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朋 李姚矿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对安徽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发展的启示
李 朋 李姚矿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 230009)
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重点区域,肩负着打造高效承接产业发展的平台、塑造高品位滨江生态新城市的重大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主要以欧盟、北美、日本、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为主要区域进行分析。通过对趋势的分析,本文认为对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发展具有以下启示:以错位发展为核心,优选重点承接产业;以区域合作为平台,构建皖江城市带制度性区域合作机制;以“补链”为抓手,形成特色产业园区。
国际产业转移;产业集中区;启示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受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中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它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文化相近,合作基础好;拥有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综合交通体系;矿产、土地、水、劳动力等资源丰富,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科教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主创新特色明显,具有培育世界一流产业的社会基础和人文基础;接壤辽阔的中西部,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也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复的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为了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安徽省委、省政府依据《规划》精神筹建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集中区将立足皖江城市带,面向长三角,服务中西部,成为示范区内园区联动发展的核心,充分发挥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基于上述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对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的启示。
首先,全球高新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成果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一方面创造了新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迅速提升,使得全球产业分工加速调整。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依存和融合日益加深,同时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为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扫清制度障碍。再次,国际贸易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国际和区域性组织不断达成相应的框架协议或合作计划,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最后,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布局,几乎渗透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产业领域和部门,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各国资源的配置。
1.欧盟
欧盟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区域内部化与向外转移并存,且规模和区域有所调整。欧盟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排他性的组织,对外直接投资的1/3都在成员国内部进行,产业转移首先考虑区域内欠发达国家,其次考虑转移到区域外的国家;金融危机对欧美、加拿大及离岸金融中心等欧盟传统的投资目的国影响巨大,而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国、印度,资源丰富的巴西、俄罗斯及转型中的东欧、墨西哥等国却成为欧盟对外投资的热点,虽然欧盟对外投资的规模呈下降趋势,但中国仍是欧盟对外投资的热点区域之一;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不断培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相对落后的产业转出。欧盟及其主要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见表1。
2.北美自由贸易区
随着全球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成果产业化速度加快,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进行全球产业调整和布局。一国主导型和产业转移区域内部化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美国为了继续保持全球霸主地位,其跨国公司通过控制产业的核心价值链来达到控制其相关产业的目的,并通过多元方式进行全球布局;美国期待以新能源革命为载体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催生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同时通过多样化方式将相对落后的产业进行转移,“金砖四国”逐步成为美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美国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见表2。
表1 欧盟对外投资规模(单位:百万欧元)
3.日本
日本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其对外投资规模逐年增大。日本的投资领域和区域不断调整,从投资资源开发领域到采购不动产和文化资产,最后服务业、贸易、采掘业和制造业构成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日本越来越多的投资投向亚洲地区,中国成为日本重要的投资基地;金融危机后,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等新兴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将其他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日本对外投资趋势如图1所示。
表2 2008-2009年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接受美国投资量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4.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是在不断地进行产业承接和转移,从而不断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韩国将产业结构重心调整为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不断将电子、电器、汽车制造、机械和轻纺服装等产业转向中国和其他地区;新加坡取消该国几十年的禁赌令,重点发展旅游业;香港和台湾依靠祖国大陆的政策优势,进行多方位的产业转移和升级。
1.金融危机后,“金砖四国”是推动国际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世界经济在波动中复苏,“金砖四国”内需旺盛,内外部有利因素将继续推动“金砖四国”工业生产和零售较快增长,但是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本国经济政策趋紧等因素的影响,“金砖四国”经济增速难以超越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从2006年到2008年,“金砖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7%,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居于前列。继亚洲“四小龙”创造的“东亚奇迹”之后,“金砖四国”正在创造一个“世界奇迹”。
2.“金砖四国”优势产业各具特色,总体上以互补为主
巴西和俄罗斯是世界重要资源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这与中国的世界制造业大国形成互补;印度服务业,尤其是软件开发行业发达,这与中国计算机硬件制造业大国和生产大国形成互补。我国的制造业举世瞩目,并且我国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较完善的市场和工业体系,我国在承接先进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印度的计算机和软件业推动印度成为 “世界办公室”,其在承接IT行业产业转移和开展外包产业具有一定优势;巴西生物能源开发世界领先,同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在承接资源型产业转移时具有一定优势;俄罗斯是世界重要原油生产和出口国,其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俄罗斯在承接以自然资源为原料的产业转移时具有一定优势。
3.中国在“金砖四国”中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最多
全球经济衰退、信贷状况收紧、企业盈利下降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黯淡且不明朗,许多跨国公司已宣布减产、裁员以及削减资本支出的计划,这一切都使得FDI减少,但是国际投资对于“金砖四国”不降反升,“金砖四国”成为国际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从历年FDI流入的情况来看,在四国当中中国吸收的FDI最多,俄罗斯和巴西居中,印度最少。“金砖四国”吸收FDI流量如图2和表3所示。
1.金融危机并未改变国际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
虽然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在金融危机后有所减少,但发达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将进一步加速国际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赶超战略,也进一步扩大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纳,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加速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因此,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不会改变。
2.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第三产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发展,从而推动了国际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其中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表3 “金砖四国”吸收FDI流量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
产业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跨国公司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和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跨国公司不断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集群,将整条生产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呈多样化发展
产业转移已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转换成为包含单一的直接投资和股权安排在内的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产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并举方式,其中,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方式日益成为重要方式,非股权参与的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5.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集聚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转移,以形成产业的群体和网络;产业集聚可以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应,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发挥学习和创新效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跨国公司更加偏好到产业集聚的地方去投资。
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将一些依托可释放技术为主的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且转移的结构高度化,转移方式多样化。与此同时,我国接受国际直接投资量逐年增加,截止到2008年底达到924亿美元,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6.37%,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也逐步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8年期间已在包括苏浙沪等地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安徽省的再投资达8.7亿美元,增长76%。2009年,安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03家,比2008年增长18.4%,截止2009年底来安徽省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48家。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态势。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1005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16391元 (折合2400美元),比上年增加1944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95.6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4902.8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654.5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为14.9∶48.8∶36.3,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工业方面,全省37个工业行业增加值全部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2.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4.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增长1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4%。2009年较2008年三次产业的增长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面对产业转移的多样化发展与境内外在皖投资规模的增长趋势,以及安徽省自身产业发展的结构,合理的产业定位不仅有利于产业集中区的发展,对整个皖江城市带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对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相关产业发展都起着联动作用。产业集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错位发展,突出产业特色
产业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努力实现宏观上的错位,避开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强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错位不仅仅体现在产业错位上,也可积极创造产品、层次以及市场上错位,实现“产品错位、层次错位和市场错位”。
2.承接创新,增强内生动力
大量实践证明,唯有创新才能跨越,亦步亦趋永远落后。产业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能简单地把产业和项目搬迁复制过来,而是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快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3.有序承接,形成滚动优势
产业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处理好求快与求稳的关系,有序承接,不断创造新优势。初始阶段,鉴于基础设施等的不完善以及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应优先承接发展对城市功能依赖较低,吸纳就业力量较大的相关产业;接着利用第一阶段承接发展形成的优势,努力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和综合配套能力;最后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可考虑承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要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既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承接,集聚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对引进的项目要严把准入关,所有项目都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内部化与向外部转移并存是欧盟和北美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彰显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从区域内部来看,江北产业集中区位于长江北岸巢湖市和县境内,与马鞍山、芜湖隔江相望,紧依和县县城,紧邻长江三座大桥,江南产业集中区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境内,北临长江,南倚九华山,东邻铜陵市,西接池州市区,两者为皖江城市带重要成员。从全国范围来看,产业集中区属于泛长三角区域,背处我国辽阔的中西部,周边沿海有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经济区。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示范区,除了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之外,应以完全开放的心态开展与上述不同区域的合作,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相互协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体系。在与不同区域合作时,应视具体情况在不同合作层次上采用不同的合作载体。在政府层面,主要通过合作地区领导人座谈会、经济协调会或区域间合作委员会等高层联席会议为载体进行重大事项的合作与交流;在行业层面,主要通过行业协会、行业联席会议等平台开展与长三角、珠三角及中部地区的行业合作;在企业层面,主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通过贸易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开展企业间的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区域合作框架图如图4所示。
欧盟经验表明,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合作,都必须构建一个“特殊体制”,这个“特殊体制”是合作者之间形成的组织,其权力来自于各合作伙伴自愿出让的权利,它的行为方式主要是协调,而非统治和控制。这个“合作体制”可以考虑以“皖江城市带区域合作委员会”的形式出现,并建立“皖江城市带区域合作事务协调会”。合作委员会由合作地区市长、上一级政府及相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能是制定合作目标及政策,审批事务协调会的项目提案,并监督项目的执行,是合作体的最高权力机构。合作委员会不享有独立的行政权,但享有凭借各成员经谈判而自愿出让的权利,从而具有实际的行为能力。事务协调会是区域协调事务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政策执行及政策工具的运用,包括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协调发展基金委员会以及争议协调机构。“皖江城市带区域合作委员会”和 “皖江城市区域合作事务协调会”共同形成政策制定、执行和督导的完整合作组织体系,具体合作协调组织框架如图5所示。
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链整体转移和空间集聚趋势日益明显,体现了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的重要性。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12月作出了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重大决策。“861”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省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现今,“861”行动计划已经成为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引擎,成为各地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2006年至2008年八大产业完成投资量的比较如表4所示。
在“861”行动计划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同样发现其涉及的八大产业,加工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化工产业、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都普遍集中于整条产业链的中上游,产业链过短,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产业集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围绕“861”行动计划中八大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充分依托安徽省以及示范区现有的产业基础,进行“补链”工作,延伸产业链,发挥产业链的联动作用,同时针对八大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要强化产业集群意识,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表4 2006-2008年八大产业完成投资量比较(单位:亿元)
依据集中区的周边条件以及产业定位的分析,建立相关的特色产业园区,利用比较优势以及社会、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以特色产业为主导,鼓励骨干企业优先入园,强调其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并在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相同、相似、相近产业的空间整合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度,大力拉长产业链条,通过产业整合、企业整合,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适应专业化协作要求,促进产业升级,建设有竞争力的区域核心。在产业集中区建设的不同阶段,可考虑不同的重点招商形式。在集中区建设初步阶段,考虑到集中区人力、招商经验欠缺的因素,应以专业招商为主;在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后,应考虑以重点项目招商为主,以重大项目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在特色产业园区相对成型阶段,应重点考虑以产业招商的形式,加速特色产业园的升级发展。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本文主要是基于国际视角,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认为对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以下启示:以错位发展为核心,优选重点承接产业;以区域合作为平台,构建皖江城市带制度性区域合作机制;以“补链”为抓手,形成特色产业园区。
产业定位决定着集中区产业转移的层次和模式,重点承接的产业将对集中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徽省产业发展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产业链过短,集中区在产业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补链”问题,“以错位发展为核心,优选重点承接产业”成为集中区发展首要解决的任务。在优选重点承接产业的前提下,构建集中区“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同时构建皖江城市带制度性合作协调组织机制,能够有效保证集中区重点承接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的根植性较强,一般难以转移,集中区在优选重点承接产业和加强区域合作的前提下,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伴随集中区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序承接,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园区。
[1]吴兆雪,李卓.皖江城市带——安徽崛起的新机遇[J].区域经济,2009,(11):80-83.
[2]冯梅.全球产业转移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水平[J].管理世界,2009,(5):172-173.
[3]计永超,潘理权,程霞珍.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性及其对安徽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0,(1):25-29.
[4]程必定.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 [J].华东经济管理,2010,(4):24-27.
[5]朱艳丽.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产业转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66-68.
[6]马军,吴梦宸,鲍宗客.长三角制造业专业化与产业转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5):41-45.
[7]郭丽.利用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积极承接产业国际转移[J].北方经贸,2010,(1):5-6.
[8]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1):55-65.
[9]王再文,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当代经济管理,2009,(9):48-53.
[10]王世营.产业集群与特色产业园区——我国城市产业空间新的发展范式[J].上海城市规划,2009,(3):4-7.
[11]张正东.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路径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1):224-225.
F062.9;F127.54
A
1001-862X(2012)02-0043-007
李朋(1986-),男,河北石家庄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创业投资;李姚矿(1967-),男,安徽桐城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投资。
(责任编辑 吴晓妹)