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狮学院 赵春舒
生涯混沌理论在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中的运用
□天津天狮学院 赵春舒
本文运用生涯混沌理论,分析高校管理模式所具有的混沌特性,建立了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生涯混沌理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性专业发展模式
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系统的开放性。高校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系统内部的开放性,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通力合作,如专业教师要和教务人员、学生处人员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生的教学工作。另外,高校系统对外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民办高校也要和地方教育部门、兄弟院校、相关企业等紧密联系,是一个与外界不断地进行资源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
由于民办高校系统内部要素很多,结构较复杂,部门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民办高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使看似杂乱无章的高校系统变为有序。民办高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来自高校内部或外部的作用,都会引起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持续非线性运动,因此,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准确地把握好能够引起质变的各个因素,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系统服务。
民办高校管理模式系统的非平衡态主要源于两类负熵流的输入。首先,在高校内部,存在一类完全可以控制的负熵流,如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工资激励、职称激励等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方式,使学院内部教师之间互相竞争、不断进取,从而避免平衡状态的出现。其次,在高校的外部,存在通过学院努力可以改变影响的负熵流,如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的倾向性、同类院校之间的竞争等。因此,对于民办高校管理系统中存在这种非平衡态,高校管理者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促使系统由无序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民办高校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较,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队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聊聊无几;民办高校又均为年轻教师居多,导致了职称结构以助教和讲师为主,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几乎都是外聘教师。因此,民办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对落后一些。因此,如何提高民办类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保持持续性的发展,是需要高校管理者和众多的专业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教师的持续性专业发展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教师反复的培训、学习、实践,最终促进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发展。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有利于将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促进整个学院的发展。
持续性专业发展具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并存在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持续性专业发展,教师可以成功地应对不断出现的教育变革,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培训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从教师的入职培训开始,并随着专业知识的更新而不断进行的再培训,高校管理者都要为专业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也是促进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和学院的整体规划一致,满足双方的共同需求。
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所探讨的重点内容。在整个过程中,高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培训包括: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不间断的在职培训。一名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都要不断学习与研究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直至达到追求专业成熟的境界。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们就开始探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通过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有助于我们研究教师在各个职业生涯阶段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并根据其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笔者将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入门期、发展期和超越期三个阶段。
(1)把握好教师入门期的初值敏感性
根据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理论,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要设置好新引进教师的入职初始条件。蝴蝶效应表明,后期事物发展的结果取决于前期的初始条件,当初始条件发生小的变化时,都会在系统的非线性反馈中不断地放大或缩小,导致结果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从而反映出对初始条件极强的敏感性。
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把握好高校教师入门期的初值敏感性,确定好教师的入职初始条件,设置入职门槛。新入职的教师应当具备学院规定的必备的基本条件,并通过面试、试讲阶段后进入入门期,入门期考核通过后,新教师正式成为学院的正式员工。因此,在入门期,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把握好入门期的初始条件,严格规范好入职程序,严把教师的专业质量关,以便从源头上避免问题的发生。
(2)构建发展期的自组织学习团队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如高校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也就是说,当系统满足一定条件时,系统内部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并逐渐的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自组织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当一个系统呈现出一种自动的自组织状态时,其自组织功能愈强,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系统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愈强。
我们把自组织理论引用到民办高校教师的管理中,可以为民办高校管理者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开阔一个全新的思路。
民办高校管理者可以建立一种自组织特性的高校管理模式系统,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学院内部和外部的变化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高校教师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兴趣爱好等不同,组建多个自组织学习团队,高校的管理者也要不断地创造条件,促进这种学习团队的形成,并能够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不断地给予指导,使其由教师自发形成的这种学习团队能够持久健康发展,对于偏离学院轨道的组织团队应给予纠正指导,甚至强制解散。
(3)促进超越期专业发展序参数的有序性
民办高校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在学院内部和外部也存在很多序参数,比如,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专业水平提高愿望的强烈度、学院的政策倾向度、支持程度等。这些序参数是引起系统出现有序或无序状态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超越期,高校的管理者应该不断地促进专业发展序参数的形成。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探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采取措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从而推动教师专业持续性的发展。
如图1所示,民办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体系是一个循环反复、不断持续的过程。在经历一个阶段的入门期、发展期和超越期,当学院的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每位专业教师都要重新订立目标,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入门期、发展期和超越期。学院通过这种反复持续性的专业发展体系,可以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增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学院的发展,成功建立学习型组织模式的高校。
图1民办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体系图
民办高校要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高校教师普遍素质较高、层次较高,且都具有较高的价值追求,高校管理者要本着以人为本,从教师员工的需求出发,采用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其中,物质激励可以用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及其它福利等方式;在精神激励方面,高校教师追求强烈的归属感、成就感,有较强的社会尊重与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往往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高校教师对物质的需求通常都是为了较高的精神需要,如要求物质条件的改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以此来满足精神需求。高校的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当的激励手段,并通过这种激励机制的建立,凝聚广大教职员工,形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吸引子”。
民办高校要不断地整合内部组织文化,不断增强教师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感。高校的组织文化可以引导教师的行为导向,使其在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上自觉不自觉的受其约束。当民办高校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教师可以始终做到与学院的需求保持一致的行为,学院的各个职能部门的行为规则也能确保趋向一致。因此,民办高校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掘高校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为原则,建设“宽松、宽容、宽厚”的校园文化,并将其渗透到人民办高校的整体战略和组织结构中。
高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院的管理是对高校教师能力以及地位的充分肯定,因此,民办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和积极推进高校民主管理机制,加大教师参与高校决策管理的力度,让教师充分感受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和科研,促进民办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1)确定和分析民办教师持续性专业化发展需求
首先,在民办高校教师的持续性专业发展的需求上,教师关注的焦点是持续性专业发展活动要真正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或职业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而高校的关注焦点是各项持续性专业发展活动要满足学校发展的各项要求,必须与学校的发展计划相一致。因此,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在探讨持续性专业发展的需求上,必须满足教职员工个人与学校双方的需求,使学校发展计划和个人发展计划之间的矛盾降到最小。双方确定共同需求后,就可以对持续性专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分析。实践表明,确定和分析需求是比较花费时间的,而访谈和问答是评估个人培训和发展需求最有用的方法。高校也可以通过教学监督,如观摩课、专家听课等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民办教师的需求情况。
(2)计划、设计和实施民办教师持续性专业化发展项目
教师和学校的共同需求确定后,学校应计划和设计教师持续性专业化发展项目,如在完成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下,为教师提供某项特定的培训课程、参与新的教学改革,与同事进行观点或实践经验的交流以及参观访问等。
(3)监控民办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过程
监控与管理是持续性专业发展的最后两个阶段。监控活动基本上是确保事情进展符合计划,如果出现偏差就要采取适当的行动使其符合原定计划。
(4)评估及反馈民办教师持续化专业发展影响
应评估及反馈民办教师持续化专业发展情况,并及时地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校和教师个人。衡量持续性专业发展的影响或评估其效果往往是最困难的,但是评估是完全必要的,它为改善和提高下一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民办高校自身也应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式。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培训后教师的反应、学习情况、行为变化、培训结果等四个层次上的测量和评估,判定教师在受训的过程中是否喜欢培训、培训后的程度与水平、工作中是否应用或转化了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以及最终是否有助于教师和学校目标的实现等。评估结束后,高校管理者要将评估的情况如实地反馈给各位教师,以便改进不足。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更多的人不断参与研究的课题,通过该项研究,有助于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民办高校的教育事业服务。
[1]吕春燕.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
[2]倪荫林.开放型自觉自组织学习模式机理及其效率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3]姜飞月.生涯混沌理论:心理学理论的新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2007(4).
[4]李念良.试论组织行为学理论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5).
[5]王波.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教育学术月刊,2008(8).
[6]李爱霞.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研究[J].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8).
[7]唐向锋.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的民办高校教师管理[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8]刘文花.民办高校教师激励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G717
目前,我国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少,而关注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更少。随着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加,民办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应加快研究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使其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笔者运用生涯混沌理论,分析民办高校管理模式所具有的混沌特性,建立了民办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混沌理论是20世纪产生的被誉为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后的第三大科学革命。该理论主要由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Sensitivity to Initial Conditions)、吸引子(Attractors)和分形(Fractal)三部分组成。混沌理论揭示了复杂动力系统发展变化中的不确定性与非线性等特征。20世纪末,在混沌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生涯混沌理论(chaos theory of career),该理论主要研究生涯心理的变化。生涯混沌理论摆脱了传统生涯心理学理论线性的、静态的、还原论的和因果决定论的观念,认为生涯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具有动态开放、分形特征的静态结构以及非线性的变化过程等特点,并且表现出对初始条件的极强依赖性,但在不断的变化中又蕴含着可把握性。生涯混沌理论为人们研究影响人类生涯变化的因素提供了新的理论。
我国的民办高校兴起较晚,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实施力度不足,使得民办高校无论在学院规模、硬软件设施、学生生源、学科建设、师资力量,还是教师的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都远远落后于公办高校。但是,民办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政府干预力度较小,且均以企业为依托,资金力量雄厚,以市场导向为主,其办学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强。
项目名称:天津市教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研究)。项目号:201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