”,这给我坚定地推进改革吃了一颗定心丸。北辰区领导的重视以及北辰区教育系统内干部、教师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我们的团队不仅振兴了北辰区教育,让北辰区教育化身为天津教育一种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火炬,也为自己赢得了应有的尊敬。
■在北辰区,我们取消了学校及校长的行政级别,转而实行校长职级制,四级十等,按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评定职级,予以聘任。校长凭业绩定职级,按职级取报酬。成立校长职级评议委员会,每年一次考核,三年一次评定。大力推行任期制和交流制,每个任期为三年,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原则上不得超过两个任期。在2011年的深化改革中,我们启动了第二轮的校长聘任工作,根据校长业绩,通过民主测评、专家评审及综合督导评估等程序对符合条件的70位校长评定了职级,最后评出特级校长3人,一级校长23人,二级校长26人,三级校长18人。
有关教职工的人事制度改革,我们实行岗位聘任制,分级负责、分层聘任、竞争上岗、按岗聘人。在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建立了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并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建立“教育系统人才服务中心”,负责落聘待岗职员的培训、治理和再推荐工作。教职工岗位聘任制的实行,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同时有效克服了学校治理工作的随意性,推动了学校的民主治理,保证治校有规矩,治理有目标,考核有标准,绩效有赏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原则,激活了队伍。由于教职工岗位聘任制遵循双向选择模式,不仅校长有权按规定聘任、解聘和不聘,同时教职工也有权受聘、拒聘和辞聘,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首次聘任中有3912名教师一次聘任上岗。
■改革极大地促进干部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校长职级制和教师岗位聘任制,为干部、教师找准了位置,开辟了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道路。使一大批干部教育管理能力、执政能力迅速提升,32名45岁以下年轻有为的同志上岗担纲。使一大批教师专业素质、教育教学水平迅速提高,涌现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天津市特级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等高端人才52人,有581名教师进入市、区、校“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队伍,有270名专任教师进入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行列,有11名省部级学科领军人物被北辰区引进,有近千名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教师受聘于北辰区,人才高地建设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架构初步形成。
改革有效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了城乡教育装备标准一体化、公用经费标准一体化、师资配置标准一体化、教育资源两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这一阶段性目标。政府对教育的主导责任更加突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居全市领先地位,北辰区教育硬件资源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不仅彻底完善了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增强了北辰区教育发展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要有平台做支撑。北辰区教育局抢抓机遇,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全覆盖的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实验区,使北辰区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得到普及并已成为北辰区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由北辰区倡导、六省市区积极响应,33个成员单位踊跃参加的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教育督导组织——环渤海教育督导联盟在北辰区成立,为北辰区教育均衡发展、高质发展、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北辰区对外开放和交流开辟了通道,建立了窗口。由北辰区提出,市教委同意在北辰区成立以“立足北辰、服务天津、辐射三北”为宗旨的天津北方教师培训中心,为北辰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由北辰区教育局提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同意,在天津市农口区县第一个建立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辰分院。从此扭转了北辰区教育科研长期滞后的局面。
改革有力推动了北辰区教育的大开放。这项改革使北辰区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解放、认识上的大统一、行动上的大创新、体制上的大变革。与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甘肃、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建立了地区间和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互访、交流的友好关系。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催生北辰区教育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在教育督导体系建设、评价标准、招生制度、升级考试、课堂教学、教研模式、学校管理、品德教育、体艺卫教育机制创新、成人职教网络建设、学前教育多元发展诸方面年年有进步。
改革调动了创新创造的积极性。通过改革,极大地改善了人际间、干群间、学校间、部门间的关系,一个安全稳定、心齐气顺、和谐干事的浓厚氛围在北辰区教育系统基本形成。向一线倾斜、向“名”“特”“优”骨干教师倾斜、向边远农村校倾斜的改革政策有效地得到落实。岗位设置日趋合理,编制管理深入人心,按需聘任得到广泛理解,干部交流轮岗、教师有序流动已成为规范的常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已被自然地接受,按岗定酬、按劳取酬、多劳多酬、优质优酬、贡献有奖成为本次改革的核心特征。正因为如此,改革得到广大干部教师的拥护和支持。
改革使北辰区教育系统干部教师精神状态为之一振,面貌为之一新。北辰区教育及时进行战略性转移,把目光转向软实力建设,启动并实施全员素质提高工程、千名人才培养工程、干部能力提升工程。把目光转向课堂,提出“决战课堂”的主攻方向,提出改革教学方法的“课堂革命”,随之出台了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标准,使北辰区课堂教学质量直线上升,人民群众对北辰区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攀升。把目光转向资源管理和资源利用,在北辰区教育集中性资源建设之后,努力追求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出台了资源管理标准和资源利用标准,实现了物态向效益的转化,有力助推高效教学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一是深化校长职级制度,完善职级体系建设。去校长行政化,建立新型的职级制度和职级体系,符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引导学校按规律办学,引导校长走专业化道路,实践表明,职级制度和职级体系建设必须清晰。第二聘任期将把基础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与成人教育、校外教育、教学研究、教育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区别开,在职级制度的框架内单独编设职级体系,执行不同的级等工资待遇。体现职责不同报酬不同,使职级制度更加科学化,职级体系更加系列化,级等工资体系更加合理化。
二是充分体现“三个倾斜”政策,再度拉开一线教学岗位、教研岗位、科研岗位与二线保障服务岗位的岗位工资和绩效考核工资标准的差距。引导和鼓励更多的教师在一线岗位上成就事业、做出贡献。重点要在建立健全名、特、优、骨干教师履行责任、发挥作用的保障措施和机制上下工夫。继续执行农村边远校教职工补贴制度,努力建立一支长久稳定、素质精良的农村教师队伍。
三是扩大民主夯实基础,严把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聘任关。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改革的关键是选好人、用好人、激励人。要把那些一线工作有经验、业绩好、品德优、作风正、威信高的优秀骨干聘任到不同层次岗位上来。要坚持组织推荐与民主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要坚持续聘与竞聘相结合,没有入围的人选不得聘任。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误事、激情满怀会干事的用人原则。
四是要坚持科学地编制管理,逐步将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向编制管理模式转变。鼓励和提倡骨干教师横向流动,支援薄弱学科校师资队伍建设。试行纵向选拔聘任制,打破学段界限,有控制地让那些适合在相应学段任教并得以发展的教师进行纵向流动,培养一批全科型、全程型、全能型骨干教师。
五是要完善分配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这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体现“三个倾斜”和改革导向的具体措施,既要与国家政策对接,也要体现改革的活力与特点。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的同时,用活用好岗位工资和绩效考核工资政策,拉开岗位之间的差距,拉开干好干坏之间的差距,拉开一般工作状态与贡献突出的差距,充分体现分配上的公平性。
六是要创新用人机制。凡有政策性收费的单位,允许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多种用工体制并存。特别是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校外教育机构等,按编制、按岗位、按需求自筹资金、自主聘任,建立合规合法的合同制用人机制,确保受聘人员的合法权益,在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新型的用人制度等方面探索经验。
链接:李士亮,1954年11月生,汉族,天津市人,1974年11月入党;现任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国国家教育督导研究会副秘书长,环渤海地区教育督导联盟理事长,中国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委员会特邀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他撰写的论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北辰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入编《科学发展与共建和谐社会工作指南》第二册;《深化改革,办人民满意教育》刊登在《党旗飘飘》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